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1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浴池---鳳翔浴室
鳳翔浴室位於廣州街143號,由黃德所、陳姮月天婦合力經營,是一間傳統式的公共澡堂。光復初期,屋主曾經陸續開設桌球店、撞球館,直到民國五十二年有鑑於戰後人口爆炸、居住空間不足而缺乏浴室空間的情況,改經營浴室,成為鄰近民眾沐浴泡澡的場所。「鳳翔」對名來自於「鳳鳥逆風飛翔」的想法,經營者希望浴室的經營也能像鳳凰一樣,在逆風中自在飛,因此將浴室取名為「鳳翔」。由於鳳翔浴室屬於傳統式浴池,僅提供熱水和泡澡的空間,採行自助式的管理,因此收費較為低廉,前來泡澡的客人多為社會中下階層民眾。隨著時代變遷,經濟高度發展,生活品質提升,家家戶戶幾乎都擁有浴室及熱水器,到浴室洗澡消費的客人逐漸減少,鳳翔浴室也於民國七十六年結束營業。雖然浴室隨著人們需求降低而消失於市井之中,成為臺灣沒落的行業之一,卻也呈現了常民的生活歷程。在結邁營業後,一樓店面出租作為販售熱帶魚和古董的商店。<ref>[http://59.120.8.196/enable2007/modules/tinyd1/index.php?id=3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產業文化]</ref>
===再造與新生===
一、保存再利用的意義: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廣州街和昆明街口,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期街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和常民生活間極具保存和教育價值,尤其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如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碾米店(土壟間)、呂阿昌醫師宅、日治時代頗具風味的日祥旅社、歷經三代經營的裝訂廠---太陽製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因此剝皮寮歷史街區實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為最佳的本土教學場所。
健康的身心寓於優雅的環境,適性而優質的環境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學習成長。創立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的老松國小為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作育英才,名人備出,校園建築北棟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東、西棟分別被指定為歷史建築。校地自日治時代的都市計劃即包含剝皮寮歷史街區,自民國七十七年起歷經一連串的徵收補償作業,至八十八年六月臺北市政府確立「剝皮寮老街保存再利用」政策,將剝皮寮如期徵收,納入學校用地,以文化資產保存與學校共存之原則進行規劃。
二、再利用的目標:
「剝皮寮老街東側(第一期)修復再利用工程」於九十一年十月通過都市設計審議,九十二年七月動工,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九十二年八月成立剝皮寮再利用的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發揮「歷史老街紮根教育園地,教育活動活化歷史老街」的理念。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提出再利用的主要目標包括:
本土教育的推廣:形塑本區成為一個立體的鄉土教材,期望利用情境展示和教育活動的舉辦,塑造成為中小學生本土教學場所。
本土文化的延續:保存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空間形式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利用歷史事件場所或具特色的傳統產業空間作為展示館,介紹剝皮寮的歷史發展、常民生活及本地特殊產業,以利本土文化的延續及傳承。
活化歷史街區,展現時代脈絡:剝皮寮歷史街區歷經清代、日治、光復後等時期的建築,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語彙、空間意義與常民生活,其社會價值與文化的變遷使街區活化具有歷史性的使命。活化再利用的方式讓舊建築賦予新生命,強調新舊的融合,使老舊街區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帶動街區活動,活絡老街氛圍。
三、再利用的空間規劃:
再利用規劃以「生態博物館」和「類博物館」的概念,將剝皮寮歷史街區視為艋舺地區的核心博物館,成為整個艋舺地區歷史文化以及深度旅遊的資訊樞紐,形成一個類博物館網絡。空間規劃包括教育空間、展示空間、公共服務空間、行政空間和收藏空間。全區以東西側交接處的原消防水池廣場為主要入口,並於康定路、廣州街交叉口和康定路173巷口以及廣州街99~103號分設三個次要入口。教育空間涵蓋學習體驗室、藝文展演中心、研習教室、簡報室;公共服務空間有入口大廳、休憩區、洗手間、服務區等;行政空間包括辦公室、會議室、志工室、檔案室等;收藏空間包括一般的收納倉庫和控制溫溼度的典藏庫。
展示空間分為「特展」和「常設展」。特展區於東西側各設一處,東側設於廣州街107~121號,提供舉辦各種主題的特展和教學成果發表;西側設於廣州街139~149號,擬結合社區資源,介紹臺北地區的傳統產業。常設展則利用歷史事件場景和具特色的產業空間,規劃常設展主題,例如在剝皮寮東西側交接處入口廣場北側的「臺北、艋舺和剝皮寮聚落的發展」展示主題:原廣州街153~161號和康定路173巷8-12號的兩店面作為「傳統店舖情境模擬」;原康定路173巷39號太陽製本所作為「書的誕生」展示主題;原康定路173巷5號秀英茶室作為「茶飲與生活」展示主題;仍保留早期傳統店屋空間形式的康定路173巷3號作為「剝皮寮的常民生活」展示主題;原康定路167~171號永興亭船頭行作為「淡水河流域的河港變遷」展示主題;原廣州街123~125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作為「臺灣傳統和現代教育」展示主題;原廣州街97號和昆明街298~302號呂阿昌醫生宅作為「臺灣醫療的發展」展示主題。
透過展示主題和教育活動的融合,使剝皮寮歷史街區的保存不僅是空間和建物的保存更能結合原有的人文和產業紋理,體現常民生活,經活化再利用後賦予歷史街區新的生命,達到推展鄉土教育之目的。歷史街區的保存活化向來複雜且難度頗高,剝皮寮歷史街區在歷史的偶然下,因都市計畫限建而被保留下來且完成建物徵收,街區產權完全屬於公部門。教育單位能擁有一片完整歷史街區,有機會將文化資產活用作為教育活動的活水源頭,成為文化與教育共構的示範,真可謂千載難逢。期待剝皮寮歷史街區的再利用不僅將成為臺北市本土教育的特色,更能躍升為國家級,甚至世界性的本土教育重鎮。<ref>[http://59.120.8.196/enable2007/modules/tinyd1/index.php?id=7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再造與新生]</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