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宋之问

增加 3,55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代表作 ===
{{〈}} [[File: 宋之问.jpg|thumb|right| [https://static.gushixuexi.com/wp-content/uploads/2016/08/01-43.jpg原圖連結][https://www.gushixuexi.com/doc/5809.html] ]] 渡漢江{{〉}}⑴》{{Cquote| 【原文】 嶺外音書 斷⑵,經冬复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⑶。 【詞句註釋】⑴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⑵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⑶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白話譯文】流放嶺南與親人斷 了音信 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作品鑑賞】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復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 經冬 歷春 ,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复”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 <br /> 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於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复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栗,使之不敢面對現實。<br ref>[https://www.gushixuexi.com/doc/5809.html 古詩學習網>唐詩《渡漢江》宋之問唐詩註釋翻譯賞析]<br /ref>   
{{〈}}題大庾嶺北驛{{〉}}
{{Cquote|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br />
72,7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