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五口通商

大小無變化,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五口通商.jpg|350px|缩略图|右|<big>《南京条约》确定五口通商</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20/37d8896a247043c48db3e1d1e368e579.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35030196_12025856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五口通商'''指[[清朝]][[政府]]将五个沿海[[城市]]——[[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根据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签定辟为通商[[口岸]]。后又制定《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进一步规定通商相关事宜。在[[英国]]之后[[美国]]、[[法国]]等也订立条约取得同样的权利,即《[[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五口通商以前,清朝政府只有广州一地允许有限的一口[[通商]],广州亦比一口有限通商后繁荣而且贸易量大增,五大商埠则成为中国由清末到中共建政初期中国和西方主要贸易而且是中国最繁荣的城市。大量的商贸往来使五大商埠非常繁盛,与内陆以农立国重视[[农业]]的城市在[[经济]]上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各国的[[学术]]、科技、[[政治制度]]思想、经济、[[文化]]开始由五口通商城市漫漫传入中国。而五口通商亦带动了[[广东]]广州一带、[[福建]]沿海以及[[江南]]的发展,而且接触[[现代化]]科技,部分清[[史学家]]认为五口通商为中国满清屈辱史的开端,但很多近代史学家认为五口通商是近代中国真正起点。
==产生背景==
[[ 南京条约 ]] 》中的重要条款之一,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该五个口岸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被辟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史称五口通商<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lishi/201707/65981.html 南京条约签订时间和地点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原文],历史上的今天,2017-7-18</ref>。实际作用是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并逐渐改变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五口通商开创了[[帝国主义]]强迫中国开港的先例。
1843年10月8日,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虎门条约》原称中英《五口通商附贴善后条款》,又称《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共13款,附有《小船定例》3款。主要内容:一、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二、准许英人在五口租地造屋,永久居住。后来英国据此加以典解,于1845年在上海强迫清政府划定“[[租界]]”,各国相继效法,纷纷在通商口岸建立侵略据点。
112,6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