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河南坠子

增加 64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河南坠子'''源于 [[ 河南 ]] ,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 [[ 山东 ]] 、安徽、天津、 [[ 北京 ]] 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 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ref>[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hycml/2007-06/07/content_8358529.htm 河南坠子] , 中国网 . 2014-09-05 </ref>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成===
河南坠子在形成过程中,以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 [[ 山东 ]] 大鼓艺人参加到改革创造的行列中来,使河南坠子增加了大量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到邻近的 [[ 山东 ]] 、安徽。民国初年传入北京,20世纪20年代传入 [[ 天津 ]] 、上海、沈阳,30年代传入 [[ 兰州 ]] 、西安,40年代传入 [[ 武汉 ]] 、重庆,香港等地,成为 [[ 中国 ]] 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辛亥革命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河南坠子表演开始出现了女性艺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艺人为从 [[ 开封 ]] 相国寺出道登场的 [[ 张三妮 ]] [[ 尹凤宝 ]] 等。她们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方式。1913年,河南坠子出现了第一位女演员张三妞,随后又出现了 [[ 乔清秀 ]] 、程玉兰、董桂枝三位名家。女演员的出现,促使河南坠子扩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河南坠子即传入京津等大城市,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
[[File:河南坠子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兴盛===
20世纪30年代末期,在河南的南乐、大名和清丰一带享名的 [[ 乔利元 ]] 和乔清秀夫妇应邀赴 [[ 天津 ]] 演出, [[ 董桂枝 ]] 、程玉兰等名演员随后而至。她们在天津坐场演出又灌制唱片,影响日隆。其中乔清秀和乔利元的搭档演出风格独具,节奏流畅,吐字清脆,唱腔婉转,人称"小口"、"巧口"或"乔派";程玉兰的演唱以板眼规整、深沉含蓄见长,人称"老口"或"程派";董桂枝的演唱嗓音圆润,朴实明朗,人称"大口"或"董派"。女演员的出现使河南坠子的表演在大城市里的发展趋向短段"唱曲",虽然丰富了唱腔旋律,扩展了唱腔音域,提高了伴奏技巧,但也丢失了长篇说唱的特质与优势。在河南本地,当时比较著名的艺人有擅演"风情书"的赵言祥、擅演《三国》段子的张治坤、号称商丘"四大名演"之一的李凤鸣等,女艺人则有以表演细腻见长的刘明枝、以表演妩媚著称的刘桂枝和以表演豪放夺人的刘宗琴,三人同时以擅演长篇大书著名,时人称为"郑州三刘"。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坠子相继传入 [[ 上海 ]] 、沈阳、西安、兰州、武汉、重庆和香港等地,成为 [[ 中国 ]] 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2]
===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坠子演员们积极编演了一批新曲目,宣传新思想,歌颂新生活。 [[ 姚俊英 ]] 演唱了《 [[ 十女夸夫 ]] 》、《小姐俩摘棉花》等宣传《婚姻法》的作品, [[ 周玉花 ]] 演唱了《 [[ 考神婆 ]] 》、《杨发贵摔子》、《魏兵义下江南》等破除迷信、歌颂解放军英雄事迹的作品。
1956年以后,新一代 [[ 北京 ]] 河南坠子演员也成长起来,他们在努力继承传统、大力编演新曲目当中,应时代的发展,对河南坠子的音乐、表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马玉萍、刘慧琴、李少华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
===现状===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路河南坠子最初多由三弦书(包括莺歌柳、仪封三弦)艺人演唱,脚梆击节为其主要标志,在道情、大鼓书艺人加入演唱的同时,还吸收了河南梆子、越调、曲剧等剧种的声腔,逐渐形成了"字清板稳""硬弓大调"、高亢明朗、节奏鲜明的艺术特色。东路河南坠子则多是由道情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后,吸收了琴书、丝弦等姊妹艺术的声腔,只用简板,不用脚梆,其唱腔更加灵活、自如,因而形成了柔美、细腻、善于抒情的艺术特色。正是由于东路河南坠子多是道情艺人出身,原本道情书的中、长篇大书,随之也带进了河南坠子曲艺当中。如《响马传》、《狸猫唤太子》、《五虎平西》、《回龙传》等。所以,艺人们常说:东路书、西路段。善于演小段儿的西路河南坠子艺人,其演唱内容多是由三弦书、莺歌柳的短而精的小段子曲目引来,如《蓝桥会》、《三打四劝》、《金钱记》等曲目。
20世纪30年代以后,商丘涌现了 [[ 张大贵 ]] 、刘世红、王玉兰、王玉凤等一批河南坠子艺人。加之出身于安徽亳县曲艺世家的河南坠子女艺人 [[ 邢玉霞 ]] 、吕明琴以及师承安徽著名曲艺艺人 [[ 高连元 ]]和 尤桂琴、戚桂芝等,纷纷聚集商丘,在商丘风土民情的影响下,他们通过交流切磋,兼收地方戏曲和兄弟曲种之长,对河南坠子唱腔进行了不断的加工和丰富,使东路河南坠子的风格特色更加鲜明。东路河南坠子男艺人的唱腔粗犷浑厚,铿锵诙谐,边说边唱,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女艺人的唱腔则有"文派"和"武派"两种不同的唱法。"文派"唱腔音色柔美,长于抒情,以张大贵为代表。"武派"唱腔俏丽乖巧,长于激情,以刘世红为代表。东路河南坠子"文状元"张大贵、"武状元"刘世红,加上唱得好、长得俏的王玉兰、王玉凤两姐妹,被人称为"四大名旦"。
===河南===
河南坠子早期艺人均为男性,著名的有将河南坠子书带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从道情说唱改为河南坠子书表演的 [[ 薛玉湘 ]] 、赵明堂、胡明善、徐振东、艾宝莲等。民国初年,又有 [[ 孙民德 ]] 、冯治邦、党治法、刘世禄、程万林、高治安等艺人在开封和郑州一带享有盛名。[10]
在河南坠子的演唱者中,河南本土的名家很多,其中 [[ 赵铮 ]] 和刘宗琴同为大师级人物,但两人的风格截然不同。
赵铮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ref>[http://www.xijucn.com/html/difangxi/20110829/28450.html 唱河南坠子的大学老师赵铮] , 中国戏剧网 . 2014-09-06 </ref>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她办起了曲艺班。1982年,第一届曲艺班收了39人,这也是"文化大革命"之后全国第一个曲艺班。之后又办了两届。[4]
1932年,在老坟岗的西一街、西二街、西太康路附近出现了聚仙茶馆、一品香茶馆、老贾茶馆等3个最早的茶馆,茶馆卖茶,艺人卖唱,各挣各的钱。1934年,形成了老坟岗下崖市场,先后出现了5个说书棚,在这儿卖唱的艺人有20多个,比较有名的有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李元春、于忠霞、汪国宝、王连堂、马素芳、范明显和赵发林。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三人中,刘明枝细腻,刘桂枝妩媚,刘宗琴豪放,她们常搭伙同棚献艺,被人称为"郑州三刘"。
[[File:河南坠子6.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刘宗琴 ]] 是登封大冶镇人,12岁拜河南坠子艺人 [[ 刘魁 ]] 为师,学会了几部大书。14岁独闯江湖,在 [[ 西安 ]] 、宝鸡站棚演唱,崭露头角。西安的刘喜禄,又教会她《响马传》、《西凉国找父》等长篇书目,1946年她重返河南。
刘宗琴用"中路河南坠子"、"乔派河南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会,把谢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5]
===天津===
天津是著名的曲艺之乡,在 [[ 天津 ]] 曲艺史上,以"坠子皇后"乔清秀为代表的河南坠子,是由外地来津经改革后成为津门流传的曲种之一。
1929年, [[ 乔清秀 ]] 、乔利元夫妇应邀入 [[ 天津 ]] 北海楼等演出。乔清秀在演出中看到天津观众的欣赏要求与以往演唱地区的观众有很大区别,就与乔利元、琴师康元林等人一起对河南坠子的内容、音乐、语言进行改革。为了吸引天津观众,他们不仅移植了大量在天津流行的曲目,还对已有曲目进行改词,增加天津地方色彩。在演唱中灵活运用京音、津音与河南乡音,加强与观众的交流。唱片公司还为她发行了近20张唱片,使乔派坠子风行大江南北。
1935年, [[ 乔清秀 ]] 在电台演播,被誉为坠子皇后、坠子女王、坠子大王,曲艺观众"满城争说乔清秀"。乔清秀的成功吸引了大批河南坠子艺人纷纷到津,其中不乏已在河南、河北享有名气者。[6]
在天津,继承乔派艺术,独具特色,大胆创新,设计出富有新意的坠子唱腔的是天津曲校的教师曹元珠。
1931年8月, [[ 曹元珠 ]] 出生于河北大名县,河南坠子名家,她全面继承了三大流派董、乔、程的腔体特点,并掌握借鉴其他流派的特点,在河南坠子的演唱、表演、创腔、教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经常演出的曲目有《 [[ 三堂会审 ]] 》、《王二姐思夫》、《苏三起解》、《 [[ 朱买臣休妻 ]] 》、《马前泼水》、《蓝桥会》、《 [[ 吕蒙正赶斋 ]] 》、《宝钗扑蝶》、《独占花魁》、《 [[ 韩湘子上寿 ]] 》、《白猿偷桃》、《游湖借伞》等唱段。[7]
===北京===
[[File:河南坠子8.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这个满脸麻子的人姓车,人称"车大麻子"。他演唱用的是纯正的河南话,北京人听不懂,觉得有点土,但他有滋有味的自拉自唱,还是吸引了不少眼球。于是唱坠子的男女班纷纷来到北京,当时较早在 [[ 北京 ]] 出名的坠子演员是 [[ 卢永爱 ]] 、大老黑(名叫任永泰)两口子,两人对唱,卢永爱唱做俱佳,身段好看,表情细腻;大老黑专会抓哏,善滑稽。
随之成名的是 [[ 姚俊英 ]] ,她的演唱被称为"是地道的河南滋味,唱一句弦儿跟一句的音韵,令人听了真有绕耳三日不断的妙趣"。她当时演唱的曲目有《 [[ 小黑牛 ]] 》、《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等。
1932年前后,河南坠子女演员 [[ 董桂枝 ]] 、程玉兰姑嫂以及唱武坠子的男演员、琴师 [[ 王永安 ]] 等先后进京献艺谋生,与姚俊英一起开创了河南坠子在北京的繁荣,演出场所也逐渐从天桥转向城内各处的杂耍园子,这是河南坠子演出总体水平在北京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结果。董、程二位在天津成名已久,北京的听众最喜欢听她们姑嫂两人的对唱,她们对唱的曲目有《 [[ 蓝桥会 ]] 》、《相府借粮》、《玉堂春》等。1936年到1938年间,"坠子皇后"乔清秀两度进京,在西单游艺社短期演出。
20世纪40年代后,又有 [[ 李雪芳 ]] 、马忠翠、李玉玲等坠子演员活跃在北京曲坛。
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北京的河南坠子演员是 [[ 姚俊英 ]] 、马玉萍、刘慧琴、李少华等。姚俊英当时的演出主要是与马玉萍唱对口坠子,深受 [[ 北京 ]] 听众喜爱。出生于 [[ 河北 ]] 大名的 [[ 马玉萍 ]] 嗓音甜美圆润,她因在唱腔上大胆出新、勇于改革而享名。<ref>[http://jdwt.dahe.cn/2006/06-20/100007613.html 河南四大曲种之河南坠子] , 大河网 . 2014-09-06 </ref>
===山东===
河南坠子流入山东很早,但它在山东迅速发展并扩大影响,与乔清秀关联很大。乔清秀于1926年和1937年,两次到 [[ 山东 ]] 济南演出,十分轰动,受其影响,山东大鼓演员纷纷改唱坠子书。如济宁著名的山东梨花大鼓徐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 [[ 徐玉兰 ]] 、徐玉霞等名家;郭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郭文秋、郭文玉等名家;巨野谭教壮的谭家班改唱坠子书后出现了谭金芳、谭金秋等名家;嘉祥申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申永印、申桂凤等知名艺人。
在山东的河南坠子演员中,佼佼者当数 [[ 徐玉兰 ]] 。徐是山东济宁人,七八岁学唱河南坠子,13岁登台演出,她以坠子的旋律为母体,又广泛吸纳了 [[ 越剧 ]] 、黄梅戏、 [[ 京剧 ]] 、豫剧、民歌等姊妹艺术的音调,创造了徐派坠子。她的代表曲目是《 [[ 宝玉哭黛玉 ]] 》、《林冲发配》、《晴雯补裘》等,她既能演唱极为抒情的曲目,又能演唱气势恢弘的唱段,显示出她卓越的艺术才能。特别是经过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亲手指点的《林冲发配》,动作干净,气势恢弘,堪称一绝。
[[ 郭文秋 ]] 是和徐玉兰齐名的坠子演员,1958年郭文秋在 [[ 北京 ]] 参加第一届曲艺会演,演出新曲目《 [[ 送梳子 ]] 》,以其清脆的嗓音,流畅的曲调,充满激情地歌唱商业战线送货上门的新风貌,发展了"乔派"坠子唱法,她不断创新,成为河南坠子在山东的代表人物。
[[File:河南坠子9.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河南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从道情、三弦书、山东大鼓、琴书等曲种移植、继承了大量优秀书目,以后又创编、积累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书目,有长篇、中篇、短篇200余种,保存了不少流传悠久的艺术精品,如《借髢髢》、《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等。五四运动以后,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编唱了不少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鼓舞群众斗争意志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整理传统优秀节目、编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改革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9]
河南坠子常演的节目有《 [[ 偷石榴 ]] 》、《小姑贤》、《三打四劝》、《王麻休妻》等"段儿书"和移植自道情说唱的《 [[ 回龙传 ]] 》、《响马传》、《五虎平西》、《狸猫换太子》等"长篇书"。[10]
==濒危状态==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