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冯乃超

移除 4 位元組, 4 年前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出身日本侨领之家。父亲冯德明。先后就读[[ 京都帝国大学]] [[ 东京帝国大学]] 。1923年,在日本第八高等学校理科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社会学科,后改学美学与美术史。
1926年加入[[日本共产青年同盟]]外围组织。同年开始在[[创造社]]期刊上发表诗作,逐渐成为该团体后期的主要成员。三月开始,在《创造月刊》上发表组诗《幻想的窗》等具有象征色彩的诗歌。幼年求学期间,冯乃超在南海故乡接触到劳苦大众,并耳闻目睹辛亥革命前夕南海乡村爱国者慷慨悲歌的壮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本的教会学校目睹了种族歧视现象,接受了富国强兵思想,开始接触中国新文化运动;大学期间,开始参与创造社活动,后成为创造社出版部日本东京分部的联络人,并参加了日本革命学生组织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和艺术研究会,开始注意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接受[[苏联]]和日本的“左”倾文艺理论。
1927年秋在[[成仿吾]]邀请下回国。次年任《[[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编辑。9月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与[[鲁迅]]等筹组左联。1928年1月发表在《文化批判》创刊号上的两首诗《上海》和《与街头上人》,标志其诗风从低沉到革命的转变。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与郑伯奇等组织中国艺术剧社,任文学部长。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当选常务委员,并任首任党团书记兼宣传部长。1931年2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同年3月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编辑。在左联期间,他发起了与[[鲁迅]]的论战。
1932年中共 [[ 上海 ]] 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以[[中共中央特科]]成员身份到[[武汉]]投靠岳父([[同盟会]]元老、[[湖北省民政厅]]长[[李书城]]),在湖北省民政厅统计股任职,并作情报工作。
1938年,筹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先后任筹备会书记、文协理事、常务理事。4月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任第七处第三科科长,是[[郭沫若]]的助手。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