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宋之问

增加 47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宋之问'''({{bd|约656年||712年||catIdx=宋}}<ref>宋之问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闻一多]]《唐诗大系》认为宋之问生于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卒于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苏雪林]]的《唐诗概论》认为宋之问约生于公元650年(高宗永徽元年),卒于公元712年(玄宗先天元年)。王达津《宋之问与〈灵隐寺〉诗》认为生于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卒于景龙元年(710年)。</ref>),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人。唐朝著名诗人。
[[File: 宋之问_(3).jpg |thumb|right|
[https://img.itw01.com/images/2018/04/03/05/4538_oF1X09_VS359E4.jpg!r800x0.jpg原圖連結]
[https://itw01.com/VS359E4.html] ]]
== 生平 ==
之问弱冠即有文名,是[[劉希夷]]的[[舅舅]]。唐[[上元]]二年(675年)舅甥雙雙进士及第。但之问因為想抄襲[[劉希夷]]的詩句,向劉詢問,劉一開始答應,不久又反悔。宋之問大怒,就用土袋將劉希夷[[活埋]]<ref>[[韋絢]]《賓客嘉話錄》:“劉希夷詩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知其未示人,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ref>。
<ref>[https://www.gushixuexi.com/doc/5809.html 古詩學習網>唐詩《渡漢江》宋之問唐詩註釋翻譯賞析]</ref>
 
題大庾嶺北
 
原文: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譯文
陰曆十月的時候,大雁就開始南飛,
據說飛到大庾嶺,它們就全部折回。
鳥兒不進,我卻行程未止遠涉嶺南,
之问历任[[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宋之问长得一表人才,写得一手好诗,卻因[[口臭]]不能當男寵。<ref>[[孟棨]]《[[本事诗]]·怨愤》记载:“宋考功(即宋之问),天后(即武则天)朝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作《明河篇》以见其意,末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之问终身惭愤。”</ref>之問甚是慚恨,常含雞舌香([[丁香]])於口中。<ref>京江张氏藏《控鹤监秘记》:“之问曾将后嬖二张事,托诸吟咏,以媚二张,为后所见古云,之问遂终身啣鸡舌之恨。”</ref>他曾為[[張易之]]兄弟手捧[[尿壺|溺器]],而“天下醜其行。”<ref>[[張垍]]《控鶴監秘記》:“之問尤諂事二張,為持溺器,人笑之”。</ref>在京時期,他與[[沈佺期]]並稱為“沈宋”,和[[陳子昂]]及[[楊炯]]、[[駱賓王]]、[[杜審言]]等有交往。[[武则天]]时因附张易之,[[連坐]],降官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宋之问與[[宋之逊]]暗中逃回[[洛阳]]。躲在驸马都尉[[王同皎]]家借宿。[[神龙]]二年(706年)三月,[[张仲之]]与王同皎等人密謀暗殺武三思。之問为了立功,派使兄長宋之逊之子[[宋曇]]及外甥[[李悛]]向武三思告密。<ref>《[[資治通鑑]]》卷二○八“宋之問及弟兗州司倉之遜皆坐附會張易之貶嶺南,逃歸東都,匿于友人光祿卿、駙馬都尉王同皎家。同皎疾武三思及韋后所為,每與所親言之,輒切齒。之遜于簾下聞之,密遣其子曇及甥校書郎李悛告三思,欲以自贖。”</ref>不久以功升为[[鸿胪]]丞,官至[[考工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史称“宋考功”。
诗与[[沈佺期]]齐名,並稱“沈宋”,为[[近体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所作多粉饰太平、颂扬功德之应制诗,靡丽精巧,尤善五言[[律詩]],对初唐律体之定型颇有贡献,尤其貶謫之後,詩句逐漸簡單遼闊,但開盛唐氣象。[[錢木庵]]《唐音審體》說:“律詩始於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備。”
 
==著作==
 
* 武平一所纂《'''宋之问集'''》10卷,已佚。
*《'''四部丛刊续编'''》所收明人辑《'''宋之问集'''》 2卷。
=== 代表作 ===
 
[[File: 宋之问.jpg|thumb|right|
[https://static.gushixuexi.com/wp-content/uploads/2016/08/01-43.jpg原圖連結]
第三、四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於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复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栗,使之不敢面對現實。
<ref>[https://www.gushixuexi.com/doc/5809.html 古詩學習網>唐詩《渡漢江》宋之問唐詩註釋翻譯賞析]</ref>
 
《題大庾嶺北》
[[File: 宋之问_(2).jpg|thumb|right|
[https://static.gushixuexi.com/wp-content/uploads/2016/08/2-57.jpg原圖連結]
[https://www.gushixuexi.com/doc/3928.html] ]]
 
【原文:】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譯文】
陰曆十月的時候,大雁就開始南飛,
據說飛到大庾嶺,它們就全部折回。
鳥兒不進,我卻行程未止遠涉嶺南,
真不知何日何時,我才能遇赦歸來?
潮水退落了,江面靜靜地泛着漣漪,
抑或能看到:那山頭上初放的紅梅。
註釋
⑴大庾嶺:在江西、廣東交界處,爲五嶺之一。北驛:大庾嶺北面的驛站。
⑵陽月:陰曆十月。
⑹隴頭梅:大庾嶺地處南方,其地氣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見梅,舊時紅白梅夾道,故有梅嶺之稱。隴頭:即爲“嶺頭”。
鑑賞
作者:佚名
大庾嶺在今江西大庾,嶺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嶺。古人認爲此嶺是南北的分界線,因有十月北雁南歸至此,不再過嶺的傳說。宋之問被貶途徑大庾嶺北驛時,懷鄉的憂傷涌上心頭,悲切之音脫口而出:“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意謂:陽月(即農曆十月)雁南飛至此而北迴,而我呢,卻像“孤雁獨南翔”(曹丕《雜詩》),非但不能滯留,還要翻山越嶺,到那荒遠的瘴癘之鄉;羣雁北歸有定期,而我呢,何時才能重來大庾嶺,再返故鄉和親人團聚!由雁而後及人,詩人用的是比興手法。兩兩相形,沉鬱、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蘊其中。這一鮮明對照,把詩人那憂傷、哀怨、思念、嚮往等等痛苦複雜的內心情感表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情致悽婉,綿長不斷,詩人懷鄉之情已經升發到最高點,然而卻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義父說:“以景結情最好”,“含有餘不盡之意”。(《樂府指迷》)這一聯恰好如此,詩人沒有接續上文去寫實景,而是拓開一筆,寫了想象,虛擬一段情景來關合全詩。這樣不但深化了主題,而且情韻醇厚,含悠然不盡之意,令人神馳遐想。
全詩寫的是“愁”,卻未着一“愁”字。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感到愁緒滿懷,悽惻纏綿。之所以能產生這樣的藝術魅力,是因爲“善道景者,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善言情者,吞吐深淺,欲露還藏”(陸時雍《詩鏡總論》)。這首詩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別具匠心。全詩情景交融,用詞考究,思鄉之憂傷與行程之艱難緊密結合,表達了強烈的哀傷與沉痛之意,感人肺腑。
<ref>[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2909 讀古詩詞網>題大庾嶺北驛>宋之问]</ref>
==著作==
 
* 武平一所纂《'''宋之问集'''》10卷,已佚。
*《'''四部丛刊续编'''》所收明人辑《'''宋之问集'''》 2卷。
==注釋==
{{reflist|2}}
== 參考資料==
[[Category:唐朝军政人物|S宋]]
[[Category:唐朝诗人|S宋]]
[[Category:中國古代人物]]
72,7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