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青瓷簋

增加 32 位元組, 4 年前
器形淵源
[[簋]]是指有圓形器口、圓腹、圈足和一定大小等基本器形,用以盛裝黍稷的[[青銅器]]。這些基本器形隨足型、腹壁曲線和耳型的差異,又可再細分成若干類。[[簋]]型器自[[商朝]]早期開始萌芽發展,到了[[西周]]中、晚期和[[春秋時期|春秋]]早期,[[簋]]型器臻於鼎盛,並由盛而衰。<ref>{{Cite book|title=《商周青銅粢盛器特展圖錄》|last=|first=|publisher=國立故宮博物院|year=1985|isbn=957-562-180-8|location=|pages=25、56-64}}</ref>[[戰國]]時期,喪葬制度發生了變化。[[三晉]]兩周地區的貴族大墓自[[戰國]]早、中期起逐漸用陶禮器代替青銅禮器隨葬,仿照銅器形式的[[鼎]]、豆、壺、[[簋]]、簠、甗等等成套成組的生產。到了[[漢武帝]]時期,用於喪葬的[[鼎]]、敦、盤、匜等仿銅禮器雖還有所生產,但倉、[[灶]]、[[井]]、爐等模型[[明器]]的燒造正在急遽增長,到了[[東漢]]時期,舊式陶禮器顯著減少以至絕跡。<ref>{{Cite book|title=《中國陶瓷史》|last=|first=|publisher=文物出版社|year=1982|isbn=978-7-5010-0953-4|location=|pages=97-106}}</ref>直到宋代因為金石學的發展,再加上[[宋徽宗]]試圖再現三代制禮作樂,進而編成《重修宣和博古圖》一書,而成為日後仿古器的製作藍本。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38 陶瓷雕塑;雕漆]]
3,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