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31
次編輯
變更
海蚀地貌
,無編輯摘要
主要分布在 [[ 杭州湾 ]] 以南地区以及 [[ 山东半岛 ]] 和 [[ 辽东半岛 ]] 。大连小平岛一带是我国基岩 [[ 海岸 ]] 侵蚀地貌最典型地段,海蚀崖悬垂陡峭,最高达40米~50米。海蚀柱似桅樯般地耸立于岸边,而海蚀洞穴晶莹地点缀其间,如同一幅绮丽的画卷。凡是基岩海岸的地方均可看到海蚀地貌,只有发育完全或不完全的区别。
==海蚀崖==
海蚀崖多见于岸坡较陡、波浪作用较强烈的岸段,尤其是在 [[ 岬角 ]] 和 [[ 岛屿 ]] 处最为广泛。 分布地带:主要分布小港——算山原油 [[ 码头 ]] 间的长跳嘴、狮子山、 [[ 炮台山 ]] 、杨公山北侧,大榭岛北侧亦见。崖壁陡峭,最高20~30米。
==海蚀柱==
有的是由于 [[ 海蚀洞 ]] 上部被侵蚀坍落逐渐形成的;有的原是海岛被侵蚀而成的;有的原是岬角,其后侧被侵蚀掉则成孤岛,最后继续遭侵蚀而形成海蚀柱。
分布 [[ 地带 ]] :分布杨公山西北缘、中门柱和黄蟒岛周围。中门柱山最为发育,高数米,似烟囱立于海中,有的似石林。
==海蚀洞穴==
一般在海蚀崖、海蚀柱、岬角和海岸岩石的构造裂隙部位通常发育着海蚀洞穴等 [[ 地貌 ]] 形态 。又称海蚀槽,海蚀岩岸与海面(高潮海面)接触处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断续凹槽。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深度小于宽度者称海蚀龛(sea chasm)或海蚀壁龛(wave cut notch)。多位于海蚀崖和浪蚀台前缘陡坎基脚处。中国北方的基岩海岸带有不同高程的海蚀穴,是海岸抬升的重要标志之一 。
又称海蚀槽,海蚀岩岸与海面(高潮海面)接触处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断续凹槽。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深度小于宽度者称海蚀龛(sea chasm)或海蚀壁龛(wave cut notch)。多位于海蚀崖和浪蚀台前缘陡坎基脚处。[[中国]]北方的基岩海岸带有不同高程的海蚀穴,是海岸抬升的重要标志之一。 分布地带:见于长跳嘴、杨公山、大黄蟒岛及 [[ 大榭岛 ]] 北侧,出露于高潮位以上。
==海蚀台地==
县内所见可分三级:一级海蚀台地分布长跳嘴、毛礁及大榭岛整个海岸段,多为平顶 [[ 礁 ]] ,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二级海蚀台地在杨公山、中门柱、大小黄蟒岛西北侧,高出潮位3~5米;三级海蚀台地仅在杨公山北侧见到,比二级海蚀台地高出5~6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