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5
次編輯
變更
盤尼西林
,增加內容
[[File:盤尼西林分子結構1.png|300px|thumb|有框|右|[https://m.blog.naver.com/PostView.nhn?blogId=joyy8sky&logNo=221147933256&proxyReferer=https:%2F%2Fwww.google.com%2F 圖片來源:盤尼西林]]]
[[File:盤尼西林分子結構.jpg|300Ppx|thumb|有框|右|盤尼西林分子結構。<br>[https://kknews.cc/health/xz89bz8.html 圖片來源:青黴素,你知道多少?]]]
'''盤尼西林'''(英語:Penicillin),即青黴素,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由青黴菌中提煉出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的分子,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抗生素。
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是β-內醯胺類中一大類抗生素的總稱,它們具有相似的作用機理。由於β-內醯胺類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細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但它不能耐受耐藥菌株(如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盤尼西林G有鉀鹽、鈉鹽之分,鉀鹽不僅不能直接靜注,靜脈滴注時,也要仔細計算鉀離子量,以免注入人體形成高血鉀而抑制心臟功能,造成死亡。
[[File:青黴素.png|300px|thumb|有框|右|[http://www.teacher.aedocenter.com/pharmacology/ph-23.htm 圖片來源:青黴素(盤尼西林)]]]==結構性質==青黴素的母核結構是6-氨基青黴烷酸。青黴素性質不穩定。酸鹼光熱酶都能加速破壞其結構。破壞的部位就是箭頭所指的位置。所以為提高其穩定性。臨床都將其做成粉針劑。此外,臨床上使用的是青黴素鈉鹽和鉀鹽。鈉鹽應用更為廣泛。青黴素的抗菌譜。青黴素抗菌譜可用5,4,3三個數字表示。5球菌代表有5種球菌對青黴素敏感。分別是鏈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4陽性桿菌分別指白喉桿菌 、破傷風桿菌、炭疽桿菌、產氣莢膜桿菌。3螺旋體分別是指鉤端螺旋體、回歸熱螺旋體和梅毒螺旋體。有這幾種致病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青黴素進行治療<ref>[https://kknews.cc/health/xz89bz8.html 青黴素,你知道多少?]每日頭條,2016-12-21</ref>。[[File:盤尼西林0.jpg|300px|thumb|有框|右|英國細菌學教授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https://kknews.cc/health/xz89bz8.html 圖片來源:青黴素,你知道多少?]]]
==研發歷史==
===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
7年後,1938年,牛津大學的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來自德國的錢恩(Ernst Chain),兩人進行了青黴素的培養和純化,並將提煉出的成品用於小鼠作隨機試驗。結果顯示,感染致命性鏈球菌的小白鼠,在施打青黴素之後能夠順利存活,這代表青黴素極可能可用於治療人類的疾病。1940年底,英國一位警官艾伯特.亞歷山大(Albert Alexander)因意外不慎細菌感染到醫院求治,據信亞歷山大當時情況危急,原因是他在修剪玫瑰園的枝葉時不慎劃傷了面部,而被鏈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引發敗血症。醫師使用磺胺類藥物來治療,但亞歷山大的病情仍持續惡化,肩部、肺部皆出現膿腫,甚至眼睛還快失明,弗洛里和錢恩聽到這個病例後,主動向亞歷山大的主治醫師徵詢是否願意嘗試以青黴素治療,醫師同意讓他們投藥,沒想到亞歷山大就成為世界上首位接受盤尼西林治療的患者。
[[File:盤尼西林三位發明人獲諾貝爾獎-0.jpg|300px|thumb|有框|右|[http://melbourneblogger.blogspot.com/2019/05/the-true-story-of-penicillin-fleming.html 圖片來源:盤尼西林三位發明人獲諾貝爾獎]]]
==臨床實驗==
===弗萊明、弗洛里與錢恩獲諾貝爾獎===
[[美國]]研究專員瑪莉•亨特(Mary Hunt)女士在伊利諾州的皮奧里亞市場發現一顆發霉的哈密瓜表皮長滿青黴,她用這顆哈密瓜篩選出能大量分泌盤尼西林的菌株,其盤尼西林產量可達每毫升250單位。後來經威斯康辛大學研究人員利用紫外光照射菌株使它產生突變,使其產量提升到2,500單位。自此以後,許多研究團隊紛紛加入菌種改良的計畫,最後青黴菌已提升到每毫升可以生產5萬單位的盤尼西林,使盤尼西林得以商業化生產。1945年,6000多億單位的盤尼西林被生產出來。
[[File:青黴菌真菌.jpg|230px|thumb|有框|右|[https://www.123rf.com/photo_124154775_colonies-of-penicillium-fungi-grown-on-sabouraud-dextrose-agar-sda-penicillium-is-a-mold-fungus-that.html 圖片來源:青黴菌真菌的菌落生長在沙氏葡萄糖瓊脂。青黴菌是一種黴菌,會導致食物變質,用於奶酪生產並產生抗生素青黴素。]]]
===加速菌株篩選及培養液改良===
美國的研究團隊首先設計出玉米漿培養液,可大量培養青黴菌,由原先的每毫升僅含4單位提升到40單位,提高的量能剛好趕上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用來救治傷兵。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人員並利用紫外光照射誘使菌株突變,大大地提昇了青黴素的產量。經過許多團隊的努力,在二次大戰末期,青黴素的產量已提升至早期的1萬倍以上,並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可商業化量產的抗生素,使其成為世界上最早被發現、量產且使用的抗生素。,也拯救了戰場上無數軍人的性命。,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就此問世。
使用盤尼西林類抗生素必須先做皮內試驗。盤尼西林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簡稱盤尼西林皮試)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注射較準確。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病人死於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藥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準備。在換用不同批號盤尼西林時,也需重作皮試。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定,以新鮮配製為佳。而且由於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整。此外,局部應用致敏機會多,且細菌易產生耐藥性,故不提倡。
==不良反應==
青黴素的最主要臨床用途就是治療敏感菌所引起的疾病。另外青黴素與抗毒素合用治療破傷風、白喉等。最後青黴素還可以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變態反應,又稱為過敏反應。主要表現是紅疹、血管性水腫,最嚴重的可能會出現過敏性休克。需要強調的是過敏性休克一旦出現,需要給患者立即吸氧或者採用心肺復甦,同時給與腎上腺素和地塞米松進行治療。青黴素的第二個不良反應是赫氏反應。一般是在治療鉤端螺旋體時,使用太快造成的。表現為寒戰高熱,全身不適。這個不良反應一般不會造成嚴重後果,24小時後便可自行緩解。此外,注射青黴素還會出現局部刺激等其他的不良反應。
==醫學軼聞==
==相關藥典==
1. The real story behind penicillin (青黴素的真實故事)<br>2. Penicillin: An accidental discovery changed the course of medicine (青黴素:一個偶然發現改變了醫學進程)<br>3. Penicillin’s first patient (青黴素的第一位患者)<br>
4. 鍾金湯、劉仲康(2005)。佛萊明—青黴素的發現者。科學發展,389,40-47。<br>
5. Quinn R. (2013). Rethinking antibiot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orld War II and the penicillin collabora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3(3), 426–434.奎因河(2013)。( 重新思考抗生素的研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青黴素合作。 美國公共衛生雜誌,103(3),426-434。)<br>
6. 郭書辰(2018)。抗生素新藥研發的困境與展望。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745,取自http://enews.nhri.org.tw/?p=81<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