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劍格

增加 5,70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右|劍格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lxlr6xe.html]  劍格(又稱鐔ㄒㄧㄣˊ、護手、劍首、[[劍口]…”
[[File:401400018pqn0s0r34pp.jpg|缩略图|右|劍格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lxlr6xe.html] ]]
劍格(又稱鐔ㄒㄧㄣˊ、護手、[[劍首]]、[[劍口]]、[[劍鼻]]、劍環。英文:Crossguard, cross-guard,quillons)為劍的一部份,位於劍身與劍柄之間,主要目的為保護持有者的手。

絕大部分[[冷兵器]],其實都起源於生產生活的工具,比如刀、斧原本用於砍柴,弓箭、長矛原本用於狩獵,戈原本就是[[鐮刀]]。唯獨[[劍]],是專門為殺戮而設計出的兵器。

故而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劍都是一種精神象徵。在中國文化中,劍被譽為百兵之君子。在尚武的時代,無論是廟堂之高的文臣、武將,還是江湖之遠的儒生、道士,都會佩劍或者負劍出行。<ref name=“kknews"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lxlr6xe.html</ref>

==中國劍的結構==
[[File:40110003331sp65s0381.jpg|缩略图|居中|中國劍的結構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lxlr6xe.html] ]]
中國劍的裝具,也蘊含了各種講究,每一個部件都有重要的作用,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南北朝之前的中國劍,裝具較為簡單,可分為四大件:

[[劍首]]:即劍柄的末端。

[[劍格]]:即劍柄與劍鞘之間的部分。

[[劍璏]]:劍鞘中部的佩劍,方便將劍固定在腰帶上。後來被吊耳取代。

[[劍珌]]:包裹在劍鞘底端,後世稱之為劍標。<ref name=“kknews" ></ref>

==漢代劍格==
[[File:400s0003531n2p6906s7.jpg|缩略图|居中|漢代的劍格與劍鞘契合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lxlr6xe.html] ]]
漢代劍格最顯著的特徵是前端呈一個三角形,入鞘後和刀鞘的鞘口正好契合。這種劍格的功能也相對單一,只具備最基礎的功能。但是也有少量的漢劍劍格細長,應當具備一定的格擋功能。不過,這種劍格並不是主流。

[[漢代]]形制的劍格具體用到什麼時候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從出土文物來看,[[南北朝]]時期,刀鞘開始出現鞘口護環等等附件,但是這一時期的劍出土較少。

不過,在[[唐朝]]功臣[[徐茂公]]的墓里出土過一把[[班劍]]。班劍,即大臣們上朝佩戴的劍,因為有紋飾,故而得名「班」(通假字,通斑)。因為沒有實際作用,所以從[[晉朝]]開始,班劍變成了木劍,但是裝具比起實戰劍來更加精緻。

[[File:400s0003531r46847s8s.jpg|缩略图|居中|出土南北朝環首刀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lxlr6xe.html] ]]

這把出土唐代班劍也不例外,劍柄和劍鞘都包裹有一層薄薄的銅皮,而且這些銅皮不僅有[[鎏金工藝]],還被鏨刻上複雜的花紋。這把劍的劍格,變成了一個橫在刀鞘和刀柄之間的金屬條。<ref name=“kknews" ></ref>
[[File:401300033011r611ro80.jpg|缩略图|居中|唐代班劍的劍格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lxlr6xe.html] ]]

==晉朝劍格==
[[File:400s00035319n4ro9o74.jpg|缩略图|居中|晉朝劍格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lxlr6xe.html] ]]
依然沿用漢劍格的造型

在差不多同時代的畫作上,也能看到這種造型的劍格,可見不是孤例。有意思的是,一些傳世的隋刀的刀鐔很多也長這樣,一些[[唐代]]繪畫里的唐刀也有這樣的刀鐔。這時候刀的應用比劍廣,所以刀裝具影響了劍裝具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File:401000033s3846098s2s.jpg|缩略图|居中|唐代梁令瓚《二十八星宿圖》中的唐劍]]

可以看出,這些劍格多為金屬質,基本功能還是沒變,防止手滑。但是跟漢代的劍格比起來,多了一些格擋的作用。假設敵人的刀順著劍身劍刃一路往刀柄滑,或者衝著刀柄砍,平直的金屬劍格多少可以抵擋一下。漢代的劍格本身造型就不適合格擋,而且劍格大多為玉、木都做成,看著就知道不耐砍。<ref name=“kknews" ></ref>

==宋朝劍格==
到了宋代,伴隨著中原王朝騎兵的衰落,劍再次煥發生機,為了應付新的作戰需要,劍的造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按照《武經總要》的記載,宋代的軍隊多使用「厚脊短身劍」,增加了劍劈砍的威力,而且厚重的劍身也能更加有力的格擋。

所以宋代劍格也明顯增加了格擋的功能,變得寬厚,造型也從一個直條變成了一個「V」字型,當敵人的刀刃滑到劍格上的時候,正好卡在劍身和劍格之間,有效防止敵人的刀刃傷到手。而且,這種三角形的結構也比直的結構更加穩定,簡單說,耐砍。<ref name=“kknews" ></ref>

==明朝劍格==
到了[[明代]],劍依然少量的應用於戰場,[[步兵]][[行軍]]時的先鋒往往是一手持盾,一手持劍。另外,[[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力圖改變[[宋朝]]以來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鼓勵書生和官員佩劍。故而明代的劍呈現了兩種不同的形態。

一種是實戰劍。明代的實戰劍,一部分繼承了[[宋代]]「厚脊短身劍」的形制,造型和宋代的差不多,不過有的劍格是直的,並非「V」字形。

還有一種出現相對晚一些,可以說最具明代特色的一種劍——「[[刀鐔劍]]」。這些劍的劍格和同時代刀鐔的造型一樣,是一個圓盤,進一步增強了格擋的效果,也更利於發揮劈砍的威力。從畫作和實物上看,刀鐔劍製作更為精良,很多傳世刀鐔劍劍身採用了夾鋼甚至旋焊等複雜工藝,可以算得上是「[[大寶劍]]」。<ref name=“kknews" ></ref>


== 參考資料 ==
{{reflist}}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