365
次編輯
變更
文澳城隍廟
,'''文澳城隍廟''',正式名稱'''閤澎文澳城隍廟''',澎湖縣定[[臺灣古蹟列表|三級古蹟]],供奉[[城隍爺]],澎湖地區最初的城隍廟,歷史更早於市區的[[媽宮城隍廟]]。康熙23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奏請之下,[[康熙帝|康熙皇帝]]決議將台灣、澎湖納入帝國版圖,始置台灣府巡檢司於澎湖。<ref>{{Cite book|title=《臺灣通史.經營紀》|last=連|first=橫|publisher=五南|year=2017|isbn=9789571191300|location=台北市|pages=40-41}}</ref> 澎湖的行政中心最初位於文澳(舊稱暗澳),清雍正五年(1727年)裁撤澎湖巡檢司之後,翌年改制澎湖海防糧補廳,設通判,循例應於署衙門旁建造文澳城隍廟,惟確切設立時間不詳。<ref name=":0">{{Cite book|title=《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last=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first=|publisher=澎湖縣文化局|year=2010|isbn=9789860262797|location=澎湖縣|pages=50-53}}</ref>
==沿革==
根據〈媽宮城隍廟殘碑〉內容記述,在雍正八年(1730年)便有城隍爺祭祀活動的紀錄,推定最晚設立時間不會晚於1730年,文澳城隍廟乃有澎湖廳首任海防糧補通判'''王仁'''倡建之說。<ref name=":0" />
乾隆30年(1765年),[[胡建偉]]出任澎湖通判,他任內編撰[[澎湖紀略|《澎湖紀略》]]曾云:「澎湖城隍廟在廳署之東,規模狹隘,不足以展敬,實限於地也。」這是文澳城隍廟首次出現在文獻中的記載。<ref name=":0" />
乾隆42年(1777年),時任澎湖通判的[[謝維祺]]亦因文澳城隍廟規格狹隘為由,倡建新廟於媽宮社(今[[馬公市]])。<ref name=":1">{{Cite web|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90|title=文澳城隍廟|accessdate=|author=|date=|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f><ref>{{Cite book|title=《台灣的城隍廟》|last=黃柏芸|publisher=遠足文化|year=2006|isbn=9867630718|location=台北縣|pages=128}}</ref>
== 祭祀 ==
主祀[[城隍爺]] 副祀案檔爺,東西側慣例各立文武判官塑像;配祀七爺(謝必安將軍)與八爺(范無救將軍);桌底供奉[[虎爺]]。<gallery mode="nolines">
File:文澳城隍廟|城隍爺與諸神像.jpg|城隍爺與諸神像
File:文澳城隍廟|文武判官 (1).jpg|文武判官
File:文澳城隍廟|文武判官 (2).jpg|文武判官
File:文澳城隍廟|虎爺.jpg|虎爺
File:文澳城隍廟|七爺.jpg|七爺(謝必安將軍)
File:文澳城隍廟|八爺.jpg|八爺(范無救將軍)
</gallery>
== 建築 ==
文澳城隍廟坐北朝南,昔時南面正臨海濱,今日因應第三漁港興建填海造陸工程,再也不復過往格局。立面是三開間二進單院落的建築,屋頂採[[硬山顶|硬山式]]三川脊的設計。屋瓦水滴部分做有蝙蝠的雕紋,蘊含「福」的寓意。簷樑間的吊筒裝飾多採用蓮瓣垂花式樣。廟門石鼓係以花崗石為石材,鼓面刻有鹿與鶴,線條簡潔,也是屬於文澳城隍廟內優秀的石雕作品。<ref name=":0" /><gallery>
File:文澳城隍廟.jpg|[[硬山顶|硬山式]]三川脊+[[燕尾脊]]
File:文澳城隍廟|聖旨牌與吊筒彩繪.jpg|聖旨牌與吊筒彩繪(蓮瓣垂花)
File:文澳城隍廟|拜殿與迴廊間的垂筒.jpg|拜殿與迴廊間的吊筒
</gallery>[[山門]]立面東西側鑿有「正邪能立判、福禍總無私」或「革面應知早、臨頭悔已遲」等等警世對聯,廟內正廳與抱廈廳以使用梭柱為特色,柱邊亦刻有「澎境柒弍鄉城鎮村墟燮理陰陽斯是賴,湖民數萬眾隍池嶋嶼鑒衡善惡總無差」等,由此得知文澳城隍廟固然偏狹,但型制依然十分符合城隍廟的規範。<ref name=":0" /><gallery>
File:文澳城隍廟|抱廈廳.jpg|正殿、抱廈廳間與梭柱
File:文澳城隍廟|梭柱.jpg|抱廈廳梭柱(東側)
File:文澳城隍廟|抱廈廳.梭柱 (2).jpg|抱廈廳梭柱(西側)
</gallery>
== 文物<ref name=":0" />==
文澳城隍廟為[[中華民國]][[內政部]]訂定三級古蹟。建築物歷經多次換修,古物所剩雖然無多,目前尚存澎湖地區唯一皇帝御賜匾額「功存捍衛」,及石彫香爐刻有「嘉慶二十四年荔月(1819年)辛懷潘敬獻」字樣。
1885年3月29日(光緒11年2月13日)法軍攻打澎湖([[中法战争|清法戰爭]]中的[[澎湖之役]]),相傳城隍爺顯靈庇佑澎湖居民,未遭兵燹之災。同年西曆六月,法軍與清廷達成〈[[中法新约|中法新約]]〉,法艦撤軍離開澎湖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城隍爺顯靈之功,[[光绪帝|光緒皇帝]]分別御賜文澳城隍廟與媽宮城隍廟各一「功存捍衛」匾,匾額篆刻有「光緒御筆之寶」。
2016年10月,[[澎湖縣政府]]委由[[逢甲大學]]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文物鑑定及調查結果,文澳城隍廟之「功存捍衛」匾,符合清朝御匾形制及印文,為澎湖地區目前唯一的皇帝御賜匾額,而媽宮城隍廟「功存捍衛匾」則是後期複刻匾額。
光緒13年(1887年),澎湖前後任通判[[程邦基]]、[[李春榮]]亦有感神蹟,敬贈「視觀察」匾予文澳城隍廟。今日所見「視觀察」匾,下款署名「鎮臺」李春榮及「廳長」程邦基之官銜,被推定為係於1967年重新修復之際的誤筆。「鎮臺」與「廳長」並不符合李春榮與程邦基時任的官銜。<gallery>
File:文澳城隍廟|功存捍衛匾.jpg|功存捍衛匾([[光绪帝|光緒皇帝]]御賜)
File:文澳城隍廟|視觀察匾.jpg|視觀察匾
File:文澳城隍廟|前殿.大算盤.jpg|前殿.大算盤
File:文澳城隍廟|正殿簷樑彩繪.jpg|正殿簷樑彩繪
</gallery>
== 參見 ==
*[[臺灣城隍廟列表]]
*[[媽宮城隍廟]]
*[[闔澎公廟]]
*[[澎湖海战|澎湖海戰(1683年)]]
*[[澎湖之役 (1885年)|澎湖之役(1885年)]]
==參考書目==
{{Commons cat|Wenao City God Temple}}
*黃柏芸著,《台灣的城隍廟》,遠足文化,ISBN 986-7630-7-1-8
*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著,《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2010年。
*107年澎湖縣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計畫 澎湖縣文化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沿革==
根據〈媽宮城隍廟殘碑〉內容記述,在雍正八年(1730年)便有城隍爺祭祀活動的紀錄,推定最晚設立時間不會晚於1730年,文澳城隍廟乃有澎湖廳首任海防糧補通判'''王仁'''倡建之說。<ref name=":0" />
乾隆30年(1765年),[[胡建偉]]出任澎湖通判,他任內編撰[[澎湖紀略|《澎湖紀略》]]曾云:「澎湖城隍廟在廳署之東,規模狹隘,不足以展敬,實限於地也。」這是文澳城隍廟首次出現在文獻中的記載。<ref name=":0" />
乾隆42年(1777年),時任澎湖通判的[[謝維祺]]亦因文澳城隍廟規格狹隘為由,倡建新廟於媽宮社(今[[馬公市]])。<ref name=":1">{{Cite web|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90|title=文澳城隍廟|accessdate=|author=|date=|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f><ref>{{Cite book|title=《台灣的城隍廟》|last=黃柏芸|publisher=遠足文化|year=2006|isbn=9867630718|location=台北縣|pages=128}}</ref>
== 祭祀 ==
主祀[[城隍爺]] 副祀案檔爺,東西側慣例各立文武判官塑像;配祀七爺(謝必安將軍)與八爺(范無救將軍);桌底供奉[[虎爺]]。<gallery mode="nolines">
File:文澳城隍廟|城隍爺與諸神像.jpg|城隍爺與諸神像
File:文澳城隍廟|文武判官 (1).jpg|文武判官
File:文澳城隍廟|文武判官 (2).jpg|文武判官
File:文澳城隍廟|虎爺.jpg|虎爺
File:文澳城隍廟|七爺.jpg|七爺(謝必安將軍)
File:文澳城隍廟|八爺.jpg|八爺(范無救將軍)
</gallery>
== 建築 ==
文澳城隍廟坐北朝南,昔時南面正臨海濱,今日因應第三漁港興建填海造陸工程,再也不復過往格局。立面是三開間二進單院落的建築,屋頂採[[硬山顶|硬山式]]三川脊的設計。屋瓦水滴部分做有蝙蝠的雕紋,蘊含「福」的寓意。簷樑間的吊筒裝飾多採用蓮瓣垂花式樣。廟門石鼓係以花崗石為石材,鼓面刻有鹿與鶴,線條簡潔,也是屬於文澳城隍廟內優秀的石雕作品。<ref name=":0" /><gallery>
File:文澳城隍廟.jpg|[[硬山顶|硬山式]]三川脊+[[燕尾脊]]
File:文澳城隍廟|聖旨牌與吊筒彩繪.jpg|聖旨牌與吊筒彩繪(蓮瓣垂花)
File:文澳城隍廟|拜殿與迴廊間的垂筒.jpg|拜殿與迴廊間的吊筒
</gallery>[[山門]]立面東西側鑿有「正邪能立判、福禍總無私」或「革面應知早、臨頭悔已遲」等等警世對聯,廟內正廳與抱廈廳以使用梭柱為特色,柱邊亦刻有「澎境柒弍鄉城鎮村墟燮理陰陽斯是賴,湖民數萬眾隍池嶋嶼鑒衡善惡總無差」等,由此得知文澳城隍廟固然偏狹,但型制依然十分符合城隍廟的規範。<ref name=":0" /><gallery>
File:文澳城隍廟|抱廈廳.jpg|正殿、抱廈廳間與梭柱
File:文澳城隍廟|梭柱.jpg|抱廈廳梭柱(東側)
File:文澳城隍廟|抱廈廳.梭柱 (2).jpg|抱廈廳梭柱(西側)
</gallery>
== 文物<ref name=":0" />==
文澳城隍廟為[[中華民國]][[內政部]]訂定三級古蹟。建築物歷經多次換修,古物所剩雖然無多,目前尚存澎湖地區唯一皇帝御賜匾額「功存捍衛」,及石彫香爐刻有「嘉慶二十四年荔月(1819年)辛懷潘敬獻」字樣。
1885年3月29日(光緒11年2月13日)法軍攻打澎湖([[中法战争|清法戰爭]]中的[[澎湖之役]]),相傳城隍爺顯靈庇佑澎湖居民,未遭兵燹之災。同年西曆六月,法軍與清廷達成〈[[中法新约|中法新約]]〉,法艦撤軍離開澎湖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城隍爺顯靈之功,[[光绪帝|光緒皇帝]]分別御賜文澳城隍廟與媽宮城隍廟各一「功存捍衛」匾,匾額篆刻有「光緒御筆之寶」。
2016年10月,[[澎湖縣政府]]委由[[逢甲大學]]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文物鑑定及調查結果,文澳城隍廟之「功存捍衛」匾,符合清朝御匾形制及印文,為澎湖地區目前唯一的皇帝御賜匾額,而媽宮城隍廟「功存捍衛匾」則是後期複刻匾額。
光緒13年(1887年),澎湖前後任通判[[程邦基]]、[[李春榮]]亦有感神蹟,敬贈「視觀察」匾予文澳城隍廟。今日所見「視觀察」匾,下款署名「鎮臺」李春榮及「廳長」程邦基之官銜,被推定為係於1967年重新修復之際的誤筆。「鎮臺」與「廳長」並不符合李春榮與程邦基時任的官銜。<gallery>
File:文澳城隍廟|功存捍衛匾.jpg|功存捍衛匾([[光绪帝|光緒皇帝]]御賜)
File:文澳城隍廟|視觀察匾.jpg|視觀察匾
File:文澳城隍廟|前殿.大算盤.jpg|前殿.大算盤
File:文澳城隍廟|正殿簷樑彩繪.jpg|正殿簷樑彩繪
</gallery>
== 參見 ==
*[[臺灣城隍廟列表]]
*[[媽宮城隍廟]]
*[[闔澎公廟]]
*[[澎湖海战|澎湖海戰(1683年)]]
*[[澎湖之役 (1885年)|澎湖之役(1885年)]]
==參考書目==
{{Commons cat|Wenao City God Temple}}
*黃柏芸著,《台灣的城隍廟》,遠足文化,ISBN 986-7630-7-1-8
*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著,《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2010年。
*107年澎湖縣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計畫 澎湖縣文化局
== 參考文獻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