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澎湖列島

增加 21,82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澎湖群島''',亦稱'''澎湖列島''',位置大致在北緯23度9分至23度47分,東經119度18分至119度42分之間。澎湖群島的最北端是目…”
'''澎湖群島''',亦稱'''澎湖列島''',位置大致在北緯23度9分至23度47分,東經119度18分至119度42分之間。澎湖群島的最北端是目斗嶼,而最南端是七美嶼,最東的是查某嶼,最西端則是花嶼。澎湖群島分佈在南北長約60多公里,東西寬約40多公里的海域,內部湖泊環繞,外部則是遼闊的海域。64個島嶼的總面積大約為127平方公里,但是有人居住的只有20個,其中以澎湖本島的面積最大。行政區則分為一市(馬公市)五鄉(湖西、白沙、西嶼、望安、七美等鄉),其中以馬公市的面積33.99平方公里為最大,而以七美鄉的面積6.98平方公里為最小了。 <ref>[http://basalt.phhcc.gov.tw/a/a01_01.asp 澎湖概述],澎湖的玄武岩</ref>
== 歷史 ==
澎湖群島位於臺灣與中國之間,由於具有先天地理與港灣的優越特殊條件,自古即為軍事要衝及重要的移民中繼站,是臺灣開發最早的地區。
史前:
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澎湖在五千年前即有以粗繩文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存在,證明澎湖至少在五千年前已有先住民生活的足跡。
開拓:
澎連雅堂臺灣通史稱:「澎湖之有居人,尤遠在秦和漢之際,或曰楚滅越,越之子孫遷於閩,流落海上,或居於澎湖」。宋朝時「澎湖」一名正式見於野史及方志,而史書上有漢人居住澎湖的確實記載始自南宋,在南宋理宗寶慶元年(西元1225年)宗室趙汝适著「諸蕃志」中明確的指出「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
元代:
元世祖至元18年(西元1281年)11月澎湖正式設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使澎湖收入中國版圖早於臺灣403年。至明太祖洪武21年(西元1388 年),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朝廷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遂依部將湯和所請,行徙民墟地政策,廢巡檢司,將原有居民遷至泉、漳二州安置。
盜寇據亂時期:
明朝廢巡檢司後,澎湖更淪為海盜、倭寇剽掠沿海的根據地,造成無窮的後患。嘉靖末葉之後巨盜林道乾、林鳳、曾一本等都曾利用澎湖為基地以竄擾沿海,天啟六年至永曆12年(西元1626-1658年)鄭芝龍亦占據統制澎湖。明朝廷為追勦盜寇數度追擊至澎湖,嘉靖42年(西元1563年)俞大猷痛擊佔澎海賊與倭寇,駐偏師於澎湖,朝廷依其所奏復設澎湖巡檢司,唯俞大猷去職後巡檢司也被廢止。明自洪武21年廢巡檢司至永曆15年鄭成功收澎湖(西元 1388-1661年),經251年近三世紀之盜寇據亂,使澎湖回溯荒蕪。
荷蘭人據澎:
明朝廢巡檢司後近三世紀之盜寇據亂時期,亦予荷蘭人有機可趁。明萬曆32年(西元1604年)7月12日荷蘭人韋麻郎率大船三艘開入澎湖,是時澎湖無兵駐守,即登陸,半商半軍,在娘媽宮(現今馬公)開洋貨攤,萬曆32年(西元1604年)10月25日明廷派浯嶼都司沈有容諭退韋麻郎,有石碑記錄之,現存於天后宮內。萬曆37年(西元1609年)荷蘭商船至澎湖,適逢澎湖汛兵戍守期,無法登陸而離去。明熹宗天啟2年(西元1622年)7月1日晨荷將雷爾生率艦12艘、兵1024人侵入媽宮港,當時澎湖汛兵已撤離,即在風櫃尾登陸,居民數千人抵抗,被殺3餘人,荷軍佔據澎湖後為長期防備,役民搬石築城,除建造紅毛城,並在風櫃尾、金龜頭(金龍頭)、嵵裡、四角嶼、漁翁島建築炮臺以守海道,其後荷艦出入海洋,對南北海運商旅影響至鉅。天啟4年(西元1624年)福建巡撫南居益奏准攻澎湖荷蘭人,擒高文律12人,驅荷大勝後南居益於暗澳(今文澳)築天啟城,設游擊一,把總二,統兵三千,建炮臺以守。
明鄭氏守備澎湖:
明崇禎17年(西元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淪於滿清,鄭成功在東南沿海與清兵周旋,努力抗清復國。永曆8年(西元1654年)鄭成功在金門勢力鞏固,奉宗室於金門。永曆15年(西元1661年)決東征臺灣,2月初三率艦數百艘、兵二萬五千人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初四早晨望見澎湖八罩島,黃昏抵達媽宮駐紮,初六鄭成功祭禱海岳,巡視附近諸島,初八早晨由澎湖出發東征鹿耳門,至12月初三戰勝荷蘭人,設承天府一府及天興、萬年二縣,在澎湖設安撫司,屯戍重兵,以為臺灣門戶。永曆16年(西元1662年)5月初八鄭成功病逝,鄭經嗣位,改東都為東寧。永曆18年(西元1664年)3月初七鄭經自銅山退守東寧而至澎湖。永曆19年(西元1665年)2月鄭經聞報施琅要攻澎湖,與部將會商對策部署防禦,唯施琅攻澎因遇風失敗而還,北調內大臣,裁福建水師提督。永曆35年(西元1681年)鄭經逝去,鄭克塽繼位,施琅得再治兵廈門領水師提督征臺灣,5月施琅謀伐臺灣,10月鄭克塽派劉國軒率二萬餘人、戰船二百餘艘守澎湖,永曆37年(西元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師由銅山出發,15日到花嶼攻澎湖,22日劉國軒戰敗逃回臺灣,7月16日鄭克塽正式投降,8月13日施琅入台,澎湖一戰失利,明代終告覆亡。鄭氏守備澎湖自永曆15年至永曆37年(西元1661- 1683年)計23年。
清治澎湖:
康熙23年(西元1684年)清正式將台澎納入版圖,置戍兵守台澎,澎湖仿元代設巡檢司,附屬台灣縣,分兵駐守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下設游擊、都司、守備千把總等,武備衙門林立。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復議澎湖巡檢不足治澎,擬升為廳,殆至雍正5年(西元1727年)升澎湖巡檢為海防同知,添置防兵。雍正6年(西元1728年)改臺廈兵備道為臺灣道,設澎湖海防糧捕廳,置通判。澎湖早於臺灣403年即自元代入版圖起算至清正式將臺灣納入版圖。清治澎湖212年,僅有賑恤、文事與造城築砲臺,並無其他重大民生發展建設,較重要史實事件有:乾隆31年(西元1766年)通判胡建偉呈請創建文石書院,次年夏文石書院落成;乾隆32年(西元1767年)胡建偉編成「澎湖紀略」為澎湖首創完整志書;乾隆43年(西元1778年 )建西嶼外垵燈塔,次年完成,為臺灣燈塔之濫觴,廈門航行臺灣船隻以此為標識;道光9年通判蔣鏞完成「澎湖紀略續編」;光緒9年(西元1883年)通判李嘉棠奉令築砲臺於西嶼內外塹;光緒11年(西元1885年)2月13日法將孤拔率艦攻澎,清方失利,孤拔入澎,時疫大流行,孤拔病死,葬於媽宮城,3月清法議和,6月24日法軍撤退;光緒13年(西元1887年)海壇鎮總兵吳宏洛任澎湖水師總兵接管澎湖,督造澎湖城(媽宮城);光緒20年(西元1894 年)清日甲午戰爭開始,21年(西元1895年)3月20日本伊東中將率聯合艦隊到達澎湖將軍澳,23日由良文港(龍門)裡正角登陸,24日攻陷拱北砲台,再進逼媽宮城,25日佔領全澎湖。
日治時期:
光緒21年(西元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正式割讓臺灣澎湖與日本,臺澎自此被日本統治51年。光緒21年(西元1895 年)3月25日日本佔領澎湖後,任命海軍少將田中綱常為「澎湖列島行政廳長官」施行軍政,6月28日全台置三縣一廳,澎湖稱為「澎湖島廳」。明治29年(西元1896年)5月廢止軍政。明治31年(西元1898年)6月改稱「澎湖廳」直屬於臺灣總督府。明治36年(西元1903年)設澎湖要塞司令部,整理測天島海軍軍區鞏固殖民地防務。大正9年(西元1920年)「澎湖廳」改為「澎湖郡」改隸屬高雄州;12年(西元1923年)日皇太子裕仁親王來台並專程視察澎湖;15年(西元1926年)澎湖復改為廳,仍隸屬於臺灣總督府。
日治時代日本在澎湖的主要建設為:明治30年(西元1902年)建立北島燈塔於目斗嶼;大正2年(西元1913年)設立電燈株式會社,首開澎湖電化先聲,大正2至9年(西元1913-1920年)建設郵電交、通鼓勵日商來澎經營各種 商業;大正15年(西元1926年)創「澎湖水產會」;昭和2年(西元1927年)於馬公湖西開辦公共汽車、組織地方自治、6月開建馬公自來水廠,昭和5年(西元 1930年)自來水廠竣工輸水;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完成彌榮、萬歲橋(中正、永安橋)改建,使本島連結白沙島可通行車輛;昭和16年(西元1941年)兒童初等教育之公學改為國民學校;昭和18年(西元1943年)設立馬公高等女學校等。
二戰後設澎湖縣:
西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民國34年12月25日澎湖改為「澎湖縣」;35年(西元1946年)1月22日正式成立澎湖縣政府,首任官派縣長傅緯武。39年(西元1950年)首屆議會(民選)成立,鄭大洽當選議長。40年(西元1951年)1月7日李玉林當選首屆民選縣長。

== 地理環境 ==
=== 地形特徵 ===
澎湖群島的岩石是由玄武岩流組成的熔岩臺地,經過千百萬年海水的侵蝕與岩盤的升降,才形成今日的地貌景觀。在地形上主要有以下的特徵:
*方山地形:所謂「方山」(mesa-來自西班牙文,表示像桌狀的地形)是指頂面平坦而四周有陡峭崖壁圍繞的桌狀地形。澎湖群島的各島嶼由海上眺望,頂面都顯得十分的平坦,島面的岩石受風化和侵蝕影響而略呈平緩起伏。
*地勢南北傾斜,南高北低:從最南面大貓嶼的最高點79公尺 (據澎湖縣誌所載) 一直到最北面的大磽礁、二磽礁漸次潛伏水中,地勢呈現顯著的向北傾斜。
*海岸線複雜:澎湖大小島嶼及岩礁很多,海岸線長達320公里(單位面積長度是臺灣的120倍),海岸凹凸曲折與錯綜複雜。除了有由海崖或碎石崖錐構成的海岸之外,也有沙灘或礫石灘構成的。此外,還有最特殊的海蝕臺或珊瑚礁所形成的海岸。
=== 島嶼構成 ===
澎湖群島由90個大小島嶼所組成,以下列出主要有人居住的島嶼
{{div col}}
* '''[[澎湖本島]](大山嶼)'''([[馬公市]]、[[湖西鄉]])
* '''[[白沙島 (澎湖)|白沙島]]'''([[白沙鄉 (台灣)|白沙鄉]])
* '''[[西嶼]](漁翁島)'''([[西嶼鄉]])
* '''[[望安島]]'''([[望安鄉]])
* '''[[七美嶼]](大嶼)'''([[七美鄉 (台灣)|七美鄉]])
* '''[[吉貝嶼]]'''(白沙鄉)
* '''[[鳥嶼]]'''(白沙鄉)
* '''[[中屯嶼]]'''(白沙鄉)
* '''[[大倉嶼]]'''(白沙鄉)
* '''[[員貝嶼]]'''(白沙鄉)
* '''[[目斗嶼]]'''(白沙鄉)
* '''[[小門嶼]]'''(西嶼鄉)
* '''[[虎井嶼]]'''(馬公市)
* '''[[桶盤嶼]]'''(馬公市)
* '''[[花嶼]]'''(望安鄉)
* '''[[將軍澳嶼]]'''(望安鄉)
* '''[[東吉嶼]]'''(望安鄉)
* '''[[西吉嶼]]'''(望安鄉)
* '''[[東嶼坪嶼]]'''(望安鄉)
* '''[[西嶼坪嶼]]'''(望安鄉)
{{div col end}}

=== 氣候 ===
澎湖群島的地形低且平,加上位於臺灣海峽中央,因此,氣候深受雨量與季風的影響。澎湖群島平均年雨量約有1000毫米左右,80%集中在夏季。在陽光照射與東北季風強烈吹襲之下,雨量的蒸發量每年高達1800毫米。因此,群島上的植物自然的演化出較抗風、耐旱的生態系。又,由於澎湖缺乏高山的屏障,冬天的風速較大,每年強風日數高達約100天。根據統計,10月至翌年1月,風速都維持在每秒6公尺以上;但是當結構完整的大陸冷氣團南下時,風速有時會達到8級以上,瞬間陣風則會達到12級左右。

== 寺廟文化 ==
澎湖因為是個海島,居民多半從事[[漁業]]生活,面對著變化無常的海域及澎湖自然環境影響,只好依靠神明寄託心靈,於是澎湖民間宗教開始蓬勃發展。
=== 寺廟建築特色 ===
澎湖寺廟不但是村民信仰中心,更具有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功能。因此澎湖居民對寺廟的建築相當重視,甚至不惜巨額興建,要求美侖美奐,以代表對神明的尊敬。

* 建築材料:寺廟建築材料大致上可分為二種,一種是木料,用來作建築的主體,但由於澎湖本身並無森林,所以木材主要是進口而來。第二種是石材,主要是以花崗石為主,目的是防止石雕[[風化]]、侵蝕,也有部分寺廟用於牆身,對抗強烈的澎湖季風。另有當地石材-[[硓𥑮石|硓{{僻字|𥑮|左「石」右「古」}}石]](澎湖的[[珊瑚礁]]所形成的石材,一說應為{{僻字|𥑮|左「石」右「古」}}硓石<ref>{{cite web | url=http://a-chien.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36.html | title=珊瑚礁是(石古)硓石還是硓(石古)石 | accessdate=2012-04-12}} 余樹楨教授寫了一篇《 從硓𥑮石到𥑮硓石》,文中提出珊瑚礁應該稱為𥑮硓石。他認為𥑮硓石的語源可能來自於英語 coral</ref>)。
* 空間隔局:澎湖[[寺廟]]是以[[合院]]建築為主,廟宇屋脊背較大,是以防風來考量。
* 泥塑:泥塑是將三合土摻入棉花,再塑出各種形象的藝術,也會加入[[貝殼]],再嵌上瓷片稱之為剪花或剪黏。
* 花窗:寺廟正面花窗,一般寺廟多用花鳥或螭虎圖案等吉祥圖案為主,不過澎湖常以[[洗石子]]技法為之,或加色灰泥塑而成,有地域的特色。
* 彩繪:澎湖寺廟深受[[陰陽五行]]的影響,特別重視彩繪。不少寺廟樑柱和柱子都有使用「擂金畫」。「擂金畫」主要是將金箔磨成粉末狀,趁底漆未乾時用筆沾金箔粉敷上之畫法,主要用在木雕上,顏色豐富。
* 柱子:功能是用來支撐整座廟,有圓柱、方柱、六角柱和八角柱,大多都有雕龍在柱身,身體盤繞柱子一圈,並用爪子捉珠,有的柱身更有豊富的蝦兵蟹將、和封神榜或八仙神話人物配置。

== 自然生態 ==
澎湖群島中設有[[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及[[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另外還設有[[貓嶼海鳥保護區]]與[[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等兩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另外,[[中華民國交通部|交通部]]也設置'''澎湖國家風景區''',範圍涵蓋澎湖群島陸地和向海洋延伸20公尺等深線的海域。最北的島嶼為[[目斗嶼]],最南為[[七美嶼]],極東為[[查母嶼]],最西為[[花嶼]]。

== 旅遊 ==
[[寂寞星球]]出版社推薦2011年全球十大最佳世外桃源島嶼時將澎湖群島列名其中<ref>[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30/today-t3.htm 全球10大秘密島嶼 澎湖入選第7]</ref><ref>[http://www.lonelyplanet.com/australia/travel-tips-and-articles/76176 The world’s best secret islands], 寂寞星球新聞稿</ref>。

=== 自然景觀 ===
{| width="90%"
|-----
| valign="top" width="50%" |
玄武岩
* 蒔裡海水浴場(蒔裡沙灘)
* 太武山
* 龍門鼓浪
* 青螺沙嘴濕地
* 虎頭山
* 菓葉日出
* 山水沙灘
* [[風櫃洞]]
* [[通樑古榕]]
* [[桶盤玄武岩石柱]]
| valign="top" |
* [[西嶼牛心山]]
* [[天台山 (澎湖)|天台山]]
* 蛇頭山
* [[七美望夫石]]
* 奎璧山遊憩區
* [[小門鯨魚洞]]
* [[牛母坪]]
* [[小臺灣]]
|}

=== 古蹟廟宇 ===

{| width="90%"
|-----
| valign="top" width="50%" |
* [[澎湖天后宮]]
* 萬軍井
* 媽宮古城
* 篤行十村
* [[順承門]]
* 施公祠
* [[中央街]]
* [[澎湖觀音亭]]
* [[二崁陳宅]]
* 中社古厝
* [[七美人塚]]
* [[西嶼西臺]]
* [[西嶼東臺]]
* 龍門裡正角日軍登陸紀念碑
| valign="top" |
* 馬公金龜頭砲臺
* [[四眼井]]
* [[文澳城隍廟]]
* [[媽宮城隍廟]]
* 西嶼塔公、塔婆
* 鎖港南北石塔
* 第一賓館
* 風櫃尾荷蘭城堡
* 湖西拱北砲臺
* [[漁翁島燈塔]]
* [[文石書院]](後改建為孔廟)
|}

=== 公園 ===

{| width="90%"
|-----
| valign="top" width="50%" |
*[[隆貴公園]]
*山水星空公園
* 觀音亭濱海公園
* 青灣仙人掌公園
* [[桶盤地質公園]]
* [[東衛石雕公園]]
* [[林投公園]]
| valign="top" |
* 奎壁山地質公園
* 中屯綠能源公園
* 岐頭親水公園
* 赤崁親水公園
* 望安花宅公園
* 火燒坪公園
|}

=== 公共設施 ===

{| width="90%"
|-----
| valign="top" width="50%" |
* [[澎湖開拓館]]
* [[澎湖跨海大橋]]
* 七美九孔展覽館
* 生活博物館
* [[澎湖水族館]]
* 濱海公路
* 小門地質館
* 竹灣螃蟹博物館
| valign="top" |
* 澎湖酒廠
* 澎湖遊客中心
* 菊苑
* 西嶼燈塔
* [[七美嶼燈塔]]
* [[望安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
|}

=== 地景景觀 ===
* [[澎湖石滬]]
* [[澎湖菜宅]]

=== 海灘 ===

{| width="90%"
|-----
| valign="top" width="32%" |
* 山水沙灘
* [[蒔裡海水浴場]]
* 青灣情人海沙灘
* 風櫃無名港沙灘
* [[隘門沙灘]]
* 林投沙灘
* 尖山海灘
* 烏泥沙灘
* 裡正角沙灘
* 龍門後灣沙灘
| valign="top" |
* 菓葉沙灘
* 奎壁山遊憩區
* 青螺海灘
* 城前沙灘
* 講美沙灘
* 鎮海沙灘
* [[吉貝沙尾]]
* 後寮沙灘
* 后螺海灘
* 橫礁沙灘
| valign="top" |
* 後灣沙灘
* [[網垵海灘]](大池角海灘)
* 池西沙灘
* 赤馬沙灘
* 內垵遊憩區
* 戶頭角沙灘
* 網垵口沙灘
* 大瀨仔沙灘
* 長瀨仔沙灘
* 西安水庫沙灘
* 天台山沙灘
|}

== 澎湖特產 ==

{| width="90%"
|-----
| valign="top" width="40%" |
=== 植物 ===
* [[稜角絲瓜]]
* [[嘉寶瓜]]
* [[仙人掌]]
* [[天人菊]]
* [[馬鞍藤]]
* [[風茹草]]
| valign="top" |

=== 海產 ===
{{main|澎湖海鮮}}
* [[海鱺]]
* [[玳瑁石斑]]
* [[丁香魚]]
* [[鞍帶石斑]]
* [[马鲛鱼|𩵚魠魚]]
| valign="top" |

=== 特色美食 ===
;甜點類
* [[黑糖糕]]
* [[冬瓜糕]]
* [[冰心糕]]
* [[海苔酥]]
* [[花生酥]]
* [[仙人掌]]冰

;海產類
* [[小管槍烏賊|小管]]
* [[南瓜|金瓜]][[米粉]]
* [[蛤蜊]]炒[[十角絲瓜|絲瓜]]
* [[海菜]][[魚丸]]湯
|}

== 交通 ==
=== 澎湖群島往來台灣的交通情形 ===
澎湖群島與[[台灣島]]由於被[[台灣海峽]]所相隔,因此往來台灣都必須依賴航空、海運,其中以航空運輸最為頻繁。航空運輸一天最多可達到108班次(以來回算);海上運輸一天最多可達到25班次(以來回算)。

==== 航空交通 ====
台灣地區往澎湖群島的航空站有[[台北]][[松山機場]]、[[台中清泉崗機場]]、[[台南機場]]、[[嘉義機場]]、[[高雄國際機場]]、[[金門機場]];而澎湖群島往其他地方的航空站有[[澎湖機場]]、[[七美機場]]、[[望安機場]]。有航行台灣往來澎湖群島航線的航空公司有遠東、立榮、華信、德安。<br />
下表總和了目前航空的情形

{| border="1"
|-
| 航線 || 航空公司 || 航行時間 || 往返班次
|-
| 澎湖至台北 || 立榮、遠東、華信|| 50分鐘 || 44班
|-
| 澎湖至高雄 || 立榮、遠東、華信 || 30分鐘 || 34班
|-
| 澎湖至台中 || 立榮、華信、遠東 || 40分鐘 || 24班
|-
| 澎湖至嘉義 || 立榮 || 30分鐘 || 2班
|-
| 澎湖至台南 || 立榮 || 30分鐘 || 8班
|-
| 七美至高雄 || 德安 || 35分鐘 || 4班
|-
| 望安至高雄 || 德安 || 40分鐘 || 2班
|-
|}

==== 海運交通 ====
澎湖群島往來台灣的船隻有[[台華輪]]、遠翔公主號、南海之星、今一之星、滿天星、凱旋3號、今日之星、金星3號,其航線有馬公至高雄、七美至高雄、馬公至嘉義(布袋)、馬公至台南(安平)。<br />
下表總和了目前海運的情形<br />
{| border="1"
|-
| 航線 || 輪船 || 航行時間 || 往返班次 || 承載人數
|-
| 馬公至高雄 || 台華輪 || 日航:4小時30分<br />夜航:6小時30分 || 3班 || 1150人
|-
| 七美至高雄 || 南海之星 || 2小時40分 || 1班 || 197人
|-
| 馬公至嘉義 || 今一之星 || 1小時20分 || 2班 || 317人
|-
| 馬公至嘉義 || 滿天星 || 1小時20分 || 4班 || 355人
|-
| 馬公至台南 || 凱旋3號 || 2小時 || 3班 || 346人
|-
| 馬公至台南 || 今日之星 || 2小時 || 2班 || 699人
|-
| 馬公至台南 || 金星3號 || 2小時 || 6班 || 302人
|}

=== 澎湖本島往來澎湖離島的交通情形 ===
前往澎湖離島主要分為:<br />
* 東海離島([[員貝嶼]]、[[鳥嶼]])
* 南海離島([[桶盤嶼]]、[[虎井嶼]]、[[望安島]]、[[七美嶼]]、[[將軍澳嶼]])
* 北海離島([[吉貝嶼]]、目斗嶼)
* 內海離島([[大倉嶼]])
(有些離島是[[生態保護區]]或無人島,因此無法前往。)<br />
除了馬公本島至望安島和馬公本島至[[七美嶼]]有德安航空往返外,其他島嶼都必須依賴輪船才能往返,而去東海離島必須前往岐頭港口搭船;去南海離島必須前往[[南海遊客中心]]搭船;去北海離島必須前往[[赤崁遊客中心]]搭船或後寮遊客中心搭船;去內海離島必須前往重光港口搭船。前往搭船處均有定期的交通船及不定期的民間快艇可搭乘前往。

=== 澎湖群島島上的交通情形 ===
{| border="1"
|-
| 島嶼 || 島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
| 澎湖本島(澎湖島、白沙島、漁翁島)、望安島、七美嶼 || [[公車]]、汽[[機車]]、[[計程車]]、[[腳踏車]]、徒步
|-
| 大倉嶼、員貝嶼、鳥嶼、吉貝嶼、桶盤嶼、虎井嶼、將軍澳嶼 || 機車、腳踏車、徒步
|}
1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