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七腳川溪

增加 10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七腳川溪照片.jpg|thumb |230px400px|有框|右|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310295 更生日報網]]]
'''七腳川溪'''又名[[吉安溪]],發源於[[秀林鄉]]之七腳川山及初英山附近,介於[[美崙溪]]與[[木瓜溪]]之間,流經[[吉安鄉]]、[[花蓮市]],再經由南濱公園注入[[太平洋]]。
'''七腳川溪''' 又名串聯[[吉安 ]] ,發源於的山與[[ 秀林鄉]] 之七腳川山及初英山附近 介於[[美崙溪]]與木瓜溪之 一路從最西邊的翠堤橋,流向東邊的洄瀾橋,沿岸皆是宜人的親水空 。從上游河段的「親水線自行車步道」,一路向東輕騎慢遊 流經岸邊的[[ 吉安鄉阿勃勒]] 等綠樹 [[花蓮市]] 涼亭與休憩設施 再經由南濱公園注入[[太平洋]] 也吸引人們在此悠閒漫步
'''七腳川溪'''串聯[[吉安]]的山與海,一路從最西邊的翠堤橋,流向東邊的洄瀾橋,沿岸皆是宜人的親水空間。從上游河段的「親水線自行車步道」,一路向東輕騎慢遊,岸邊的[[阿勃勒]]等綠樹、涼亭與休憩設施,也吸引人們在此悠閒漫步。 到了中、下游河段,沿途的景致,從田園景觀慢慢轉換,逐漸進入[[吉安]]繁榮的 [[ 生活 ]] 圈,入秋之後,河岸兩旁的[[台灣]][[欒樹]]開始綻放從鮮黃、轉鮮紅的 [[ ]] 朵,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轉換色調,結出暗紅色的蒴果,繽紛耀眼的色調,美不勝收,讓沿岸增色不少。
[[花蓮縣]][[吉安鄉]]現有8個自行車步道,其中貫穿慶豐、太昌、永安、勝安、宜昌、仁里、東昌7村的「親水線自行車步道」,全長6.5公里,一路往東騎,穿越「化仁海堤自行車道」接上「濱海線自行車道」,連接「光華河岸自行車道」。
[[吉安鄉]]積極推動當地歷史文化,將洄瀾灣、海岸沿線融合文化意涵與 [[ 自然 ]] 海景,打造浪漫「洄瀾橋」成為遊憩的新地標,為配合全鄉的整體發展規劃,將舊街庄紋理與緩慢運輸系統結合,延伸而構成美麗的風景線。
民眾也可選擇從「濱海線自行車道」,經具有知性、教育及人文意象的洄瀾灣廣場及海祭場,銜接東西向的「田園線自行車道」,於「干城綠色廊道」,轉而串連至「親山線自行車道」,沿線的田園景觀盡是一片又一片的綠、黃交織,一畝畝的 [[ 蔬菜 ]] 園,鮮翠悅目的層次,與並行的淙淙流水聲,訴盡令人忘情的純樸美。
想要體驗在欒樹下騎在自行車道、沿著溪流慢遊,歡迎鄉親及遊客利用,到 [[ 吉安鄉 ]] 來趟知性之旅,享受人車分道的完整環鄉自行車道系統。
<ref>[https://udn.com/news/story/7155/2742410] 聯合新聞網</ref>
==七腳川事件==
 [[File:七腳川事件紀念碑圖片來源吉安鄉公所.jpg |thumb|230px400px|有框|右|
[https://www.ji-an.gov.tw/attraction/detail/23圖片來源吉安鄉公所]]]
「七腳川事件」發生至今已一百零三年,吉安鄉公所為紀念這段[[原住民]]英勇抗日的歷史,在七腳川溪上游的大山橋頭設置紀念碑,以文字圖騰記錄史實外,也凝聚[[原住民]][[部落]]族人的向心力。<ref>[https://www.ji-an.gov.tw/attraction/detail/23]吉安鄉公所</ref>
「七腳川事件」發生至今已一百零三年,吉安鄉公所為紀念這段原住民英勇抗日的歷史,在七腳川溪上游的大山橋頭設置紀念碑,以文字圖騰記錄史實外,也凝聚原住民部落族人的向心力。<ref>[https://www.ji-an.gov.tw/attraction/detail/23]吉安鄉公所</ref> 一百多年來,除了霧社事件之外,還有很多 [[ 原住民 ]] 族抵抗外來侵略的戰爭,譬如說,曾經發生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908年12月中旬發生在今天的花蓮[[吉安鄉]],[[阿美族]]的七腳川戰役。
台東廳長森尾茂助所組成的七腳川討伐隊,就在1908年12月向花蓮七腳川社的[[阿美族]]人發動攻擊。
20世紀初期,[[日本]]佔領[[台灣]],看上東部奇萊平原一帶土地肥沃,適合屯墾,大舉進駐。七腳川[[阿美族]]人相較於其他 [[ 阿美族 ]] 的部落更為兇猛、高大也更驃悍,在1806年至1907年長達11年期間,被日警徵調去圍堵攻打太魯閣族,稱為隘勇。
殖民者為了控制 [[ 原住民 ]] 族,支付工資,把工資付給頭目,再轉發給隘勇。照片中的電網就是當時[[阿美族]]的隘勇守備線,不讓 [[ 太魯閣 ]] 族侵犯的現場。
根據七腳川 [[ 部落 ]] 後裔蔡信一表示,1908年這一年,有19名隘勇對七腳川頭目Komod- congaw不滿,認為遲遲沒有拿到工資,再加上與 [[ 日本 ]] 巡查長久以來的積怨,就襲擊了一名[[日本]]巡查,後來逃至七腳川山區,花蓮支廳長帶領 [[ 警察 ]] 隊前往七腳川談判,支廳長卻遭七腳川社族人包圍。
另外更讓日本人出師有名出兵攻打七腳川社的原因就是12月15日也有兩名 [[ 日本 ]] 斥候遭到一名僅15歲的青年Koho〞Fokeh殺害, [[ 日本 ]] 政府終於發動攻擊。
[[日本]]方面於12月17日差派宜蘭、桃園支廳以及台東廳,南北的警備隊加上花蓮守備隊,在[[花蓮溪]]出 [[ ]] 口的平原集結,由台東廳長森尾茂助組成討伐隊一舉攻入七腳川社。
當時人口雖然多達1500人的七腳川社[[阿美族]]人,已經不敵日方強大的兵力,於是 [[ 阿美族 ]] 人拿起家當紛紛逃入木瓜山,頭目的四名子女卻被日警所俘虜,大部份的七腳川社族人藏匿山中,與日軍警展開長時間的扺抗。
日軍警於是拓展隘勇線,拉起電網封鎖七腳川社族人出入,經過三個月的扺抗,終於在1909的3月16日在鯉魚尾,舉行第一階段的歸順儀式,[[日本]]方面宣布結束了這場戰爭。
直到1924年藏匿重光山的 [[ 阿美族 ]] 人,經勸導歸服遷居到現在的光榮村與溪口村,雖然成為了 [[ 日本 ]] 的順民,但是卻讓七腳川社卻面臨另一場的文化災難。
擔心文化嚴重流失, [[ 阿美族 ]] 學者林素珍出版「七腳川事件」還原當時事件發生的始末,而後人為了紀念七腳川戰役,打造文史館,還製作模型刻劃出一百多年前,七腳川 [[ 部落 ]] 的榮景。
聚落再怎麼強盛,也比不過[[日本]]軍警的船堅砲利,一百多年前的七腳川社,後來成了 [[ 日本 ]] 吉野縣民的移民地,這也是[[吉安鄉]]的舊名吉野的由來,而當年七腳川社族人的後裔,現在則分布在[[吉安鄉]]的南華、太昌,與壽豐鄉的光榮、溪口社區,文化及語言大量流失,在經過一百多年外來者的各種形式的入侵之後,[[阿美族]]人的七腳川 [[ 部落 ]] ,也只能擁有停留在歷史中的片段記憶了。
<ref>[http://www.tipp.org.tw/news_article.asp?F_ID=27539]臺灣原住民資訊資訊網</ref>
3,0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