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英國

增加 65,033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lang-en|'''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lang-en|'''U…”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lang-en|'''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lang-en|'''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lang-en|'''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NoteTag|中文裡的“英国”一词源自该国的主体英格兰,一般习惯上是指UK;但在指1707年之前的历史事物时,往往也将英格兰含混为英国,例如“[[英国文学]]”、“[[英国历史]]”等词<ref>許介鱗 著,《英國史綱》ISBN 978-957-14-0707-4</ref><ref>丹尼爾 著,《周末讀完英國史》. ISBN 978-7-313-05691-7.</ref>}}(中文早期亦称「'''英联王国'''」{{NoteTag|在中华民国[[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退出联合国]]以前,联合国中文档案对其的通称。}}),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英國海外領地|海外領地]]{{NoteTag|[[安圭拉]]、[[英属南极领地]]、[[百慕大]]、[[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福克兰群岛]]、[[直布罗陀]]、[[蒙特塞拉特]]、[[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皮特凯恩群岛]]、[[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和[[阿克罗蒂里和德凯利亚]]均為英國之海外领地,它們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name=fourteen}}的[[主權國家]],英國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组成<ref>{{cite web |title = Definition of Great Britain in English |url =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Great-Britain?q=Great+Britain |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date=29 October 2014 |quote = Great Britain is the name for the island that comprises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although the term is also used loosely to refer to the United Kingdom.}}</ref>。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NoteTag|北爱尔兰是英国唯一同另一国共享国境线的部分;英国的两块[[英国海外领地|海外领地]]亦同其他国家相邻:[[直布罗陀]]([[西班牙]])和[[阿克罗蒂里和德凯利亚]]([[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共和国]]、[[北塞浦路斯|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及[[塞浦路斯联合国缓冲区]])。}}。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 (大西洋)|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convert|94060|sqmi|km2}},为[[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国家人口列表|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ref>[http://www.royal.gov.uk/MonarchUK/HowtheMonarchyworks/Whatisconstitutionalmonarchy.aspx The British Monarchy, ''What is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Retrieved 17 July 2013</ref><ref>[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uk.html CIA, ''The World Factbook'']. Retrieved 17 July 2013</ref>。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ref>The 30 Largest Urban Agglomerations Ranked by Population Size at Each Point in Time, 1950-2030, [http://esa.un.org/unpd/wup/CD-ROM/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 {{Wayback|url=http://esa.un.org/unpd/wup/CD-ROM/ |date=20150218125411 }}, 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Retrieved 22 February 2015.</ref>。现任[[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英国的构成国|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ref name="page823">{{cite web |url を= 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http://www.number10.gov.uk/Page823 |title = Countries within a country |publisher=Prime Minister's Office |date=10 January 2003 |accessdate = 8 March 2015 }}</ref>,其中后三者在[[英国的权力下放|权力下放]]体系之下<sub>,</sub>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ref name="devoladmins">{{cite web |url = https://www.gov.uk/devolution-of-powers-to-scotland-wales-and-northern-ireland#devolved-administrations |title = Devolution of powers to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publisher=United Kingdom Government |accessdate=17 April 2013 |quote = In a similar way to how the government is formed from members from the two Houses of Parliament, members of the devolved legislatures nominate ministers from among themselves to comprise an executive, known as the devolved administrations...}}</ref><ref>{{cite news |url = http://news.bbc.co.uk/1/hi/education/7859034.stm |title = Fall in UK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BBC News |date = 29 January 2009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www.transport-research.info/web/countryprofiles/uk.cfm |title = Country Overviews: United Kingdom |publisher = Transport Research Knowledge Centre |accessdate = 28 March 2010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404062853/http://www.transport-research.info/web/countryprofiles/uk.cfm |archivedate = 2010年4月4日 }}</ref>。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根西行政区]]及[[泽西|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ref>{{cite web |url = http://www.direct.gov.uk/en/Governmentcitizensandrights/LivingintheUK/DG_10012517 |archivedate=3 October 2012 |title = Key facts about the United Kingdom |archiveurl = 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20121015000000/http:/www.direct.gov.uk/en/Governmentcitizensandrights/LivingintheUK/DG_10012517 |accessdate=6 March 2015 |publisher=[[Directgov]] |quote=<blockquote style="padding-top:0em;margin-top:0em;padding-left:0em;padding-right:0em;">The full title of this country is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Great Britain is made up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The United Kingdom (UK) is made up of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Britain' is used informally, usually meaning the United Kingdom.<br />The Channel Islands and the Isle of Man are not part of the UK.</blockquote>}}</ref>。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成為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NoteTag|1921年12月6日《[[英爱条约]]》签署,终结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一年后[[爱尔兰自由邦]]成立,为[[英联邦]]中独立的[[自治领]]。英国现今的国名于{{le|1927年王室及议会头衔法令|Royal and Parliamentary Titles Act 1927|1927年被正式采用}}以体现这一变更。}}。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英国海外领地|14块海外领地]]<ref name="overseasterrirories">{{cite web |url =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olicies/protecting-and-developing-the-overseas-territories |title = Supporting the Overseas Territories |publisher=[[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accessdate = 9 March 2015 }}</ref>,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最大帝国列表|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英语|语言]]、[[英国文化|文化]]和[[英美法系|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是[[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国际汇率)|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是[[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是世界的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ref>{{cite book |title=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1700–1914 |publisher=Routledge |location=London |author=Mathias, P. |year = 2001 |ISBN = 0-415-26672-6 }}</ref><ref name="ferguson">{{cite book |last=Ferguson |first=Niall |year=2004 |title = 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 |publisher=Basic Books |location=New York |ISBN = 0-465-02328-2 }}</ref>,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ref>{{cite book
|last = T. V. Paul, James J. Wirtz, Michel Fortmann | title=Balance of Power| publisher=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5
|year=2005 |pages = 59, 282 |ISBN = 0791464016 |url = https://www.google.com/books?id=9jy28vBqscQC&pg=PA59&dq="Great+power"}} ''Accordingly, the great powers after the Cold War are Britain, China, France, Germany, Japa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59</ref><ref name="David M. McCourt">{{cite book |last=McCourt |first=David |title=Britain and World Power Since 1945: Constructing a Nation's Rol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ublishe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date=28 May 2014 |location=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ages= |ISBN = 0472072218 |url =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lwpOnwEACAAJ&dq=Britain+and+World+Power+Since+1945:+Constructing+a+Nation%27s+Role+in+International+Politics&hl=en&sa=X&ei=TCJkU8TOE6mS7Abw14HIBg&ved=0CDIQ6AEwAA }}</ref>。英国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国际公认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列表|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各国国防预算列表|全球第五]]<ref name="SIPRI">{{cite web |url=http://books.sipri.org/product_info?c_product_id=476 |title=The 15 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2013 (table) |publisher=[[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format=PDF |accessdate=4 May 2014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04033821/http://books.sipri.org/product_info?c_product_id=476 |archivedate=2015年1月4日 }}</ref><ref name="iiss.org">[http://www.iiss.org/en/about%20us/press%20room/press%20releases/press%20releases/archive/2014-dd03/february-0abc/military-balance-2014-press-statement-52d7 The Military Balance 2014: Top 15 Defence Budgets 2013] (IISS)</ref>。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欧洲联盟成员国|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八国集团|七国财长峰会]]、[[八国集团|七国集团]]、[[G20峰会|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英國國君已於2018年6月26日簽署《退出歐盟法案》(European Union (Withdrawal) Act 2018),根據該法案,英國將在2019年3月29日23時退出歐盟。

== 歷史 ==
{{Main|聯合王國歷史|不列顛群島歷史|大英帝國|英聯邦}}
{{See also|英國君主|英國王室旗幟|英國戰爭史|英格蘭歷史|威爾斯歷史|蘇格蘭歷史|愛爾蘭歷史}}
[[File:British Empire.svg|left|thumb|200px|歷史上的[[大英帝國]]領土。]]

現在的英國領土是過去的幾百年中多次合併的結果。西元10世紀時[[蘇格蘭]]和[[英格蘭]]各自是獨立的國家。西元1284年[[威爾斯]]被[[英格蘭]]控制,1535年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两國成為[[共主邦聯]],1707年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1169年至1691年逐步被英格蘭控制)合併,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北愛爾蘭]]仍由英国政府控制,英国国名也在1927年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當時有著“[[工業革命|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皆有顯著的貢獻。在其頂峰時期,[[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土地和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盖[[地球]]大部分經度,太陽時時刻刻都會照耀[[英國殖民地|英屬領土]],故稱為“[[日不落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即使到现在,太陽在[[英國海外領地]]或以[[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王國]]上空至今仍然不落。到[[二十世紀]]前半葉,經歷了两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國力減退。而在後半個世紀中,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的殖民地紛紛開始獨立。在處理殖民地獨立問題時,英國利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在謀求本國最大利益的同時,給原殖民地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定因素。<ref>{{cite web|url=http://huopost.com/%E5%88%86%E8%80%8C%E4%B9%B1%E4%B9%8B-%E8%8B%B1%E5%9B%BD%E4%BA%BA%E6%B0%B8%E6%81%92%E7%9A%84%E6%94%BF%E6%B2%BB%E6%99%BA%E6%85%A7/|title=huopost.com|publisher=}}{{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最後一個脫離英國的殖民地,是主權在1997年7月1日移交給[[中國]]的[[香港]]。
[[File:Commonwealth of Nations.svg|left|thumb|200px|[[英聯邦]]的版图]]

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力下降和經濟不景氣,但是保守黨領導人「[[瑪格麗特·柴契爾|鐵娘子]]」[[戴卓爾夫人|柴契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英國首相|首相]]後,便大力推行改革,倡議“[[戴卓爾夫人|柴契爾]][[戴卓爾主義|主義]]”(Thatcherism),成功削減部分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的力量,同時,壓縮政府公共開支,降低税收,提倡[[自由經濟]],在經濟上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政策,減少對經濟活動的政府管制和干預。於是,[[英國]]經濟最終走出了長期滯脹的局面。自1981年以後,其年經濟成長率達3%以上,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僅次於[[日本]]。但是[[戴卓爾夫人|柴契爾夫人]]在帮助英國經濟復甦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的同時,國內的貧富差距也逐步加大,導致部分英國人的反對。之後與瑪格利特·柴契爾同黨繼任者[[馬卓安]]首相之任內英國經濟一直不振。其後工黨領袖[[托尼·布萊爾]]於1997年當選為首相後,英國經濟慢慢才得以恢復。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再次给英国经济造成打击。現在,英國雖然為[[大國]]之一,在[[政治]]、[[外交]]、[[軍事]]及[[經濟]]上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國際[[政治]]和[[外交]]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已大不如19世紀。

英國是[[英聯邦]]([[大英帝國]]解體後的繼任象徵性組織)成員,并在1973年正式加入[[歐盟]]。2010年5月11日,[[大衛·卡麥隆|戴維·卡麥隆]]正式接替[[戈登·布朗]],出任[[英國首相]]。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結果為52%同意、48%反對,因此英國政府決定脫離歐盟,開始協商達成退出歐盟協議。但[[蘇格蘭]]首席部長尼可拉.史特均(Nicola Sturgeon)在得悉蘇格蘭32個選區均是「留歐」勝出後,表示蘇格蘭人民已經果斷表態。她認為,選舉結果清楚顯示蘇格蘭人民希望未來成為歐盟一部分。[[蘇格蘭民族黨]]早前的宣言指出,假如環境跟2014年公投時有「顯著及實質的改變」——例如蘇格蘭被迫脫歐——將會嘗試重啟獨立公投。而[[北愛爾蘭]]的[[新芬黨]]主席迪可蘭.柯尼(Declan Kearney)則措辭強硬,認為結果違反北愛人民的意願,英國政府亦無法代表他們的經濟及政治利益。他亦重申<!--今年3月-->的呼籲,認為北愛爾蘭應該啟動國界公投,決定是否脫離英國「回歸」[[愛爾蘭]]——唯一連接英國邊境的[[歐盟]]成員國。以上事件反映出此次的脫歐決定可能對英國帶來嚴重衝擊。

== 地理 ==
[[File:Uk topo en.jpg|thumb|upright|英国地形图]]
{{Main|英国地理}}

英国总面积约{{convert|243610|km2|sqmi|-1}}。它占有[[不列颠群岛]]大部分地方,当中包括整个[[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面积占整个爱尔兰岛1/6)和一些围绕不列颠群岛的小岛屿<ref>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British Isles: a geographical term for the islands comprising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with all their offshore islands including the Isle of Man and the Channel Islands."</ref>。该国坐落在[[北大西洋]]和[[北海 (大西洋)|北海]]之间,东南海岸朝向[[法国]],距离法国北部海岸{{convert|35|km|mi|0}},中间被[[英吉利海峡]]分隔<ref name=factbook>{{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uk.html |title=United Kingdom |work=[[The World Factbook]] |publisher=[[中央情报局]] |accessdate=23 September 2008}}</ref>,另外還有[[英国海外領土|十四塊海外領土]]分佈在世界上不同地方。根据一个1993年的调查,英国10%的国土是森林,其中46%用作畜牧业用途,另有25%用作农业用途<ref name="Atlapedia">{{cite web|author=Latimer Clarke Corporation Pty Ltd |url=http://www.atlapedia.com/online/countries/unitedki.htm |title=United Kingdom&nbsp;– Atlapedia Online |publisher=Atlapedia.com |accessdate=26 October 2010}}</ref>。[[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是[[本初子午线]]的起点。

英国国土最北端的横坐标是北纬61°,最南端的横坐标是北纬49°,而最西端的纵坐标是西经9°,最东端的纵坐标是东经2°。[[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的边界长达{{convert|360|km|mi|0|adj=on}}<ref name=factbook/>,不列颠海岸线长达{{convert|17820|km|mi|0}}<ref>{{cite web|url=http://www.cartography.org.uk/default.asp?contentID=749 |title=How long is the UK coastline? |publisher=[[英国制图学会]] |author=Neal, Clare |accessdate=26 October 2010}}</ref>。不列颠岛以[[海峡隧道]]连接[[欧洲大陆]],总长度达{{convert|50|km|mi|0}}(水底部分长达{{convert|38|km|mi|0}}),是当前世界上最长的水底隧道<ref>{{cite web|url=http://www.eurotunnel.com/ukcP3Main/ukcCorporate/ukcTunnelInfrastructure/ukcInfrastructure/ |title =The Channel Tunnel |publisher=Eurotunnel |accessdate=29 November 2010}}</ref>。

[[英格兰地理|英格兰]]占了英国总面积的一半,达{{convert|130422|km2|sqmi|-1}}<ref>{{cite news| url=http://news.bbc.co.uk/2/hi/europe/country_profiles/7327029.stm |work=BBC新闻 |title = England&nbsp;– Profile |date = 11 February 2010}}</ref>。大部分是低地<ref name="Atlapedia"/>,在过了Tees-Exe线后,西北有一些山脉;其中包括有[[湖区]],山峰区、埃克斯穆尔区和[[达特穆尔]]的[[奔宁山脉]]和一些石灰岩山脉。英格兰最高的山峰是湖区[[斯科費爾峰]](高达{{convert|978|m|ft|0}})。主要河流、入海口有[[泰晤士河]]、[[塞文河]]和亨伯河<ref name="Atlapedia" />。

[[苏格兰地理|苏格兰]]占英国总面积的1/3,面积达{{convert|78133|km2|sqmi|-1}}<ref>{{cite web|url=http://www.scotland.org/about/fact-file/index.html|title=Scotland Facts|publisher=Scotland Online Gateway|accessdate=16 July 20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21045248/http://www.scotland.org/about/fact-file/index.html|archivedate=2008年6月21日|deadurl=yes}}</ref>。当中有近八百个岛屿<ref>{{cite news|url= http://www.independent.co.uk/travel/uk/the-complete-guide-to--scottish-islands-754070.html |title =The complete guide to Scottish Islands |work=The Independent |location =London |date =19 May 2001 |first =Jon |last= Winter}}</ref>,大部分分布在[[苏格兰]]岛的西部、北部;分别称为[[赫布里底群岛]]、[[奥克尼群岛]]和[[设德兰群岛]]。[[苏格兰]]的地形是高地边界断层造成的,这个断层,西至艾伦岛,东至斯通黑文<ref>{{cite web|url=http://www.scottish-places.info/features/featurefirst7728.html |title= Overview of Highland Boundary Fault |publisher=Gazetteer for Scotland |accessdate = 27 December 2010}}</ref>。断层造成两个不同的区域;西北部的[[苏格兰高地]]和东南部的[[苏格兰低地]]。苏格兰大部分山地都在高地区域,其中有[[大不列颠岛]]最高的[[本尼维斯山]](高达{{convert|1343|m|ft|0}})<ref>{{cite web|url=http://www.bennevisweather.co.uk/index.asp|title=Ben Nevis Weather|publisher=Ben Nevis Weather|accessdate=26 October 2008}}</ref>。在低地区域的福斯湾和克莱德湾之间的狭窄被称作中央低地,这个地带里坐落着拥有最多人口的[[格拉斯哥]]和首府、政治中心[[爱丁堡]]。

[[威尔士地理|威尔士]]占全英国面积不到1/10,约{{convert|20779|km2|sqmi|-1}}<ref>{{cite news |url=http://news.bbc.co.uk/2/hi/europe/country_profiles/6233450.stm |title=Profile: Wales |work=BBC新闻 |date=9 June 2010 |accessdate=7 November 2010}}</ref>。威尔士在全英来说,是最多山地的,只有[[南威尔士]]山地较少。海滨城市[[加的夫]]、[[斯旺西]]和[[纽波特]]都坐落在[[南威尔士]]。在这三个城市的北部,有南威尔士山谷。斯诺多尼亚山和[[斯諾登山]](高达{{convert|1085|m|ft|0}},是威尔士最高的山)是[[威尔士]]最高的两座山。[[威尔士]]14座超过914米(3000尺)的山一起被称为Welsh 3000s。[[威尔士]]的海岸线长达1200公里(750里)。[[威尔士]]也有几个岛,当中最大的是西北部的安格尔西岛。

[[爱尔兰地理|北爱尔兰]]面积只有{{convert|13576|km2|sqmi|-1}},大部分都是山地。[[北爱尔兰]]有不列颠群岛最大的湖,[[內湖 (英國)|內湖]],面积达{{convert|388|km2|sqmi|0}}<ref>{{cite web|url=http://cain.ulst.ac.uk/ni/geog.htm|title=Geography of Northern Ireland|publisher=University of Ulster|accessdate=22 May 2006}}</ref>。北爱尔兰的高峰是莫恩山的多纳德峰(高达{{convert|852|m|ft|0}})<ref name="Atlapedia"/>。

=== 气候 ===

英国地處[[中緯]],常年受[[西風帶]]控制,[[北大西洋暖流]]流經,全年溫和多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气温甚少低于-11C°,高于35C°<ref>{{cite web |url=http://www.metoffice.gov.uk/climate/uk/ |title=UK climate summaries |publisher=Met Office |accessdate=1 May 201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7yAsDB9c?url=http://www.metoffice.gov.uk/climate/uk/ |archivedate=2012年5月27日 }}</ref>。风多从西北方吹来,带来大西洋的潮湿天气<ref name=factbook/>,东部位於西風的背風地帶,所以东部較西部干燥。夏季最温暖的是英格兰南部,因为她緯度較低且[[城市熱島效應]]較強,而较寒冷的是緯度較高的蘇格蘭北部。冬季和高地的早春多大雪<ref>{{cite news|title=Snow News|url=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070541/UK-weather-Snow-gales-blizzards-arctic-conditions-leave-Britain-shivering.html|work=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070541/UK-weather-Snow-gales-blizzards-arctic-conditions-leave-Britain-shivering.html|accessdate=8 December 2011|location=London|first=Luke|last=Salkeld|date=8 December 2011}}</ref>。

== 政治 ==
{{Main|英国政治}}
{{See also|英国党派|英国政府|英國內閣}}

[[File:Elizabeth II greets NASA GSFC employees, May 8, 2007 edit.jpg|thumb|left|150px|現今[[英国君主|英国-{女王}-]]及[[大英國協]]領袖[[伊丽莎白二世]]]]
[[File:Theresa May.png|thumb|left|150px|現任英国首相[[文翠珊]]]]

[[File:Hdr parliament.jpg|thumb|220px|泰唔士河畔的[[西敏宮]],是聯合王國的議會]]

英国是采用[[君主立宪制]]为管治国家的制度,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和其他15个英联邦成员国的[[国家元首]],也对[[泽西岛]],[[马恩岛]]和[[根西岛]]等君主领地拥有统治权,在名义上,这些君主领地不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但也是由联合王国政府来管理其国防和外交事务,包括由联合王国议会为这些领地立法。

英國的[[民主制度]]是漸進緩慢開放而形成,[[英國上議院]]議員世襲貴族與[[主教]]擔任,並非選舉產生,[[英国下议院]]議員由各地[[貴族]]、大[[土地主|地主]]、[[士紳]]、[[富豪]]操縱指派,[[平民]]並無選舉權,後來甚至出現已經荒涼的市鎮仍有權派出議員,新興城市如[[曼徹斯特]]或[[伯明罕]]卻無權派出議員的怪現象。1832年執政的[[輝格黨 (英國)|辉格党]](Whig)才取消頹廢市鎮的選舉權,讓成年男性家境小康者有選舉權。1867年執政的[[保守黨]]進一步降低選民的財產限制給工人選舉權,1884年執政的[[自由党 (英国)|自由黨]]才完全取消選民的財產限制,給農民選舉權使成年男性有選舉權。英國的女性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獲得選舉權。目前上議院的權力已大為減弱,並正進行改革,只有少量的[[世襲貴族]]有資格,而改由全體[[終身貴族]]出任議員。

英国的[[议会]]政体被称为[[西敏制]],该法令系统由世界很多国家采用。[[英国国会]]的办公地点在[[西敏宮]],分为选举产生的下议会和指定产生的上议会,所有通过的法案草案需要由英国君主批准后成为法律,但是按照英国习惯宪法,君主不能否定议会通过的法律草案,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设置议会之前,[[英国国会]]拥有最高的立法权。
英国的政府首長是[[首相]],首相是[[议会]]的[[议员]],必须取得下议院中多数议员的信任方可就任,所以首相往往是国会获得最多席位的政党的领袖,首相和内阁形式上由[[君主]]指派,但是根据宪法习惯,君主不能否决当选首相和首相所指派的内阁成员。内阁成员来自议会两院,大部分来自[[下议院]],首相和内阁拥有实际的最高的行政权力,所有的内阁成员均是君主的[[英國樞密院|枢密院]]的成员。现任[[首相]]是来自[[保守党]]的[[特雷莎·梅]]。

英国议会下院由英国现有的650个选区选举产生,其中533个选区在英格兰,18个在北爱尔兰,59个在苏格兰,40个在威尔士。任何一个选区选举以简单多数方式产生一个议会议员,君主在首相的建议下可以提前举行大选,英国1911年议会法案规定大选每5年举行一次。

英国最大的三个主要政党为[[工党 (英国)|工党]]、[[保守黨 (英國)|保守党]]和[[蘇格蘭民族黨]]。这三大政党据有现议会下院650个席位中的613席,其餘席位由[[自由民主党 (英国)|自由民主党]]、[[威尔士党]]、工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和[[新芬党]]等瓜分。作为欧洲议会的成员,英国现有73位[[欧洲议会]]议员,自英国的12个欧洲议会选区內選舉出。

=== 法律 ===
{{main|英国宪法}}
英国是全世界四个没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之一<ref name="Sarah Carter">{{cite web |url=http://www.llrx.com/features/uk2.htm#UK%20Legal%20System |title=A Guide To the UK Legal System |publisher=University of Kent at Canterbury |accessdate=2006-05-16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7yH6Ly5h?url=http://www.llrx.com/features/uk2.htm#UK%20Legal%20System |archivedate=2012-05-27 }}</ref>,所谓的英国宪法,是对一整套包含基本规范和政治体制的[[成文法]]、[[习惯法]]和惯例的统称。英国宪法实际上是对英国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的概括,是英国几百年政治流变的产物,并非一时制定的法律文件。所以[[英国宪法]]和[[大陆法系]]不同。现在英国面临[[英国宪法|宪法]]改革的问题。英國實行普通法。

虽然英国宪法不是具体法律文本,但实际其大部分内容还是以成文法形式出现,包括由[[英国议会|议会]]通过的[[法例]]、法院的[[判例]]和[[国际公约]]等等。除此之外,英国宪法的[[法律渊源]]还包括英国议会惯例和国王特权。

英国宪法的根基是“议会至上”原则。所谓“议会至上”,是指[[法案]]一旦獲议会通过,便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宪法并没有像其他国家如[[美国]]、[[法国]]有至高无上地位;相反,理论上[[英国议会]]可以以通过一项普通[[法案]]的方式对英国宪法的内容加以改变。

=== 行政区划 ===
{{Main|英国行政区划}}

联合王国每一个[[英国的构成国|组成国家]]都有自己的、源自联合王国组成前的管理制度、行政区划。所以英国并无“全国通用的行政系统”。<ref name="UN">{{cite web |url=http://unstats.un.org/unsd/geoinfo/9th-UNCSGN-Docs/E-CONF-98-48-Add1.pdf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5lhCIacyi?url=http://unstats.un.org/unsd/geoinfo/9th-UNCSGN-Docs/E-CONF-98-48-Add1.pdf |archivedate=2009年12月1日 |title=Ninth UN Conference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author=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publisher=UN Statistics Division |accessdate=21 October 2008 |date=August 2007 |deadurl=yes }}</ref>直到19世纪,行政系统才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并无为[[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带来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即使在未来,管理系统也不太可能统一。

英格兰地区政府的制度是多元的,随地方而变。英格兰法令由联合王国议会、[[女王陛下政府|联合王国政府]]制定,因为英格兰并无议会。英格兰有9个[[大区]]。<ref>{{cite web |url=http://www.gos.gov.uk/national/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5hYQkeu1p?url=http://www.gos.gov.uk/national/ |archivedate=2009年6月15日 |publisher=Government Offices |accessdate=3 July 2008 |title=Welcome to the national site of the Government Office Network |deadurl=yes }}</ref>其中一个区域,[[大伦敦]],自2000年起开始,选出市议会、市长(因为1998年大伦敦政府公投)。<ref>{{cite web |url=http://www.london.gov.uk/london-life/city-government/history.jsp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21023053/http://www.london.gov.uk/london-life/city-government/history.jsp |archivedate=2008年4月21日 |title=A short history of London government |publisher=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accessdate=4 October 2008 |deadurl=yes }}</ref>其他区域也有权选出他们的区域议会(Regional assembly),唯独[[东北英格兰]]没有议会(因2004年东北英格兰权力下放公投)。<ref>{{cite news |url=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uk/article503255.ece |title=Prescott's dream in tatters as North East rejects assembly |accessdate =15 February 2008 |work=The Times |location=London |first1=Jill |last1=Sherman |first2=Andrew |last2=Norfolk |date=5 November 2004 |quote= The Government is now expected to tear up its twelve-year-old plan to create eight or nine regional assemblies in England to mirror devolution in Scotland and Wales.}}</ref>在第二层行政区划之下,有[[英格蘭的都會郡和非都會郡|郡委会]]和区委会(District council,或[[單一管理區]]),而伦敦则划分为32个[[倫敦自治市]]。在单一席位的选区,使用[[多數制]],而在多个席位的选区,使用[[全票制]]。<ref>{{cite web|url=http://www.lga.gov.uk/lga/aio/39780|title=Local Authority Elections|publisher=Local Government Association|accessdate=3 October 2008|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8195001/http://www.lga.gov.uk/lga/aio/39780|archivedate=2012年1月18日}}</ref>

== 外交 ==
{{expand-section|time=2013-05-11}}
{{main|英国外交}}

英国各類國民可以获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免签待遇,更可自由出入、工作及定居在大部份歐盟區。對一些英國前殖民地,會有絕對性的免簽證待遇,前殖民地亦可免簽入境英國。

== 军事 ==
{{main|英国军队}}

[[File:HMS Queen Elizabeth.jpg|thumb|right|220px|[[英國皇家海軍]][[伊麗莎白女王級]]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是英軍最新的的航空母艦。]]
[[File:Trident II missile image.jpg|thumb|220px|]]

英國是傳統[[軍事]]大國。[[英國軍隊]]的[[最高統帥]]是[[英國君主]];統領[[英國陸軍|陸]]、[[英國海軍|海]]、[[英國空軍|空]]三軍。英國陸、海、空三軍,由[[英國國防部]]國防委員會(Defence Council of the United Kingdom)管理。英國陸海空三軍受到[[英國國會]]委託,保護英國本土及其海外領土的職責、促進英國政府廣泛的治安利益、及出力支援國際維持和平。英國軍隊經常活躍地參與北約和其他盟國的軍事行動。

雖然軍隊人數並非排名第一,但英國擁有全球其中一支有權威、高科技、及無所不包的軍隊。根據英國國防部的資料,儘管軍隊人力在全球排第28位,英國的國防開支在全球排名第五;並兼為全球第二大軍事科學、工程及科技的開銷國。<ref>{{cite web|url=http://www.guardian.co.uk/uk_news/story/0,,1394293,00.html|title=Military dominates UK science, says report|first1=Tim|last1=Radford|first2=science|last2=editor|date=2005-01-19|publisher=|via=The Guardian}}</ref>儘管英軍一系列廣泛能力,近期國防政策的指定假設,任何大型軍事行動必須要以盟國行動從事。波士尼亞黑塞哥維亞、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Operation Granby」、[[沙漠之狐行动|沙漠之狐]]、及「Operation Telic」等行動)都是先例,上一次英國單獨參與的大型軍事行動是1982年的[[馬島戰爭|福克蘭群島戰爭]]。

=== 陸軍 ===
{{main|英國陸軍}}

英國陸軍為英國軍隊的陸上武裝部隊,是承襲自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武裝部隊與政經文架構,伴隨1707年時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同步改組而成。至2016年止,英國陸軍擁有79,390名正規軍官兵,及24,640名國土軍官兵。英國陸軍經常部署至海外,參與地面戰鬥部隊、多國聯軍,或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相關行動。

=== 海军 ===
{{main|英國皇家海軍|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

皇家海軍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海軍,並幫助英國成為1815年-1914年最強盛的軍事經濟強國,也是把大英帝國的影響力投射至全世界的重要工具。雖然現已大為減弱,但皇家海軍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之一。英國目前有一艘作為直升機航空母艦用途的輕型航空母艦、10艘核子潛艇(其中4艘具有彈道導彈發射能力)和各類大小軍艦,並預計在2016年前投入兩艘新型航空母艦,和4艘新造核子潛艇,以取代既有艦隻。

=== 空軍 ===
{{main|英國皇家空軍}}

皇家空軍為英國軍隊的航空作戰部隊,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編成獨立軍種的空軍,創始於1918年4月1日,自此之後於英國軍事史扮演重要角色,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伊拉克戰爭等衝突扮演要角。英國空軍有879架飛行器,及36990位常備兵員(2016年統計)。

== 经济 ==
{{main|英国经济}}
[[File:The City London.jpg|thumb|220px|倫敦是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File:London.bankofengland.arp.jpg|thumb|220px|[[英格蘭銀行]]]]

=== 综述 ===
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經濟大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英国政府|政府]]大量减少国有资产,并减缓[[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业为主,较为集中,高度[[农业机械化|机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

英国拥有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储备;英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大约占总[[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0%,在工业国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業]]、[[航運業]]、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英國的名牌國際工業包括[[勞斯萊斯]]汽車和引擎,名牌國際服務業包括[[马莎百货|馬莎百貨公司]]和[[匯豐銀行]]。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亦處於世界領導地位,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国的[[旅游业]]也相当重要:2015年達3,440万游客,排名世界第八,低于[[德国]](3500万)而高于[[墨西哥]](3210万)。特色景点包括城堡,有各種珍藏的[[大英博物館]]和超大型[[溫室]]。

=== 產業結構 ===

==== 服务业 ====

包括金融保险、零售、旅游和商业服务等,是英经济的主导产业。伦敦是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通讯业 ====
{{main|英国通讯}}

[[英國]]的通訊業包括寬頻、流動、固網電話及長途電話,衛星通訊例如衛星電話,陸路、海運及空運郵件,最初由國營的[[英國皇家郵政]]電訊分部壟斷,另外收音機和電視[[廣播]]則由[[英國廣播公司]]和受獨立廣播管理局(IBA)監管的電視台專營──兩所機構直接擁有和控制全英國的廣播,全國的電視發射站亦為兩間機構擁有。

1981年,墨丘利通訊公司(Mercury Communications)成立,打破了國營機構的壟斷。隨後英國皇家郵政的電訊部分拆為[[英國電信]],並於1984年[[民營化]]。電視發射站則於1990年代逐漸由私營企業接管。

英國的通訊法規隨不同時代的需求而轉變。現時一所獨立的公營機構英國通訊辦公室(Ofcom)負責監管全英國的通訊公司或機構。

==== 工業(工程) ====

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視、電腦和手機製造國。主要工業部門有:採礦、冶金、化工、電子電器、車輛、航空、航海、食品、飲料、菸草、輕紡、造紙、印刷和土木建築等。生物製藥、航空和國防是英國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產業。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特别是製藥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因[[工業革命]]即啟蒙於英國,故英國的工業法令在世界各地都能傳聞。

==== 能源業 ====
[[File:Oil platform in the North SeaPros.jpg|thumb|right|220px|[[北海油田]]]]

{{expand-section|time=2013-05-11}}

2015年,英國是世界上第20大的能源生產國及15大能源消費國。英國有出產石油,目前正研究向冰島購買環保的地熱電力。2012年11月23日,据路透社传出消息的表明,英国政府已经决定支持低碳式发电,并计划到2020年将总发电规模提高两倍。2012年11月29日英国政府公布了最新的《能源法案》,其主要内容是调整英国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发展低碳经济。<ref>{{cite news |url = 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12-12/03/content_1155006.htm |newspaper = 中国能源报 |publisher = 人民网 |title= 英国出台新《能源法案》}}</ref>

==== 农业 ====
主要包括畜牧、粮食、园艺、渔业,可满足国内食品需求总量的近2/3。农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77%,其中多为草场和牧场,仅1/4用于耕种。农业人口人均拥有土地70公顷,是欧盟平均水平的4倍。英是捕鱼大国,捕鱼量占欧盟的20%,满足国内2/3的需求。

== 交通运输 ==

[[File:Heathrow T5.jpg|thumb|220px|left|[[倫敦希斯洛機場]]五號航站樓大廈。該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運量名列前茅的機場之一。]]
[[File:Routemaster Bus, Piccadilly Circus.jpg|缩略图|220px|倫敦紅色巴士]]

{{expand-section|time=2013-05-11}}

水运尤其是海运是英国交通的支柱,[[泰晤士河]]运输量居世界河流前十位。海运承担了95%的对外贸易运输。英国大中港口众多,其中约100个为重要商业港口,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的港口超过十个。英国与[[新加坡]]和[[日本]]被公认为受海运影响最大的三个国家。通过发展航运业务和海事服务,英国成为全球航运定价中心和管理中心。伦敦是[[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海运联合会总部所在地。航空方面,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是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国际机场]]、中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阿聯[[迪拜国际机场]]、美國芝加哥[[欧海尔国际机场]]和日本[[东京国际机场]]的世界第六大机场,吞吐量居欧洲首位。此外英国亦为[[双层巴士]]和[[地鐵]]的发源地。

== 货币 ==
{{main|英镑}}

英镑(記號:[[£]])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国虽然曾經是[[欧盟]]的成员国,但尚未加入[[欧元]]区,故仍然使用英镑。英镑主要由[[英格蘭银行]]发行,但亦有[[#发行机构|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於表示英镑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 4217]]货币代码为GBP(Great Britain Pound)。目前,英国商业已开始接受欧元和美元等外国货币。

== 人口 ==
{{main|英国人口}}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英国人口達6513万,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英格兰东南|英格兰东南部]]([[首都]][[伦敦]]就有860万)。以地區來分,其中[[英格兰]]人占83.9%;[[苏格兰]]人占8.4%;其他还有[[威尔斯]]人占4.8%、[[北爱尔兰]]人占2.9%。

=== 语言 ===
{{main|英语|英式英語}}

英國名義上沒有官方語,實際上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英格蘭]]以外地區有其他官方[[語言]],例如[[威尔士语]](威尔士人口的26%)、[[苏格兰盖尔语]](6万人使用)等。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國的人也講自己的家鄉語言,如[[粤语]]、[[客家話]]、[[孟加拉语]]、[[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英国是[[印度]]以外[[印地语]]使用者最多的地方。

过去[[大英帝国]]扩张,[[英语]]几乎扩散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是[[世界]]上学习最普遍的[[语言]],並产生了许多英语方言,英語成為普遍[[世界语言]]。

=== 城市 ===
{{main|英國城市列表|英國都市人口排名}}
{{Largest cities
| name = Largest Urban Areas of the United Kingdom
| country = 英國
| stat_ref = [[2001年英國人口普查|2001人口普查]]<ref>{{cite web|url=http://www.ons.gov.uk/ons/rel/census/census-2001-key-statistics/urban-areas-in-england-and-wales/index.html|title=[ARCHIVED CONTENT] UK Government Web Archive – The National Archives|first=Internet Memory|last=Foundation|publisher=}}</ref><ref>[http://www.gro-scotland.gov.uk/files/setloc-ks01.xls KS01 Usual resident population, Key Statistics for Settlements and Localities Scotland]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27210246/http://www.gro-scotland.gov.uk/files/setloc-ks01.xls |date=2007-09-27 }} General Register Office for Scotland</ref><ref>{{cite web|url=http://www.nisranew.nisra.gov.uk/census/pdf/ks_sett_tables.pdf|title=NISRA - Northern Ireland Statistics and Research Agency (c) 2015|publisher=|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217111602/http://www.nisranew.nisra.gov.uk/census/pdf/ks_sett_tables.pdf|archivedate=2010-02-17}}</ref>
| list_by_pop = 英國組合城市
| class = info
| div_name =
| div_link = 英國組合城市{{!}}都會區
| city_1 = 伦敦 | div_1 = 大伦敦 | pop_1 = 8,416,535 | img_1 = London from a hot air balloon.jpg
| city_2 = 伯明翰 | div_2 = 西密德兰{{!}}-{zh-cn:西米德兰兹; zh-hk:西米德蘭茲; zh-tw:西密德蘭}-都会区 | pop_2 = 2,284,093 | img_2 = Birmingham Skyline from Bartley Green.jpg
| city_3 = 曼彻斯特 | div_3 = 大曼徹斯特郡{{!}}大曼彻斯特都会区 | pop_3 = 2,240,230 | img_3 = Manchester from the Sky, 2008.jpg| city_4 = 利兹{{!}}-{zh-cn:利兹; zh-hk:列斯; zh-tw:里兹}- | div_4 =西约克郡都会区 | pop_4 = 1,499,465 | img_4 = Leedsnight.jpg
| city_5 = 格拉斯哥 | div_5 = 大格拉斯哥| pop_5 = 1,199,629
| city_6 = 泰恩河畔纽卡斯尔{{!}}-{zh-cn:纽卡斯尔; zh-hk:紐卡素; zh-tw:新堡}- | div_6 = 泰恩赛德 | pop_6 = 879,996
| city_7 = 利物浦 | div_7 = 利物浦都会区 | pop_7 = 816,216
| city_8 = 诺丁汉{{!}}-{zh-cn:诺丁汉;zh-hk:諾丁漢;zh-tw:諾丁罕}- | div_8 = 诺丁汉都会区{{!}}-{zh-cn:诺丁汉都会区;zh-hk:諾丁漢都會區;zh-tw:諾丁罕都會區}- | pop_8 = 666,358
| city_9 = 谢菲尔德{{!}}-{zh-cn:谢菲尔德;zh-hk:錫菲;zh-tw:雪菲爾;}- | div_9 = 谢菲尔德都会区{{!}}-{zh-cn:谢菲尔德都会区;zh-hk:錫菲都會區;zh-tw:雪菲爾都會區;}- | pop_9 = 640,720
| city_10 = 贝尔法斯特 | div_10 = 贝尔法斯特都会区 | pop_10 = 579,554
| city_11 = 布里斯托尔{{!}}-{zh-cn:布里斯托尔;zh-hk:布里斯托;zh-tw:布里斯托}- | div_11 = 布里斯托尔都会区{{!}}-{zh-cn:布里斯托尔都会区;zh-hk:碧仙桃都會區;zh-tw:布里斯托都會區}- | pop_11 = 551,066
| city_12 = 布赖顿{{!}}-{zh-cn:布赖顿;zh-hk:布賴頓;zh-tw:布萊頓}- | div_12 = 布赖顿/沃辛/利特尔{{!}}-{zh-cn:布赖顿/沃辛/利特尔;zh-hk:布賴頓/沃辛/利特爾;zh-tw:布萊頓/沃辛/利特爾}- | pop_12 = 461,181
| city_13 = 朴次茅斯{{!}}-{zh-hans:樸次茅夫; zh-hant:樸茨茅夫;}-| div_13 = 朴次茅斯都会区{{!}}-{zh-hans:樸次茅夫都会区; zh-hant:樸茨茅夫都會區;}- | pop_13 = 442,252
| city_14 = 莱斯特 | div_14 = 莱斯特都会区 | pop_14 = 441,213
| city_15 = 爱丁堡 | div_15 = 爱丁堡 | pop_15 = 420,893
| city_16 = 伯恩茅斯 | div_16 = 東南多塞特郡組合都市{{!}}-{zh-hans:多塞特都会区; zh-hant:多實都會區;}- | pop_16 = 383,713
| city_17 = 雷丁 | div_17 = 雷丁/沃金厄姆都会区 | pop_17 = 369,804
| city_18 = 米德爾斯伯勒| div_18 = 蒂赛德| pop_18 = 365,323
| city_19 = 特倫特河畔斯托克 | div_19 = 陶器都会区 | pop_19 = 362,403
| city_20 = 考文垂{{!}}-{zh-cn:考文垂;zh-hk:高雲地利;zh-tw:科芬特里}- | div_20 = 考文垂/博德沃斯都会区{{!}}-{zh-cn:考文垂/博德沃斯都会区;zh-hk:高雲地利/博德沃斯都會區;zh-tw:科芬特里/博德沃斯都會區}- | pop_20 = 336,452
}}

=== 宗教 ===
[[File:Westminster Abbey - West Door.jpg|left|thumb|150px|歷任[[英國君主]]皆於[[西敏寺]][[英国君主加冕礼|加冕]]。]]
{{Main|英國國教}}

16世纪以后,英国是好几个重要的[[新教]]教派的发源地:[[圣公会]](此為大公教教派)、[[公理会]]、[[浸信会]]、[[公谊会]]、[[循道公会]]-[[卫理公会]]、[[弟兄会]]等。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曾经是[[基督教]]多次属灵基督教复兴运动中心和海外[[传教]]的重要基地,诞生过[[约翰·卫斯理]]、[[怀特腓]]、[[卜维廉]]、[[克理威廉]]、[[马礼逊]]、[[达秘]]、[[戴德生]]、[[戴维·利文斯通|李文斯敦]]、[[宾路易师母]]、[[史百克]]等众多著名基督教徒。

2001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基督宗教]]的信徒佔總人口的71.6%。[[伊斯兰教]]佔2.7%。[[印度教]]佔1%。其他佔1.6%。「不明/沒有宗教人士」佔23.1%<ref>{{en}}[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uk.html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United Kingdom (2001 census)]</ref>。其他宗教还包括[[佛教]]、[[猶太教]]等<ref name="mt20120313" />。

2007年调查显示:基督教信徒佔總人口的64%。伊斯兰教佔4%。在不同歲數的群體在信仰方面有不同的趨勢。當受訪者年齡越大,承認有宗教信仰的比率便越高<ref>{{zh}}{{cite news|author =陳永輝編譯|title =“英國調查顯示四成青少年沒有信仰”|url =http://www.krt.com.hk/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534|work =The Christian Post|publisher =國度復興報|date =2007-09-14|accessdate =2007-10-05|quote =是否表示當人年紀越老,便越找到或變得更有信仰?……由[[大英圖書館]]委託英國極負盛名的Ipsos MORI專業研究公司調查……在沒有信仰的受訪者中,有32%說他們曾經是基督徒}}{{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英格兰和威尔士2011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基督宗教]]信徒佔總人口的59.3%。[[伊斯兰教]]佔4.8%。[[印度教]]佔1.5%。无宗教25%<ref>{{cite news |author = BBC |title = 人口普查:13%英国居民在外国出生|url = 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uk_life/2012/12/121211_life_census_2011.shtml |publisher = BBC |pages = |date = 2012-12-11 }}</ref>。

2012年3月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在[[兰柏宫]]演說表示“[[英國國教會|聖公會]]的理念偶爾被誤解”<ref name="mt20120313">{{zh-tw}}{{cite news |author = 觀琰綜合外電報導 |title = “英女王登基60年 公開支持國教”|url =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55374 |publisher = [[人間福報]] |pages = 第9版 |date = 2012-03-13 |accessdate = 2012-03-13 |quote = 逾七成信奉基督教,其他宗教包括佛教、印度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ref>。

2016年穆斯林約佔英國人口6.3%,預料入境移民和穆斯林的較高生育率將推動穆斯林人口比例繼續增長<ref>{{Cite news |url=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5130617/Study-Europes-Muslim-population-grow-migration-not.html |title=Muslim population in Britain could triple by 2050 |work=Daily Mail Online |date=2017-11-29|accessdate=2017-11-30}}</ref>。

=== 教育 ===
{{main|英国教育|英國大學|英國大學列表}}
[[File:KingsCollegeChapelWest.jpg|thumb|200px|right|[[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國王學院]],[[劍橋大學]]的一部分,於1209年成立]]
英國學童通常於五歲入學,十六歲參加普通程度證書考試(GCSE)或蘇格蘭標準成績證書考試,十八歲參加高級程度證書考試(GCE A-level)或蘇格蘭進階證書考試。他們大多到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學院繼續進修。<ref>{{Cite web|url=https://www.openschool.hk/info/%E5%A4%A7%E5%AD%B8/%E8%8B%B1%E5%9C%8B%E5%8D%87%E5%AD%B8%E5%BF%85%E8%AE%80%EF%BC%81%E8%8B%B1%E5%9C%8B%E5%AD%B8%E5%88%B6%E8%88%87%E6%95%99%E8%82%B2%E5%88%B6%E5%BA%A6|title=英國升學必讀!英國學制與教育制度{{!}}大學相關資訊{{!}}OpenSchool|accessdate=2018-07-11|work=www.openschool.hk|language=zh-hk}}</ref>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曼徹斯特大學]]、[[杜伦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巴斯大學]]、[[卡迪夫大學]]、[[华威大学]]等属于世界顶尖大学的行列,[[兰卡斯特大學]]、[[利兹大学]]、[[萨里大学]]、[[约克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埃塞克斯大學]]、拉夫堡大学、[[布里斯托大學]]、[[莱斯特大學]]、[[伯明翰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皇大學]]、东英格利亚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诺丁汉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阿斯顿大学、肯特大学等也是世界一流的著名学府,为英国以及整个世界培养了众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工程师]],例如[[艾萨克·牛顿]]、[[雪莱]]、[[查尔斯·达尔文]]、[[保罗·狄拉克]]、[[诺曼·福斯特]]、[[史蒂芬·霍金]]、[[约瑟夫·李斯特]]、[[亚当·斯密]]、[[詹姆斯·瓦特]]、[[約瑟夫·汤姆逊]]、[[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亚历山大·弗莱明]]等等。

=== 醫療 ===
[[File:Royal Aberdeen Children's Hospital.jpg|left|thumb|200px|蘇格蘭皇家亞伯丁兒童醫院]]

{{expand-section|time=2013-05-11}}

在英國,有公立(國家健康計劃)和私立醫療制度。國家健康計劃提供免費全科醫療給公民及歐盟公民,非EU公民會有免費緊急醫療例如危急創傷。另外,在公立醫療制度裡,病人非緊急下必需先看家庭科醫生,醫生作出專業決定認為有需要才可去看專科醫生,以讓資源合理使用,而緊急情況病人通常先去急症專科急症室。目前公立專科最長輪候時間舉例一個月,被指輪候過久。較偏遠地區醫師會親自到病人家中醫治。英國的醫療水準為國際級,有各類國際級水準專業醫療人員和最新科技器材與技術。醫生幾乎全都是公務員。部份藥物包裝盒上刻有[[凸字]]方便視障人士使用。

== 文化 ==
{{main|英國文化}}

英國文學或不列顛文學(British literature)是指英國的文學作品。歷史上,英國在不同時期包括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曼島和海峡群岛等地,所以英國文學除英語作品之外,也涵蓋了多種語言的文學。而English literature這個概念雖有“英格蘭文學”的意思,但通常是指英語文學,包括了歷史上來自愛爾蘭、印度、澳大利亞等地使用英語寫作的作家創作的作品。英國文學和英語文學之間重疊的部分很多,但彼此並不相同;蘇格蘭文學、威爾士文學也一般算作獨立的重要學科。通常提到英國文學時,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英格蘭的英語文學。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剧本是英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

=== 文学 ===
{{Main|英国文学}}

==== 文学家 ====
[[File:Shakespeare.jpg|thumb|170px|right|因為收藏者是第一任錢多斯公爵而被稱為「[[錢多斯畫像]]」的[[威廉·莎士比亞]]畫像,曾一度被認為是唯一一幅莎士比亞還在世時就繪製的肖像畫,現收藏於[[國家肖像館]]中。]]
[[File:Elgin Marbles British Museum.jpg|缩略图|170px|[[大英博物館]]]]

* [[温斯顿·丘吉尔]]
* [[杰弗里·乔叟]]
* [[威廉·莎士比亚]]
* [[约翰·弥尔顿]]
* [[威廉·华兹华斯]]
* [[拜伦]]
* [[雪莱]]
* [[约翰·济慈]]
* [[勃朗特姐妹]]
* [[阿嘉莎·克莉丝蒂]]
* [[查尔斯·狄更斯]]
* [[威廉·萨克雷]]
* [[简·奥斯丁]]
* [[托马斯·哈代]]
* [[阿瑟·柯南·道尔]]
* [[約翰·羅納德·鲁埃爾·托爾金]]
* [[J·K·罗琳]]
* [[D·H·劳伦斯]]
* [[约瑟夫·康拉德]]<small>([[波兰]]裔)</small>
* [[毛姆]]
*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S·艾略特]]
* [[弗吉尼亚·伍尔夫]]
*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 [[威廉·布莱克]]
* [[罗伯特·彭斯]]
* [[丁尼生]]

=== 戏剧 ===

英國劇場一向興盛,[[莎士比亞]]與其同時代作家[[克里斯托夫·馬洛]]、[[本·琼森]]為早期英國劇場帶來了深度。近現代的著名劇作家則有[[哈罗德·品特]]、大衛·海爾(David Hare)、[[汤姆·斯托帕德]]、[[彼得·謝弗]]、[[莎拉·肯恩]]和馬丁·麥當諾(Martin McDonagh)等等。

當代最著名的英國舞台劇導演首推[[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著作《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為劇場經典書籍之一。最為人熟知的英國舞台劇演員則公認是[[劳伦斯·奥利维尔]]。

17世纪著名的[[乔治·弗雷德里希·韩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 Georg Frideric Handel英国国籍,德国民族)对英国的戏剧(Opera)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韩德尔曾经参与过小提琴(Violin), Oboe Organ(奥根古乐器)等音乐演奏。George Friedrich Handel生于1685年的[[德国]],1702年毕业于在Halle的德国音乐学院,1707年他曾经在意大利定居并且开始学习戏剧表演,1712年韩德尔在英格兰定居,并且成功加入了北爱尔兰王家乐队进行演奏,在1728-1737年,他成功创建了自己的戏剧演奏公司并且给爱尔兰的贵族进行演奏,1759年,他于英格兰去世。

=== 体育 ===
{{main|英国体育}}

[[File:Wembley Stadium, illuminated.jpg|thumb|220px|倫敦的[[溫布利球場]],是有史以來造價最昂貴的體育場館之一。]]

英國是體育大國,[[足球]]、[[馬球]]、[[英式橄欖球]]、[[板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均起源於英國。其中足球為英國的第一運動,尤其在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地區,國家足球代表隊往往是民眾最為在意以及支持的運動團隊。足球亦不單被民眾,政府乃至皇室視作單一的體育運動,更加被視為整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象徵之一。

[[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亦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體育聯盟之一,聯盟中有[[曼聯]]、[[阿仙奴]]、[[車路士]]、[[利物浦]]、[[曼城]]、以及[[托特納姆熱刺]]等歐洲著名球會。而[[四大滿貫]]之一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亦會每年於溫布頓舉行。

倫敦是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最多次的城市,[[19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08年]]和[[194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48年]]後,倫敦於2012年第三次取得夏季奧運舉辦權。

英国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夏季奥运会:263金295银289铜847枚奖牌(欧洲第1,世界第3)

冬季奥运会:10金4银12铜26枚奖牌(欧洲第14,世界第19)

夏季大运会:62金95银101铜258枚奖牌(欧洲第10,世界第15)

世界运动会:47金49银66铜162枚奖牌(欧洲第5,世界第6)

冬季大运会:3金6银3铜12枚奖牌(欧洲第21,世界第28)

夏季青年奥运会:3金1银5铜9枚奖牌(欧洲第9,世界第17)

世界武搏运动会:1金3银4枚奖牌(欧洲第15,世界第24)

冬季青年奥运会:1银1枚奖牌(欧洲第17,世界第24)

=== 哲学思想 ===

==== 思想家 ====
* [[约翰·洛克]],近代提出[[三权分立]]政治哲學家。
* [[托马斯·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 [[罗伯特·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 [[伯纳德·鲍桑葵]],英国[[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 [[弗蘭西斯·培根]],[[散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
* [[大卫·休谟]],[[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 [[亞當·斯密]],[[经济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为《[[国富论]]》。

=== 媒體 ===

[[File:Bbc broadcasting house front.jpg|thumb|180px|right|位於倫敦的[[BBC廣播大樓]](Broadcasting House),是英國廣播公司總部。]]

[[英國廣播公司]],成立於1922年,是英國政府資助的電台,電視和互聯網廣播公司,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廣播。

[[英国独立电视台]],成立於1955年,是英国第二大无线电视经营商。

[[英国第四台]],成立於1982年,是英国第四间电视台。

除此之外还有[[英国第五台]]、[[英国天空广播]]以及[[UKTV]]播出电视节目。

=== 音乐 ===
{{main|英国音乐}}
當代英國擁有多樣的音樂文化。[[古典音樂]]方面,來自英國的知名[[交響樂團]]包括[[BBC交響樂團]]、[[皇家愛樂樂團]]、[[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以及[[倫敦愛樂樂團]]等。知名的[[作曲家]]有[[珀塞爾]]、[[埃爾加]]、[[霍爾斯特]]、[[沃恩·威廉斯]]和[[安德魯·洛伊·韋伯]]等。

=== 节日假期 ===
{| class="wikitable"
<caption>'''假期<sup>1</sup>'''</caption>
|-----
! style="background:#efefef;" | 日期
! style="background:#efefef;" | 中文譯名
! style="background:#efefef;" | 當地名稱
! style="background:#efefef;" | 備注
|-----
| 1月1日 || [[元旦]] || New Year's Day ||
|-----
| 1月2日 || 元旦翌日 || The Day following New Year's Day || 只適用於[[蘇格蘭]]地區
|-----
| 3月17日 || [[圣帕特里克节]] || St. Patrick's Day || [[天主教]]節日,只適用於[[北愛爾蘭]]地區
|-----
|日期不定|| [[耶穌受難日]] || Good Friday || 復活節之前的一個星期五
|-----
|日期不定||[[复活节星期一|復活節星期一]]|| Easter Monday || [[春分]]後第一個[[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一,不適用於蘇格蘭地區
|-----
|日期不定|| [[五朔節#大不列顛島|五月初公共假日]] || Early May Bank Holiday || 五月份第一個星期一
|-----
|日期不定|| 春天公共假日 || Spring Bank Holiday || 五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
|-----
| 7月12日<sup>'''2'''</sup> ||[[奧蘭治日]]|| Orangemen's Day(Battle of the Boyne's Day)|| 只適用於[[北愛爾蘭]]地區
|-----
|日期不定|| 夏天公共假日 || Summer Bank Holiday || 八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
|-----
| 11月5日 ||[[篝火之夜]]|| Guy Fawkes Night || 非官方假期
|-----
| 12月25日 || [[圣诞节]] || Christmas Day ||
|-----
| 12月26日 || [[节礼日]]([[节礼日|拆禮物日]])|| Boxing Day ||
|}

; 注
# 除特別說明(見'''備註'''一項)外,以上假期普遍適用於[[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及[[北愛爾蘭]]地區;
# 該假日[[日期]]以北愛爾蘭事務大臣<small>({{lang|en|'''Secretary of State for Northern Ireland}})</small>公佈為準。

== 注釋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 外部链接 ==
{{Wikivoyage|英国}}
{{Sister project links}}

; 政府資訊
* [http://www.gov.uk/ 政府官方網站]
* [http://www.royal.gov.uk/ 英國皇室官方網站]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10042804/http://ons.gov.uk/ons/index.html 英國官方年鑑] 統計數據
* [http://www.number10.gov.uk/ 英國首相辦公室官方網站]

; 一般資訊
* [http://www.bbc.co.uk/news/world-europe-18023389 英國] 從 [[BBC News]]
* {{CIA World Factbook link|uk|英國}}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406224510/http://ucblibraries.colorado.edu/govpubs/for/british.htm 英國] 從 ''UCB Libraries GovPubs''
* {{dmoz|Regional/Europe/United_Kingdom}}
*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615557/United-Kingdom 英國] ''大英百科全書'' 條目
* [http://www.oecd.org/unitedkingdom/ 英國] 從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 [http://europa.eu/about-eu/countries/member-countries/unitedkingdom/index_en.htm 英國] 在 [[歐洲聯盟|EU]]
* [http://www.ifs.du.edu/ifs/frm_CountryProfile.aspx?Country=GB Key Development Forecasts for the United Kingdom] 從{{link-en|國際期貨|International Futures|國際期貨}}

; 旅遊資訊
* [http://www.visitbritain.com 英國旅遊局指南官方網站]
** [http://www.visitbritain.com/zt/HK/ 繁體中文]
** [http://www.visitbritain.cn/ 簡體中文]
* {{Wikivoyage-inline}}

; 其他資訊
* [http://www.worldatlas.com/webimage/countrys/europe/uk.htm 英国版图和国家介绍]
* [http://www.britishcouncil.org/ 英國文化協會](留學英國)
* [http://www.ukba.homeoffice.gov.uk/ 英國移民署](簽證相關規定)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28220035/http://www.vfs-uk-tw.com/chinese/index.aspx 英國簽證申請中心](提供予台灣的便民資訊)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823053408/http://www.vfs-uk-cn.com/chinese/index1.aspx 英国签证申请中心](提供予中国大陆的便民资讯)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23040852/https://www.uktradeinvest.gov.uk/ 英國貿易暨投資署](英國貿易投資)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21234314/http://www.xn--3eto8f02oimnu5k.com/ 科茨沃尔德旅游局官方中文网站]
* {{Wikiatlas|United Kingdom|英国}} {{en icon}}
* {{Osmrelation-inline|62149}}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