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君主专制

增加 8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君主专制.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s://img.mianfeiwendang.com/pic/7421b61e9e5e19fe31eb169db5932b014ccb5301/1-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mianfeiwendang.com/doc/7421b61e9e5e19fe31eb169db5932b014ccb5301 来自 免费文档 的图片]]]
''' 君主专制 ''' (英语:absolute monarchy;德语:absolute Monarchie),是西方 [[ 政治学 ]] 概念中定义的一种政体,又译为君主专政、绝对君主制、绝对君主专制、绝对主义王权、绝对王权等;支持君主专制的思想被归类为专制主义(早期曾译为“绝对主义”,系根据 [[ 欧洲 ]][[ 启蒙运动 ]] 时期英语:enlightened absolutism等词汇的片面直译;而现代西方政治学多以英语:despotism进行表述)。早期埃及、希腊、罗马至欧洲中古时代,其君主作为世人与神之间的神圣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 [[ 宗教 ]] 的首领; [[ 中世纪 ]] 欧洲则由于 [[ 天主教 ]] 的盛行,教宗的教权大大高于君权,君权很大程度上受到诸侯的限制,在英国甚至产生了大宪章这样限制君权的法律传统;16至18世纪欧洲各国纷纷加强君权,国家教会的建立使君主专制受到强化、甚至出现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但从17世纪英国及其他国家开始,君权受到立宪化规范,规定其权力从人民而来。
==中国==
[[ 秦朝 ]] 之后的中国传统王朝都被认定是绝对君主制。如金观涛等认为,中国在 [[ 战国 ]] 时代后期,形成绝对君主制之后,进入超稳定结构。在1949年之后,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的教科书中,将中国自秦朝开始,至 [[ 清朝 ]] 结束,都被归类为绝对君主制。
但是这个看法在学界仍存在争议。法国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专制主义(despotism),之后成为欧洲汉学界的主流见解。如 [[ 马克思 ]] 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认为中国属于专制统治,卡尔·魏特夫则将中国归类为东方专制主义。但这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的历史发展方式不同,对于传统中国是否为绝对君主制,则持保留看法。在中国也有类似见解,如学者钱穆认为中国朝代虽可说是专制(despotism),但王权仍未绝对,不能说是绝对君主制。在《国史大纲》中,钱穆认为中国至元、明、清三代时,才发展为绝对君主制。在1942年论文〈论宋代相权〉中,提出 [[ 宋朝 ]] 削弱相权,为进入绝对君主制的前导。其弟子余英时,提出在 [[ 明太祖 ]] 废相之前,中国帝王权力,受到相权限制,与 [[ 士大夫 ]] 共治天下,并非绝对君主制。但在明太祖废相之后, [[ 皇帝 ]] 权力变得绝对,在此之后,直到清朝灭亡为止,中国才是绝对君主制。
自秦朝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周天子封建制度,确立了 [[ 中央集权 ]] 的君主专制政体,其统治核心是皇帝制度。纵观中国古代专制 [[ 王朝 ]] 和皇位的继替,大致有两种类型:同姓相继皇位继承──世袭型,异姓相代改朝换代──更替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重要特点是,皇位世袭显示权利不可转移,和皇权至上显示地位至上。 [[ 秦始皇 ]] 以皇权为中心建立中央政权组织,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乃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 丞相 ]] 之下还设有诸卿,分管各项事务,属中央职能部门。
249,0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