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国风·秦风·蒹葭

增加 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NoteFoot}}
<ref>[王振军,俞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导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7.01,第12页] </ref><ref>[本书编写组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读本·校本教材 诗经(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01,第96页] </ref><ref>[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15cd220102d6.aspx 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15cd220102d6.aspx.古诗文网] </ref>
[[File:T1Rg.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5301730170&di=c4d60d5ae7e6db1530aead3beb18688a&imgtype=0&src=http%3A%2F%2Fpic.51yuansu.com%2Fpic3%2Fcover%2F02%2F30%2F06%2F59c04bdf54c4f_610.jpg]  原图链接 [http://www.51yuansu.com/sc/llsthenkup.html 来自觅元素]]]
== 白话译文 ==
<p style="text-indent:2em;">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File:T1Rg.jpg|450px|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5301730170&di=c4d60d5ae7e6db1530aead3beb18688a&imgtype=0&src=http%3A%2F%2Fpic.51yuansu.com%2Fpic3%2Fcover%2F02%2F30%2F06%2F59c04bdf54c4f_610.jpg]  原图链接 [http://www.51yuansu.com/sc/llsthenkup.html 来自觅元素]]]
<p style="text-indent:2em;">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秦风·蒹葭》中的诗人也许是同样的感觉。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