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臺灣文藝

增加 18 位元組, 4 年前
發刊源由
==發刊源由==
1931至1937年這七年間,往往被臺灣文學史家視為[[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發展史上的高峰期,而造就臺灣新文學運動達到前所未有之成就的原因,無疑是臺灣文藝聯盟的成立與《臺灣文藝》的發行。在1931年之後,儘管臺灣文壇先後出現了彰化的南音社(發行《 [[南音(雜誌)| 南音 ]] 》)、[[東京]]的臺灣藝術研究會(發行《[[フォルモサ|福爾摩沙]]》)、台北的[[臺灣文藝協會]](發行《先發部隊》、《第一線》)等文藝團體,不過都屬於地域性的文藝組織,無力負擔全台文學運動的推行。到了[[臺灣文藝聯盟]]成立之後,打破地域性的隔閡,這從聯盟委員的名單分屬北中南各地的情形就可以說明此一精神。除了跨地域之外,臺灣文藝聯盟的成員更是不分畛域、不論立場,名副其實的聯合陣線的展現。在臺灣島內,臺灣文藝聯盟的活動不限於文學運動,也同時與[[陳澄波]]、[[陳植棋]]所創設的新興藝術團體「赤島社」有著密切的往來,既而使得《臺灣文藝》的誌面上時而可見陳澄波、[[顏水龍]]、[[楊佐三郎]]等畫家的文字與插畫,由此可見文學與藝術的聯合陣線。在臺灣島外,由於[[張文環]]、[[吳坤煌]]等人為首的文聯東京支部與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支部(簡稱東京左聯)亦有交流,構築了臺灣文壇、旅日中國左翼文學者以及東京左翼詩壇之間多邊互動,促成[[雷石榆]]、[[魏晉]]等東京左聯成員在《臺灣文藝》上發表文章。當時臺灣知名的作家[[呂赫若]]就曾針對雷石榆的評論文章,公開致謝:「偉大的詩人雷石榆特地撥冗指導我們。」可見文聯與東京左聯之交流對臺灣文壇造成的正面意義。除此之外,1936年透過文聯東京支部的奔走,邀請朝鮮舞姬崔承喜來台公演。崔承喜譽滿天下,日後赴歐美演出更博得「世界之舞姬」的美名。臺灣文藝聯盟邀請崔承喜一事,足見其藝術視野並不僅僅局限於文學本身。 
==發行宗旨==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