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靖难之役

移除 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48540923dd54564e7e817968bcde9c82d0584fff.jpg|缩略图|左| [https://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48540923dd54564e7e817968bcde9c82d0584fff.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e4db7414a0e634e5dd90c34 来自百度TA说]]]
* '''建文即位'''
<p style="text-indent:2em;">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明太祖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因生性“颖慧好学,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659295/8535zOO68_TwUD1t5Ei8Evb8VbLOZNO8MSgVE3S2Wq-kHAPXPkUUBwmpsZfcpBmVIhy9V2iUVoEvOB58b36AIMK3ysnNdGI1c4a17G4bPuu7 《明史·卷四·本纪第四·恭闵帝》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7-08-1] </ref> 不过,对于这位“仁柔少断”的皇太孙将来继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满意,曾一度打算更换太子,后因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劝谏,才没有这样做。
<p style="text-indent:2em;">尽管如此,朱元璋对朱允炆的继位仍放心不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故,庙号太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帝。临终前,朱元璋立下遗诏,“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 战争经过 ==
[[File:Bd315c6034a85edf6b79637246540923dc5475ee.jpg|缩略图|左| [https://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bd315c6034a85edf6b79637246540923dc5475ee.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e4db7414a0e634e5dd90c34 来自百度TA说]]]
* '''燕王起兵'''
<p style="text-indent:2em;">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又令辽东江阴侯[[吴高]]等领兵围攻永平(今河北昌黎西北)。朱棣留下少量兵将坚守北平,自己亲统大军救援永平。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间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景隆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 [38] 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p style="text-indent:2em;">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吴高怯懦,不敢应战,退保山海关。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 '''燕军偷袭大宁'''
<p style="text-indent:2em;">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初一,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攻打永平郡,故朱棣趁李景隆踌躇不决之际,九月十九日前往救援。九月二十五日,朱棣击败吴高,并决定趁势偷袭十七弟宁王朱权的藩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以获得其精锐部队[[朵颜三卫]];另一方面利而诱之,将南军引至“空城”北平下。九月二十八日,朱棣率众出师。传信给燕世子朱高炽,令其坚守北平城。 <ref>[《明太宗实录》卷四:丙戌,上率师援永平,诸将请曰:“必守卢沟桥,扼李景隆之冲,使不得径至地城下。”上曰:“天寒冰涸,随处可度,守一桥何足拒敌?舍之不守,以骄敌心,使深入受困于坚城之下,此兵法所谓利而诱之者也。”壬辰,吴高等闻上至,仓卒尽弃辎重,走山海。上遣轻骑追之,斩首数千级,俘降亦数千人,尽散遣之。上议攻大宁,……乙未,师行。上谕世子严守备,敌至,慎毋与战。] </ref>[40]
<p style="text-indent:2em;">十月初六日,燕军经小路到达大宁城下。朱棣单骑入城(一说击败守将房宽后入城),见宁王朱权,哭诉自己无路可走,向朱权求救,希望能向朝廷上书,谢罪免死。朱权相信并收留了他。在居大宁期间,朱棣令手下吏士入城结交并贿赂大宁的军官等。十月十三日,朱棣提出告辞,朱权在郊外送行;但朱权来到郊外后,伏兵尽起,大宁军纷纷叛变,归附朱棣。于是朱权与宁王妃、宁王世子等一同随朱棣前往北平,而大宁的全部军队(包括其骑兵精锐朵颜三卫)都被朱棣收编。大宁成为空城,朱棣实力大增。<ref>[《明通鉴》卷十二:壬寅,燕师至大宁。王单骑入城,诡言穷蹙求救,执宁王手大恸。宁王信之,为草表谢,请赦其死。居数日,情好甚洽。时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得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戍卒。己酉,燕王辞去,宁王祖之郊外,伏兵起,拥宁王行,三卫彍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守将朱鉴不能御,力战死,宁府长史石撰不屈死。壬子,燕师南还,宁王同行,宁妃、世子皆从,悉以三卫配北军,大宁城为之一空。] </ref>
* '''激战白沟河'''
[[File:Fcfaaf51f3deb48f579c3c8fff1f3a292cf578ee.jpg|缩略图|左 | [https://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fcfaaf51f3deb48f579c3c8fff1f3a292cf578ee.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e4db7414a0e634e5dd90c34 来自百度TA说]]]
<p style="text-indent:2em;">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从山东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燕军,目标是白沟河(北拒马河)。兵力增至六十万,燕军亦出。四月二十日,燕军渡过玉马河,驻于苏家桥。四月二十四日,燕军与南军会战(战场在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县南三十里)<ref>[《明通鉴》卷十二:乙卯,燕师渡玉马河,营于苏家桥。] </ref>。
* '''渡江进京'''
[[File:EANmu8SOcHzTd33xTdBkJobbuIC=Krbo6CUC4zbBXGBBE1521221599073.jpg|缩略图|左 | [http://dingyue.ws.126.net/eANmu8SOcHzTd33xTdBkJobbuIC=Krbo6CUC4zbBXGBBE1521221599073.jpg 原图链接]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D2IGN6B0523CSKA.html 来自网易网]]]
<p style="text-indent:2em;">灵璧之战后,燕军向东南方向直线前进。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谒祖陵。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碍燕军渡河,朱棣在尝试取道淮安、凤阳受阻后,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数百人绕道上游乘渔船渡河,五月初九从后方突袭盛庸,盛庸败走。燕军遂克盱眙。五月十一日,燕军向扬州方向前进,五月十七日,到达天长(扬州西北50公里)。守扬州的监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但属下反叛,趁其沐浴时绑缚之。五月十八日,扬州不战而降。 随后高邮归降。
<p style="text-indent:2em;">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File:B0b193cdb88e41efa2634269aa2451e8.png|缩略图|左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23/b0b193cdb88e41efa2634269aa2451e8.pn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77427690_469046来自搜狐网]]]
== 战争结果 ==
* '''地区经济'''
大宁位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辽东—蓟州—宣府弓形的中心,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洪武十三年(1380年)收复,并建立卫靖难之役涉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朱棣登基后,减免了河北、河南、山东等曾为战场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赋税,以休养生息<ref>[《明太宗实录·卷十》:山东、北平、河南府州县人民有被兵不能耕种者,并免三年差税;不曾被兵者与直隶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今年秋夏税粮,尽行蠲免;其余直隶府州、山西、陕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两广、四川、云南,蠲免一半;其有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初一日以前拖欠一应钱粮、盐课、段匹、木植、芦柴等项及军民所养马、牛、羊等项倒死并欠孳生者,并免追陪;其弓兵不办芦柴者,优免二年。一,河南、山东、北平、淮南北流移人民,各还原籍复业,合用种子、牛具,官为给付。] </ref> 。
[[File:B0b193cdb88e41efa2634269aa2451e8.png|缩略图|左|[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23/b0b193cdb88e41efa2634269aa2451e8.pn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77427690_469046来自搜狐网]]]
== 战争评价 ==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