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016
次編輯
變更
信访
,無編輯摘要
'''信访'''(xìn fǎng,complaint letter and visit)是指 [[ 公民 ]] 、 [[ 法人 ]] 或者其它 [[ 组织 ]] 采用 [[ 书信 ]] 、 [[ 电子邮件 ]] 、 [[ 传真 ]] 、 [[ 电话 ]] 、 [[ 走访 ]] 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信访方式==
===办转信===
上级工作以转信为主,这些信访转到基层,基层无法再转,无口可归,有的地方就形成一个以党政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的工作格局。
===走访===
新《 [[ 信访条例 ]] 》列举了信访的形式为" “ 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 ” ,并处处透出不鼓励" “ 走访" ” ,而鼓励书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狭义" “ 信访" ” 的信息。但是,实际中人们一提到" “ 上访" ” ,想到的却总是千里迢迢的" “ 走访" ” ,要求各级政府要" “ 向社会公布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 ” ,尤其是要" “ 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为信访人在当地提出信访事项、查询信访事项办理情况提供便利" ” 。如果这个信息系统建立起来,人们真的就会在家里坐在电脑前" “ 上访" ” ,不用到政府门口、到 [[ 北京 ]] 、到 [[ 天安门 ]] 上访了吗? 实际上,许多上访者之所以选择" “ 走访" ” ,尤其是" “ 集体走访" ” 、" “ 重复走访" ” ,并非是他们不了解信访部门的联系方式,也并非是他们缺乏通信手段,不会上网,其中的奥妙,无非是在政府对游行、示威严格管制的情形下," “ 走访" ” 尤其是" “ 集体上访" ” 不过是 [[ 民众 ]] 以上访名义进行的游行示威,一种公开施加压力的手段。其他非走访的" “ 信访" ” ,最多只能传递信息,而不能施加压力。没有附加压力的信息,其重要性、紧迫性只会排在附加压力信息之后。 == 视频接访工作== 2014年年5月,最高法院制定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远程视频接访规则》,指导全国法院开展 [[ 远程视频 ]] 接访工作。通过远程视频接访,申诉信访人员可以在申诉信访案件的一审法院或者申诉信访人员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通过远程视频接访的方式向 [[ 最高人民法院 ]] 表达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