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73
次編輯
變更
临终歌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临路歌》 | 圖像 = File:李白87.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img.ctlives.com/ctl17/data/attachment/forum/20181…”
{{Infobox person
| 姓名 =《临路歌》
| 圖像 = [[ File:李白87.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img.ctlives.com/ctl17/data/attachment/forum/201811/2705/050330rzcys1ozd4jderl1.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4%B8%B4%E7%BB%88%E6%AD%8C%E5%9B%BE%E7%89%87&step_word=&hs=2&pn=30&spn=0&di=419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074684412%2C1214635993&os=118653384%2C988796148&simid=3440470358%2C270269480&adpicid=0&lpn=0&ln=59&fr=&fmq=1585730476810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15&oriquery=&objurl=http%3A%2F%2Fimg.ctlives.com%2Fctl17%2Fdata%2Fattachment%2Fforum%2F201811%2F2705%2F050330rzcys1ozd4jderl1.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vpstejf_z%26e3Bv54AzdH3F17fitAzdH3Fp890anmn_z%26e3Bip4s&gsm=1b&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李白]]的作品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临路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题名可能是“临终歌”之误。此诗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当是李白的绝笔,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诗人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全诗塑造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的艺术形象,格调激昂,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当年。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根据诗的内容,联系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则“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临路歌”即“临终歌”。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2217080208582&wfr=spider&for=pc 李白的绝笔诗《临终歌》,越看越心痛!] 百家榜创作者,发布时间;2017-07-07</ref>
他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过千余首诗作,享有“诗仙”之美誉,他是青莲居士李白。公元762年,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作品原文==
临路歌⑴
大鹏飞兮振八裔⑵,中天摧兮力不济⑶。
馀风激兮万世⑷,游扶桑兮挂石袂⑸。
后人得之传此⑹,仲尼亡兮谁为出涕⑺?
==词句注释==
⑴路:应为“终”之误。
⑵大鹏:传说中的大鸟。八裔 :八方荒原之地。
⑶中天:半空中。摧:挫折,失败。济:帮助,成功。
⑷馀风:遗风。激:激荡,激励。万世:千秋万世。
⑸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挂:喻腐朽势力阻挠。石: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注云:当作“左”。袂(mèi):衣袖。
⑹得:知大鹏夭折半空。
⑺“仲尼”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亡兮,一作“亡乎”。 [2] [3] [4] [5]
==白话译文==
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
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整体赏析==
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此时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诗歌开头“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两句诗运用比兴手法,艺术地概括了李白一生的奋斗经历。“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它给人的感觉,有点像项羽《垓下歌》开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意谓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这实质是指理想虽然幻灭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边。“挂石袂”的“石”当是“左”字之误。庄忌《哀时命》中有“左袪(袖)挂于扶桑”的话,李白此句在造语上可能受了庄忌的启发。不过,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让衣袖给树高千丈的扶桑挂住。而大鹏又只应是左翅,而不是“左袂”。然而在李白的意识中,大鹏和自己有时原是不分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样的奇句。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前一句说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传。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也不会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这两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含意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时说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此诗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诗说明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全诗兼寓自悼、自伤、自信之情,化融多个典故,形象鲜明,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名家点评==
[[胡震亨]]《[[李杜诗通]]》:仲尼适赵,闻简子杀鸣犊,临河不济而叹,作《临河歌》。此“临路”或“河”字之误。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按李华《[[墓志]]》谓太白赋《临终歌》而卒,恐此诗即是;“路”字盖“终”字之讹。……诗意谓西狩获麟,孔子见之而出涕。今大鹏摧于中天,时无孔子,遂无有人为出涕者,喻己之不遇于时,而无人为之隐惜。太白尝作《大鹏赋》,实以自喻,故此歌复借大鹏以寓言耶?
[[奚禄诒]]:“盖自叹也,必拟《临河操》无疑。”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临终歌]]》今存集中,刊本误作《临路歌》,简短四十二字,照样自比大鹏,自负之心至死不变。然而自叹“力不济”,这和《古风五十九首》的第一首“吾衰竟谁陈?”是有一脉相通的。在那首《古风》里,他想到了孔仲尼泣麟:“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在这首《临终歌》里,他又想到了孔仲尼泣麟。他一方面在自比仲尼,一方面又在叹息时无仲尼,而却寄希望于“后人”。实际上如果仲尼还在,未必肯为他“出涕”;而“后人”是没有辜负他的。
[[File:李白84.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1128146668,671963001&fm=173&s=569242294203454F9CBD7CC3010070B5&w=490&h=410&img.JPEG 原图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2217080208582&wfr=spider&for=pc 图片来源]]]
[[裴斐]]《李白〈临路歌〉试析》:全诗六句,可分三解。一、二言鹏之奋飞振动八裔,奈何中天摧折力不济矣。八裔即八极、八荒,极言其远。三、四紧承二句,言力虽不济,若得余风之助,犹能激扬万世而游于扶桑。余风,乃相对从下而上之扶摇(飚)而言;……李白此歌托鹏言志,左袂即左袪、左袖,应指鹏翼。激万世、游扶桑与挂左袂,皆虚拟假设之辞。要言雄心尚在,余勇可贾也。五、六亦接二句,言大鹏摧于中天,为后人——实指当今世人——所得,而世无孔子,故无人怜惜。按孔子因西狩获麟而出涕,伤其“非出其时而见害”,事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及《孔子家语·辨物》;又按李白《大鹏赋》,不特赞大鹏之旷荡纵适而不拘守常,亦赞其“不矜大而暴猛”,此正可与麟之为仁并提。“仲尼亡乎”,难道世上孔子之徒都死光了吗?“谁为出涕”,无人为之出涕!结语悲凉,悲凉中仍见慷慨。上边说的都是言内意。另外还有言外之意。(载大型画册《李白》,国际展望出版社)
==后世评论==
他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过千余首诗作,享有“诗仙”之美誉,他是青莲居士李白。公元762年,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纵观李白的一生,大鹏在他眼里,不仅仅是庄子《[[逍遥游]]》里那个神通广大的大鹏鸟,更多的是李白把大鹏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化身。
早在李白的青年时期,他就写下了《[[大鹏赋]]》,在赋中,李白抒发了他要“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
可现实却事与愿违,李白后来在长安,政治生涯并没有一帆风顺,而是深受挫折,无奈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他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反而更是如大鹏一样,逍遥游行天下。
《[[上李邕]]》诗中的李白还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到《临终歌》中,却已是“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说的是李白受诏入京,如同大鹏刚起飞的时候,而“中天摧兮”,则指飞到中途,在长安便受到挫折,以至于伤了翅膀,等到再也飞不了的时候,便化成一支大鹏的悲歌。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从诗的表面意思看,李白的意识中,自己是和大鹏不可分离的。他有自信游到普通人到不了的扶桑。李白自信的品格和精神,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如果后人得到大鹏夭折的消息,恐怕再也没有人像孔子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
好在后人没有让李白失望,李白之名,就如大鹏名字一样,深入人心;他的品格与精神,也是后世之人学习的楷模。
[[File:翁5555.png|thumb|300px|有框|右|[http://pic.ruiwen.com/allimg/1801/5a4c6c5bc397558231.png?x-oss-process=style/qr.ruiwen 原图链接][http://www.ruiwen.com/wenxue/zengwanglun/394484.html 图片来源]]]
李白的一生,为理想,执着于理想,当最后回首的时候,流露出的是对人生无比的眷念和天生我才未能用的惋惜。
李白的这首绝笔诗,也可以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想说的话!<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2217080208582&wfr=spider&for=pc 李白的绝笔诗《临终歌》,越看越心痛!] 庆余说诗词,发布时间;2017-07-07</ref>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寮,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 姓名 =《临路歌》
| 圖像 = [[ File:李白87.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img.ctlives.com/ctl17/data/attachment/forum/201811/2705/050330rzcys1ozd4jderl1.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4%B8%B4%E7%BB%88%E6%AD%8C%E5%9B%BE%E7%89%87&step_word=&hs=2&pn=30&spn=0&di=419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074684412%2C1214635993&os=118653384%2C988796148&simid=3440470358%2C270269480&adpicid=0&lpn=0&ln=59&fr=&fmq=1585730476810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15&oriquery=&objurl=http%3A%2F%2Fimg.ctlives.com%2Fctl17%2Fdata%2Fattachment%2Fforum%2F201811%2F2705%2F050330rzcys1ozd4jderl1.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vpstejf_z%26e3Bv54AzdH3F17fitAzdH3Fp890anmn_z%26e3Bip4s&gsm=1b&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李白]]的作品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临路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题名可能是“临终歌”之误。此诗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当是李白的绝笔,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诗人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全诗塑造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的艺术形象,格调激昂,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当年。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根据诗的内容,联系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则“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临路歌”即“临终歌”。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2217080208582&wfr=spider&for=pc 李白的绝笔诗《临终歌》,越看越心痛!] 百家榜创作者,发布时间;2017-07-07</ref>
他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过千余首诗作,享有“诗仙”之美誉,他是青莲居士李白。公元762年,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作品原文==
临路歌⑴
大鹏飞兮振八裔⑵,中天摧兮力不济⑶。
馀风激兮万世⑷,游扶桑兮挂石袂⑸。
后人得之传此⑹,仲尼亡兮谁为出涕⑺?
==词句注释==
⑴路:应为“终”之误。
⑵大鹏:传说中的大鸟。八裔 :八方荒原之地。
⑶中天:半空中。摧:挫折,失败。济:帮助,成功。
⑷馀风:遗风。激:激荡,激励。万世:千秋万世。
⑸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挂:喻腐朽势力阻挠。石: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注云:当作“左”。袂(mèi):衣袖。
⑹得:知大鹏夭折半空。
⑺“仲尼”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亡兮,一作“亡乎”。 [2] [3] [4] [5]
==白话译文==
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
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整体赏析==
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此时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诗歌开头“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两句诗运用比兴手法,艺术地概括了李白一生的奋斗经历。“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它给人的感觉,有点像项羽《垓下歌》开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意谓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这实质是指理想虽然幻灭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边。“挂石袂”的“石”当是“左”字之误。庄忌《哀时命》中有“左袪(袖)挂于扶桑”的话,李白此句在造语上可能受了庄忌的启发。不过,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让衣袖给树高千丈的扶桑挂住。而大鹏又只应是左翅,而不是“左袂”。然而在李白的意识中,大鹏和自己有时原是不分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样的奇句。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前一句说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传。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也不会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这两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含意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时说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此诗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诗说明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全诗兼寓自悼、自伤、自信之情,化融多个典故,形象鲜明,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名家点评==
[[胡震亨]]《[[李杜诗通]]》:仲尼适赵,闻简子杀鸣犊,临河不济而叹,作《临河歌》。此“临路”或“河”字之误。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按李华《[[墓志]]》谓太白赋《临终歌》而卒,恐此诗即是;“路”字盖“终”字之讹。……诗意谓西狩获麟,孔子见之而出涕。今大鹏摧于中天,时无孔子,遂无有人为出涕者,喻己之不遇于时,而无人为之隐惜。太白尝作《大鹏赋》,实以自喻,故此歌复借大鹏以寓言耶?
[[奚禄诒]]:“盖自叹也,必拟《临河操》无疑。”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临终歌]]》今存集中,刊本误作《临路歌》,简短四十二字,照样自比大鹏,自负之心至死不变。然而自叹“力不济”,这和《古风五十九首》的第一首“吾衰竟谁陈?”是有一脉相通的。在那首《古风》里,他想到了孔仲尼泣麟:“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在这首《临终歌》里,他又想到了孔仲尼泣麟。他一方面在自比仲尼,一方面又在叹息时无仲尼,而却寄希望于“后人”。实际上如果仲尼还在,未必肯为他“出涕”;而“后人”是没有辜负他的。
[[File:李白84.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1128146668,671963001&fm=173&s=569242294203454F9CBD7CC3010070B5&w=490&h=410&img.JPEG 原图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2217080208582&wfr=spider&for=pc 图片来源]]]
[[裴斐]]《李白〈临路歌〉试析》:全诗六句,可分三解。一、二言鹏之奋飞振动八裔,奈何中天摧折力不济矣。八裔即八极、八荒,极言其远。三、四紧承二句,言力虽不济,若得余风之助,犹能激扬万世而游于扶桑。余风,乃相对从下而上之扶摇(飚)而言;……李白此歌托鹏言志,左袂即左袪、左袖,应指鹏翼。激万世、游扶桑与挂左袂,皆虚拟假设之辞。要言雄心尚在,余勇可贾也。五、六亦接二句,言大鹏摧于中天,为后人——实指当今世人——所得,而世无孔子,故无人怜惜。按孔子因西狩获麟而出涕,伤其“非出其时而见害”,事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及《孔子家语·辨物》;又按李白《大鹏赋》,不特赞大鹏之旷荡纵适而不拘守常,亦赞其“不矜大而暴猛”,此正可与麟之为仁并提。“仲尼亡乎”,难道世上孔子之徒都死光了吗?“谁为出涕”,无人为之出涕!结语悲凉,悲凉中仍见慷慨。上边说的都是言内意。另外还有言外之意。(载大型画册《李白》,国际展望出版社)
==后世评论==
他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过千余首诗作,享有“诗仙”之美誉,他是青莲居士李白。公元762年,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纵观李白的一生,大鹏在他眼里,不仅仅是庄子《[[逍遥游]]》里那个神通广大的大鹏鸟,更多的是李白把大鹏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化身。
早在李白的青年时期,他就写下了《[[大鹏赋]]》,在赋中,李白抒发了他要“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
可现实却事与愿违,李白后来在长安,政治生涯并没有一帆风顺,而是深受挫折,无奈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他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反而更是如大鹏一样,逍遥游行天下。
《[[上李邕]]》诗中的李白还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到《临终歌》中,却已是“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说的是李白受诏入京,如同大鹏刚起飞的时候,而“中天摧兮”,则指飞到中途,在长安便受到挫折,以至于伤了翅膀,等到再也飞不了的时候,便化成一支大鹏的悲歌。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从诗的表面意思看,李白的意识中,自己是和大鹏不可分离的。他有自信游到普通人到不了的扶桑。李白自信的品格和精神,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如果后人得到大鹏夭折的消息,恐怕再也没有人像孔子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
好在后人没有让李白失望,李白之名,就如大鹏名字一样,深入人心;他的品格与精神,也是后世之人学习的楷模。
[[File:翁5555.png|thumb|300px|有框|右|[http://pic.ruiwen.com/allimg/1801/5a4c6c5bc397558231.png?x-oss-process=style/qr.ruiwen 原图链接][http://www.ruiwen.com/wenxue/zengwanglun/394484.html 图片来源]]]
李白的一生,为理想,执着于理想,当最后回首的时候,流露出的是对人生无比的眷念和天生我才未能用的惋惜。
李白的这首绝笔诗,也可以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想说的话!<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2217080208582&wfr=spider&for=pc 李白的绝笔诗《临终歌》,越看越心痛!] 庆余说诗词,发布时间;2017-07-07</ref>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寮,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