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丁文

增加 13,229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丁文:本名阙庭恕,男,属龙,1940年11月22日出生于陕西省紫阳县。现供职于汉滨区文化馆。 个人简历 丁文:本名阙庭恕,男…”
丁文:本名阙庭恕,男,属龙,1940年11月22日出生于陕西省紫阳县。现供职于汉滨区文化馆。

个人简历
丁文:本名阙庭恕,男,属龙,1940年11月22日出生于陕西省紫阳县。现供职于汉滨区文化馆。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知名作家、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陕西省茶叶协会专家组成员。曾担任安康地区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职务。一生的经历就是读书、教书、著书,传道、授业、解惑。他是公认的高产作家,从文半个世纪,共出版和发表文学、茶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重头作品20部,代为编撰的作品20种,筹资待出的长篇小说和茶学专著6部。截至2012年,已在国家及省地县四级报刊发表长篇小说2部,中短篇小说75部(篇),中短篇故事64部(篇),纪实文学作品50多篇,戏剧曲艺作品12件,地方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散文约100余篇,发表散文、诗歌、歌词、杂文、寓言等精短作品150余篇,发表茶学论文及其他体裁的茶文100余篇,7部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作品入选文集50余种,获全国、省、地三级奖励近50多次。实际撰写的文字约1400万字。涉及多种创作领域,如作家李大斌所评价的那样:"丁文先生可以说十八般武器样样皆通。从传统的文学,到故事;从文学,到边缘文化……,而且,每一种题材上的东西,先生都能有自己所得,都有了成绩。他研究茶学,写出了几本茶学专著,填补了空白;他研究安康的文学史,安康无人能出其右……又美学,又医道,又商道,又雕塑学……。"丁文的《安康艺文大观》和《安康造型艺术》将一地数千年文学艺术和造型艺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份量厚重,著名文艺评论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称誉他:"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和自己半生的年华,竭尽全力来校正中国文化一种久远的倾斜。" 著名诗人和歌词作家党永庵称誉他执笔撰写的《安康艺文大观》是"地方文化的万里长城"。他执笔撰稿的《安康县志·人物篇》为方志专家"心服赞羡",誉其"出手不凡"。《夜半不速客》是获奖故事专集,荟萃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故事佳作。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350余万字的"丁文茶文化系列",是中国著原创性茶文化专书最多的作家。其中《中国茶道》是中国第一部茶道学专著,被誉为茶道学的"经典之作"、"开山之作"。《大唐茶文化》是中国茶史断代研究的力作。《茶乘》揭示了中国茶道深刻的文化内涵,将茶道学的研究提升到更高层次。《陆羽大传》被誉为"具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茶魂》荟萃陆羽研究的最新成果,堪称"陆学"研究的扛鼎之作。《陕西茶史》、《陕西茶文化》、《紫阳茶文化》亮点很多,精彩纷呈,对地方茶文化研究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他是中国茶道学的奠基者,"陆学"研究的中坚,大唐茶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如湖北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欧阳勋所说:"提起丁文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坛,当时无人不知的一位著名茶文化专家和作家。……他以优美的文笔全面系统地诠释了茶文化,……自成体系,自立一家之言,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广大茶人和茶学工作者的广泛赞誉,从而奠定了作者在中外茶学界的学术地位,并有'中国茶道学开山人'之誉。"他在文学创作、地域文化研究和茶文化研究三大领域的建树,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安康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保存、中华茶文化的复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对国家茶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学创作
丁文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综述
一、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
1、"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打成"小邓拓",许多文化人立下"不留片纸在人间"的毒誓,但他对文学事业痴心不改,在夹缝中求生存,创作了许多作品,较有影响的有短篇纪实小说《小葵花和她的战友》,此作后来编入《金光灿灿的路》一书,作为那个时代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译介国外,1101宣传队据此作改编成表演唱《小班长和她的战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创作的6场歌剧《赤脚医生》演出十余场,曾参加地区工农兵文艺调演并获奖。

2、"文革"后他首开纪录在省级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招工》,打破了安康文坛万马齐喑的局面,大大振奋了安康地区文学青年的创作热情,成为一时的佳话。他是安康地区最早的几个作协会员之一。

3、1994年他创作的小小说《悬念》虽只有几百字,但评价颇高。1984年12月17日《西安晚报》登载后,同年编入《中国新闻年鉴》,1985年3月《小小说选刊》转载,此后收入1987年《安康县志·艺文篇》和2004年《安康地区志·文化文物篇》)。

4、他创建了安康文学史的基本框架。1992年5月23日出版的《安康文学史话》对安康文学的兴衰、规律及流派作了初步的探索。继后1996年出版的《安康艺文大观》被誉为"地方文化的万里长城",对安康3000余年的文学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古今300余位作家入选,挖掘整理了几位极为重要的安康作家的传记。约30万字作品系新近发现,首次披露。保存了安康许多可以传世的精品佳作。对"崔八娃现象"的实质和大跃进民歌《我来了》的来龙去脉作了最新的诠释和介绍,令世人耳目一新。十几年前他所开掘的地方文学资源如今正被广泛地利用。

5、1995年前安康只有两人创作3部长篇小说,丁文乃其一。他的《神医华佗》在《珠江潮》连载发表,文学评论家、《珠江潮》副主编张锡麟评价说"《神医华佗》"是一部学者的作品,是高雅的文学。"

2002年出版的48万字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陆羽大传》是世界茶文化界为数不多的大型文学作品之一,评论家认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湖州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董淑铎认为:"此书一定可以与茶圣陆羽一道,传之后世,垂之千古。《陆羽大传》能够顺利面世,是中国茶人之幸事,是世界茶人之幸事!"杭州赵荣光教授认为这也是"中国文化之幸!"

6、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十余年间在通俗文学领域颇有建树,作品多、参赛多、获奖多,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是陕西新故事界"传奇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贡献

1、对安康3000年间的文学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2、对安康6000年间的造型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2000年出版大型画册《安康造型艺术》,撰文30000余字,收录书画、雕塑、工艺、建筑四个方面的经典作品900余件。在当时的安康应称之为大制作、大气度、大投入。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称誉他:"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和自己半生的年华,竭尽全力来校正中国文化一种久远的倾斜。"

3、参与地方修志,特别是《安康县志·人物篇》文字上乘,资料准确翔实,评价公允,并有诸多新资料首次发现和公开,颇获好评。

4、对安康历史文化方面的诸多亮点他首次发现,而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或者参与实际的操作。例如李自成兵困车厢峡的考证(1987年)、安康的高僧怀让和禅宗文化(政协提案,大约在1995年)、安康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的考证(2007年)、安康水文化及建设"东方水城"的设想等。他对于安康文化"八大亮点"的概括及研究获得广泛的认同。

5、研究紫阳茶文化并著书立说。

三、茶文化研究方面的贡献
(一)中华茶文化的研究
1、1993年,针对"国人知茶道而不知中国茶道,知日本茶道声名远扬而不知中国茶道源远流长"的现状,在茶学界率先将"茶道"作为学术研究专题,著中国第一部茶道学专著,创建了"中国茶道学"的学术框架,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茶道的定义、发展历史、构成、流派,论述了茶艺的"四要"、"三法"及饮茶方式和设施,说明了茶道与文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填补了茶学研究的空白。此书被称为茶道学的"开山之作"、"经典之作"。它的出版澄清了茶学界许多模糊的认识,正本清源,对茶文化的复兴和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书先后4次再版,发行23000册,流传到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内不少涉及茶艺的学校和培训班选作主要教材。作者因此而名噪中外茶坛,得到了广大茶人和茶学工作者的广泛赞誉,从而奠定了作者在中外茶学界的学术地位,并有'中国茶道学开山人'之誉。"

2、1999年出版的《茶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剖析中国茶道形成的内在机制,用36万字的篇幅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茶道的文化内涵,明确地说:"中国茶道负载着儒道释三教文化的内涵,中国士子创立和发展了中国茶道,并以茶道为心灵的宗教。"此后许多学者在他研究的基础上作了更深更细的探索,但基本思路未有多大变化。

3、他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领军人物。1997年出版的《大唐茶文化》、2007年撰写的25万字的《唐代茶诗》,以及《陕西茶文化》、《陕西茶史》的部分篇章,全方位地揭示了大唐茶文化的历史风貌,用有力的证据和精到的分析说明了中国不仅是茶的祖国,也是茶道的祖国,是日本茶道的源头活水。不仅批判了学术问题上的片面认识,也大长了国人的志气,体现了作者的民族精神。《大唐茶文化》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一部综论大唐茶文化的专书。

4、他是"陆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唐代茶学家陆羽已成为中外茶学家研究的对象,形成了十分热门的"陆学"。全国以陆羽的故乡湖北天门、浙江湖州为基地开展研究工作。近十年里丁文潜心研究陆羽,于2002年推出48万字的《陆羽大传》,据此又改编成52集30万字的电视连续剧《茶神情史》,2005年又公开出版了30万字的"陆学"研究专著《茶魂》。湖州、天门的领导和茶人给他以很高的评价。《陆羽大传》和《茶魂》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两部研究陆羽的专书。

5、他对陕西茶文化的研究贡献卓著。2005年他发起和策划出版了具权威性"陕西茶业丛书"。他亲自执笔撰了24万字的《陕西茶史》和28万字的《陕西茶文化》,两书披露了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如陕西茶的来源、茶史的分期、榷茶和税收、茶马贸易、茶马古道、茶具茶艺等方面所作的详细论述,对陕西有史以来的茶人、茶诗、茶歌、茶文、茶书、茶画、茶联、茶谚、茶艺、茶俗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关于"西有长安,东有杭州"全国两个茶文化中心的论述以及陕西也有"茶马古道"的论述,特别是对唐代陕西茶诗的搜集整理和赏析,令人耳目一新,凸显了陕西茶文化的风采和神韵,增加了本书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两书既有获得茶专家们基本认可的权威性的结论,又拓开了陕西茶文化需要继续探索的学术空间。两书的出版为弘扬陕西茶文化提供了依据,大大提高了陕西在全国茶文化领域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影响,有利于推动陕西茶产业、茶经济的发展。

6、他对紫阳茶文化的研究贡献卓著。2002年出版的《紫阳问茶》,创建了紫阳茶文化的学术框架,涉及紫阳茶史、茶俗、茶艺、茶人、茶歌、茶诗、茶文、茶故事、茶著、茶论,资料丰富,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地方性和全国性,在全国同类区域性茶文化专书中出类拔萃。因他的研究,将紫阳人工植茶的历史提早到西周之前,全国第一;贡茶的历史由唐代时期也提早到西周之前,即由公元8世纪提早到公元前11世纪,至少提前了22个世纪。这既提高了紫阳茶的历史地位,也是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他对紫阳茶经济的发展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这是难以用数字估计的。

7、2011年出版《中华茶典》,160万字,四斤八两,鸿篇巨制,堪称当代茶学集大成之作。

丁文自1993年介入茶文化研究至今已14年之久,时间不算太长,但其间出版原创茶文化专著8部,发表茶学短文数十篇,多次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演讲和发表论文,约300万字。他是中国从古到今出版原创性茶文化专书最多的人,茶学界称他是"中国茶道学的开山人"、"茶文化著作家"、"茶文化界顶级人物"、"茶学究"等等。作者表示这些称号愧不敢当,但应当领受茶界朋友的好意,并表示感谢。
17,67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