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9
次編輯
變更
欧斑鸠
,创建页面,内容为“欧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turtur)体长27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粉褐色斑鸠。颈侧具多黑白色细纹的斑块,翼覆羽深褐,具浅…”
欧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turtur)体长27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粉褐色斑鸠。颈侧具多黑白色细纹的斑块,翼覆羽深褐,具浅棕褐色鳞状斑。与火斑鸠的区别在体型较小,色彩较浅,翼覆羽无白色羽端,背及颈背褐色浓,颈及尾侧斑纹较白,胸部更现酒红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森林中。以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桑葚、玉米、芝麻、小麦等农作物和少量动物性食物。繁殖期5-8月。每窝产卵2枚。孵化期13-14天。雏鸟晚成性。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中东、伊朗、中亚和蒙占西部,冬季偶见于印度西北部。
== 外形特征 ==
欧斑鸠额、头顶至后颈蓝灰色,头侧和颈侧淡葡萄酒白色。颈左右两侧下部各有数条黑色块斑,每条黑色块斑外缘以白色,形成黑白相间的斑块,在淡色的颈部极为醒目。上背浅褐色,具浅棕色端缘,下背、腰和尾上覆羽也和上背相同,但褐色较深。肩、翅上小覆羽,内侧中覆羽和次级飞羽均为深棕色,羽基具黑褐色三角形斑;大覆羽鸽灰色,飞羽、初级覆羽以及小翼羽均暗褐色。除小翼羽外,各羽均具棕色外缘。尾呈扇形。中央尾羽暗褐色,具窄的白色端斑;其余尾羽黑色,也具白色端斑,并由里向外,白色端斑也越来越宽。至最外侧尾羽时,则为纯白色。颏、喉及头侧淡葡萄酒白色。喉中部几纯白色,至胸转为深葡萄酒色,往后逐渐变白。腹两侧淡灰色,腋羽深灰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不及雄鸟鲜亮,头部较棕。
虹膜橙红色,嘴灰黑色,脚紫红色,爪角褐色。
大小和野鸽相似,但体稍侯长些,通体深灰,颈基部两侧有一黑色羽斑羽缘镶以新月型白色。尾羽黑色,但外侧稍短者是明显白端,在降落地面尾展开时成为可见。
叫声:叫声为深沉的隆隆声toorrrrr, toorrrrr, toorrrrr。
== 生活习性 ==
习性:欧斑鸠为夏候鸟。春季于3-4月迁来;秋季于9-10月迁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白天多数时间都在树上栖息和活动,仅觅食和喝水时才下到地面。觅食多在早晨太阳升起后。主要在开阔的地上、林间空地和路边觅食。吃饱后多在树冠层栖息。
食性: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桑葚、玉米、芝麻、小麦等农作物和少量动物性食物。
== 栖身环境 ==
主要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森林中。也出现于次生林、果园、公园、荒漠和农田地带小块丛林和灌木林中。
== 生长繁殖 ==
繁殖繁殖期5-8月。常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森林林缘地带。也在农田地边,甚至房屋附近的小块丛林或灌木林中营巢。巢多置于树上,距地高多为2-6米。巢呈平盘状,主要由枯枝构成,结构较为松散和简陋。巢的大小为内径12×13厘米,外径20×20厘米,深3厘米,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且富有光泽。卵的大小为29-35×22-25毫米,平均32×23.7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3一14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大约经过18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和飞翔。
== 地理分布 ==
分布范围:欧洲、小亚细亚、北非及西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arenicola在西藏西部及新疆为地方性常见留鸟。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 名'''
|-
| 1 || 欧斑鸠新疆亚种 || Streptopelia turturarenicola
|-
| 2 || 欧斑鸠撒哈拉亚种 || Streptopelia turturhoggara
|-
| 3 || 欧斑鸠尼罗河亚种 || Streptopelia turturrufescens
|-
| 4 || 欧斑鸠指名亚种 || Streptopelia turturturtur
|-
|}
==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保护级别 ==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 外形特征 ==
欧斑鸠额、头顶至后颈蓝灰色,头侧和颈侧淡葡萄酒白色。颈左右两侧下部各有数条黑色块斑,每条黑色块斑外缘以白色,形成黑白相间的斑块,在淡色的颈部极为醒目。上背浅褐色,具浅棕色端缘,下背、腰和尾上覆羽也和上背相同,但褐色较深。肩、翅上小覆羽,内侧中覆羽和次级飞羽均为深棕色,羽基具黑褐色三角形斑;大覆羽鸽灰色,飞羽、初级覆羽以及小翼羽均暗褐色。除小翼羽外,各羽均具棕色外缘。尾呈扇形。中央尾羽暗褐色,具窄的白色端斑;其余尾羽黑色,也具白色端斑,并由里向外,白色端斑也越来越宽。至最外侧尾羽时,则为纯白色。颏、喉及头侧淡葡萄酒白色。喉中部几纯白色,至胸转为深葡萄酒色,往后逐渐变白。腹两侧淡灰色,腋羽深灰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不及雄鸟鲜亮,头部较棕。
虹膜橙红色,嘴灰黑色,脚紫红色,爪角褐色。
大小和野鸽相似,但体稍侯长些,通体深灰,颈基部两侧有一黑色羽斑羽缘镶以新月型白色。尾羽黑色,但外侧稍短者是明显白端,在降落地面尾展开时成为可见。
叫声:叫声为深沉的隆隆声toorrrrr, toorrrrr, toorrrrr。
== 生活习性 ==
习性:欧斑鸠为夏候鸟。春季于3-4月迁来;秋季于9-10月迁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白天多数时间都在树上栖息和活动,仅觅食和喝水时才下到地面。觅食多在早晨太阳升起后。主要在开阔的地上、林间空地和路边觅食。吃饱后多在树冠层栖息。
食性: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桑葚、玉米、芝麻、小麦等农作物和少量动物性食物。
== 栖身环境 ==
主要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森林中。也出现于次生林、果园、公园、荒漠和农田地带小块丛林和灌木林中。
== 生长繁殖 ==
繁殖繁殖期5-8月。常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森林林缘地带。也在农田地边,甚至房屋附近的小块丛林或灌木林中营巢。巢多置于树上,距地高多为2-6米。巢呈平盘状,主要由枯枝构成,结构较为松散和简陋。巢的大小为内径12×13厘米,外径20×20厘米,深3厘米,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且富有光泽。卵的大小为29-35×22-25毫米,平均32×23.7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3一14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大约经过18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和飞翔。
== 地理分布 ==
分布范围:欧洲、小亚细亚、北非及西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arenicola在西藏西部及新疆为地方性常见留鸟。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 名'''
|-
| 1 || 欧斑鸠新疆亚种 || Streptopelia turturarenicola
|-
| 2 || 欧斑鸠撒哈拉亚种 || Streptopelia turturhoggara
|-
| 3 || 欧斑鸠尼罗河亚种 || Streptopelia turturrufescens
|-
| 4 || 欧斑鸠指名亚种 || Streptopelia turturturtur
|-
|}
==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保护级别 ==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