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無編輯摘要
「剝樹皮」的說法:<br>
根據《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一書的調查,由於艋舺料館為淡水河上游木材集散中心,艋舺泉郊的出口物品中亦有木材,且福州杉亦曾運至艋舺,因此推論杉木經海運由福建至艋舺,堆放在料館口淡水河沿岸,而後利用獸力將木材拖運至北皮藔街剝皮。然而北皮藔街的產業上並沒有「剝皮」一業的記載,加上北皮藔空間有限,進行剝皮工作有所困難,且利用獸力拖運的說法也有問題,使得剝樹皮的說法遭到質疑,仍待進一步的考證釐清。此一說法詳見米復國主持,《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頁45-47。
「剝獸皮」的說法:<br>
在《臺北市志》的〈經濟志.工業〉上記載臺北製革工業始自請代,製革所用的皮草取自動物,文中並提到:「艋舺有北皮寮(藔)街,又稱剝皮寮街,北皮寮(藔)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所製成品不外手皮箱、枕、鼓。」加上艋舺土治後街旁之泮牛池,主要為殺牛製革所在,因此有「剝皮」是指「剝獸皮」的說法。然而,根據訪談及文獻記載無法斷定是否能夠利用蓮花池附近的水塘作為剝皮的清洗池,亦無法直接證實有剝獸皮的行業,因此剝獸皮一說仍待進一步的檢證。此一說法詳見工月鏡主修,《臺北市志》,卷六〈經濟志.工業〉頁51:米復國主持,《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頁45-45。
發音相似「北皮」的說法:<br>
由日文發音上來說,「福皮藔」的日文念為「ふくひりょう」,而「福地藔」為「ふくちりょう」,「北皮藔」則是「ほくひりょう」,其中福( fuku )與北( hoku )、皮( hi )與地( chi )的發音相近,因而推論「北皮藔」的名稱來自於「福皮藔」閩南語念法的轉換,而「剝皮寮」的名稱則來自於相類似的「北皮藔」閩南語發音。但目前仍缺乏確切的文獻資料加以佐證,需等待更多的資料作深入的檢核。詳見米復國主持,《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
國學大師旅居剝皮寮<br>
據黃玉齋在〈章太炎與本市操觚界〉一文中的考證,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為今廣州街123號。國學大師章太炎,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戊戌政變失敗之時,為躲避清廷所頒布的「鉤黨令」,輾轉來臺避難。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十二月七日至隔年六月十日旅臺的半年期間,章太炎便居住在艋舺的福地藔街,並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欄記者,在報紙上發表了五十多篇對清廷批判及對臺灣觀感的文章。在臺期間,章太炎更參加了由日人組成的吟社,也在報紙上與日本文人唱和。在剝皮寮拆遷之前,廣州街123號曾開設了一家遠近知名的豆漿店。 因章太炎的國學貢獻,其來臺居所於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十九日正式由臺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廣州街123號和125號兩棟建物內部相通,125號二樓後進陽台牆面上還留有難得一見的泥塑聯文。
醫學博士懸壺艋舺<br>
呂阿昌在剝皮寮有著四棟房舍,係指昆明街298、300、302號以及廣州街97號等四棟樓房。呂阿昌祖籍泉州晉江,出生於艋舺頂新街(今西昌街),父親呂春營曾在鹿港的「錦玉香舖」擔任掌櫃,而後自立開業,在艋舺西昌街開設「振玉香舖」,遠近馳名。呂阿昌曾經就讀於艋舺公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大正四年(1915)年從臺灣總督府學校畢業後,呂阿昌在新莊開業,並進入杜聰明的藥理學研究室進行鴉片研究。之後,將醫院遷回艋舺,於今康定路與廣州街轉角處(今臺北國際商業銀行)開設「懷安醫院」,懸壺濟世,專長為內科及小兒科。昭和十年 ( 1935 )以〈阿片アルカロイドノ家兎血糖ニ及ボス影響〉一文獲得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其後歷任臺北市會議員、國大代表、臺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臺灣省醫師公會理事長等職,並曾擔任老松、龍山公學校的校醫,以及龍山國校家長會會長。民國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呂阿昌與蔡培火至屏東縣大武山上的藥草農場勘查,突然心臟病發,與世長辭,「懷安醫院」也隨之結束經營。呂阿昌醫師家屋位於昆明街與廣州街交會處,交通便利,在剝皮寮拆遷前曾出租作為檳榔攤皮用。房舍為水泥粉光的牌樓厝,女兒牆上有半圓弧形的山頭,騎樓則有兩根圓形間柱,在剝皮寮的街屋中獨樹一格。
著名報人操觚剝皮寮<br>
林佛樹,為著名的經濟記者,曾經擔任《臺灣新民報》經濟版主筆,並著有《臺灣經濟要覧》、《臺灣經濟の基礎知識》、《米殼管理と果荷機構》等多部經濟相關著作。於新民報擔任多年記者,在昭和十六年(1941)《臺灣新民報》改版為《興南新聞》之後,則擔任論說委員兼社會部長的管理職。林佛樹積極參與文化運動,大正十二年(1923)年,與蔣滑水等人成立了「臺北青年讀書會」。昭和十九年(1944)在戰時新聞統制政策下,《興南新聞》與全島其他五家主要報社共同被併入《臺灣新報》,戰後則則由行政長官官署接管,改名為《臺灣新生報》。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十日,林佛樹與楊雲范萍、吳濁流、王詩琅等人一同發起《民報》,強調臺灣人反抗殖民統治的鬥爭精神,以自別於具有官方色彩的《臺灣新生報》。次年,林佛樹在住處(康定路163-~171號的永興亭)開設「臺灣經濟日報社」,以報導臺北地區糧食的相關行情為主,每日發行量約為千份。民國四十五年應聘為中興大學教師,也結束了「臺灣經濟日報社」的經營,舉家搬離剝皮寮。在經濟記者、教師的身份外,林佛樹也對於臺灣的文藝有著熱情,民國五十三年,參加了吳濁流為《臺灣文藝》創刊而灣辦的文藝座談會,發抒對於臺灣文學的看法。對於臺灣社會的熱情,也讓林佛樹的生平顯得多彩絢爛。<ref>[http://59.120.8.196/enable2007/modules/tinyd1/index.php?id=5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名人軼事]</ref>
===產業文化===
永興亭<br>
在林佛樹一家搬離剝皮寮後,永興亭舊址陸續承租為布店、西服店、眼鏡行以及販售腳踏車和電視的二手商行。永興亭華麗的建築立面,依稀可見往日繁華。
茶桌仔店---秀英茶室、長壽號茶桌仔店<br>
秀英茶室位於康定路173巷5號,是剝皮寮有名的傳統茶桌仔店,主要提供茶飲以及點心。自日治時代至拆遷為止,走過了80幾個年頭,林陳被抱、林秀英及郭林梅吉三位女士的經營,讓傳統的清茶店增添了溫婉的氣息。茶室店面歷經三次遷徙:從康定路179號遷至廣州街151號,最後遷至現址,但茶的清香、糕餅的新鮮及主人的好客,則是多年不變的好滋味。來客大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子,多來自於萬華鄰近區域,如中和、永和、士林、板橋等地,而較遠的基隆、桃園、松山等地的常客也不在少數。由於茶室的設備簡易,所吸引的來向多為中下階層的一般民眾,特別是在鄰近市場經營販售生意的小販,以及過去臺北火車站的三輪車伕,都是秀英茶室的主要客源。小小的店面,來自各方的茶友齊聚其中談笑飲茶,是剝皮寮中獨具特色的景象。
道壇---威靈壇<br>
威靈壇,位於康定路173巷7號,是俗稱「師公貴」的道壇,日治時代至今歷經五代經營,由於在第三代高懋貴時事業到達顛峰,人稱「師公貴」,此稱號不脛而走沿用至今,目前掌壇者為第四代的高文垶和他的兒子。因屬於「紅頭」師公,主要進行收驚、補運、祝壽、驅邪避凶及招財納福等相關法事。民國八十八年剝皮寮拆遷之後,威靈壇遷至廣州街98號2樓繼續經營。威靈壇舊址房舍及庭園有著濃厚日本風味,庭園中盤根錯節的老樹及日式枯山水設計都體現了主人的品味。
旅館:日祥旅社<br>
日祥旅社位於臺北市康定路173巷17號,具有日式木格窗立面的古樸建築外觀。旅社原名「明和旅社分部」,由呂姓代書經營,是廣州街上明和大旅社的分店。而後旅社頂\讓給外地人賴先生,改名為日祥旅社繼續經營,直至民國八十八年剝皮寮拆遷前才結束營業。日祥旅社的性質類似於販仔間,為地區性的小旅社,客戶來源較為複雜,費用也較為低廉,一般多為中下階層民眾暫時居住。
裝訂廠---太陽製本所<br>
原位於康定路173巷37、39號的太陽製本昕是臺北最早的裝訂廠之一,自日治時代至今歷經三代。在將近百年的經營中,太陽製本所歷經了手工製本至今日全面機器裝訂的過程,《故宮文物》、《蔣總統哀思錄》乃至於目前當紅的《西街少年》都是太陽製本所負責裝訂的書籍。在剝皮寮拆遷之後,太陽製本所遷至中和繼續經營,雖然往日樸拙的手工製本情況不再,附近居民協同摺書頁的合作分工也被機器取代,但太陽製本所在印刷裝訂業聚集的中和,找到了傳統與現代裝訂廠間的平衡點,秉持著製作精美書籍的信念而努力經營。
土炭販賣---土炭市<br>
土炭市在剝皮寮街西側,即今康定路與廣州街的交會處一帶,為昔日販售煤炭、木炭的店家聚集之處。由於形成售炭業聚集的情況,久而久之「土炭市」的名號不脛而走,後來由於道路的闢建,土炭市逐漸沒落。因為地處交通要道的交會處,加上秀英茶室當時位於廣州街151號,來往的茶客多為臺北車站的三輪車伕,三輪車的聚集成為此處的一個特色,之後因為秀英茶室搬遷至康定路173巷內,這樣的情況才逐漸消失。
米店---宋協興<br>
宋協興號位於廣州街153、155號,為經營米殼販賣的商號。經營的宋家原居住於今日的臥龍街一帶,經營米殼的批發買賣並兼賣鴉片。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左右,因為躲避盜匪的緣故搬到萬華康定路173巷10號,仍舊經營米殼及鴉片販賣。日治中期,因為鴉片的販賣遭遇困難,轉而純粹經營米的批發、零售買賣,也因為市區改正,便將屋厝轉向廣州街,改建為西式的牌樓厝。光復後由於經營人手不足,生意有所影響,民國七十八年結束營業。在結束營業後,一樓店面曾出租作為機車行及自助餐店。宋協興號的房舍上,醒目的「宋」字樣,標示著當年宋家經營米業的輝煌。
浴池---鳳翔浴室<br>
鳳翔浴室位於廣州街143號,由黃德所、陳姮月天婦合力經營,是一間傳統式的公共澡堂。光復初期,屋主曾經陸續開設桌球店、撞球館,直到民國五十二年有鑑於戰後人口爆炸、居住空間不足而缺乏浴室空間的情況,改經營浴室,成為鄰近民眾沐浴泡澡的場所。「鳳翔」對名來自於「鳳鳥逆風飛翔」的想法,經營者希望浴室的經營也能像鳳凰一樣,在逆風中自在飛,因此將浴室取名為「鳳翔」。由於鳳翔浴室屬於傳統式浴池,僅提供熱水和泡澡的空間,採行自助式的管理,因此收費較為低廉,前來泡澡的客人多為社會中下階層民眾。隨著時代變遷,經濟高度發展,生活品質提升,家家戶戶幾乎都擁有浴室及熱水器,到浴室洗澡消費的客人逐漸減少,鳳翔浴室也於民國七十六年結束營業。雖然浴室隨著人們需求降低而消失於市井之中,成為臺灣沒落的行業之一,卻也呈現了常民的生活歷程。在結邁營業後,一樓店面出租作為販售熱帶魚和古董的商店。<ref>[http://59.120.8.196/enable2007/modules/tinyd1/index.php?id=3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產業文化]</ref>
===再造與新生===
一、保存再利用的意義:<br>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廣州街和昆明街口,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期街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和常民生活間極具保存和教育價值,尤其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如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碾米店(土壟間)、呂阿昌醫師宅、日治時代頗具風味的日祥旅社、歷經三代經營的裝訂廠---太陽製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因此剝皮寮歷史街區實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為最佳的本土教學場所。
二、再利用的目標:<br>
「剝皮寮老街東側(第一期)修復再利用工程」於九十一年十月通過都市設計審議,九十二年七月動工,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九十二年八月成立剝皮寮再利用的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發揮「歷史老街紮根教育園地,教育活動活化歷史老街」的理念。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提出再利用的主要目標包括:
本土教育的推廣:形塑本區成為一個立體的鄉土教材,期望利用情境展示和教育活動的舉辦,塑造成為中小學生本土教學場所。<br>本土文化的延續:保存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空間形式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利用歷史事件場所或具特色的傳統產業空間作為展示館,介紹剝皮寮的歷史發展、常民生活及本地特殊產業,以利本土文化的延續及傳承。<br>
活化歷史街區,展現時代脈絡:剝皮寮歷史街區歷經清代、日治、光復後等時期的建築,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語彙、空間意義與常民生活,其社會價值與文化的變遷使街區活化具有歷史性的使命。活化再利用的方式讓舊建築賦予新生命,強調新舊的融合,使老舊街區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帶動街區活動,活絡老街氛圍。
三、再利用的空間規劃:<br>
再利用規劃以「生態博物館」和「類博物館」的概念,將剝皮寮歷史街區視為艋舺地區的核心博物館,成為整個艋舺地區歷史文化以及深度旅遊的資訊樞紐,形成一個類博物館網絡。空間規劃包括教育空間、展示空間、公共服務空間、行政空間和收藏空間。全區以東西側交接處的原消防水池廣場為主要入口,並於康定路、廣州街交叉口和康定路173巷口以及廣州街99~103號分設三個次要入口。教育空間涵蓋學習體驗室、藝文展演中心、研習教室、簡報室;公共服務空間有入口大廳、休憩區、洗手間、服務區等;行政空間包括辦公室、會議室、志工室、檔案室等;收藏空間包括一般的收納倉庫和控制溫溼度的典藏庫。
【建議參觀動線】<br>動線一:服務台→剝皮寮歷史與建築介紹(亭仔腳)→剝皮寮的故事(1樓)→教育館(1樓)→教育館(2樓)→剝皮寮的故事(2樓)→醫療館(2樓)→醫療館(1樓)<br>動線二:服務台→剝皮寮的故事(1樓)→教育館(1樓)→教育館(2樓)→剝皮寮的故事(2樓)→醫療館(2樓)→醫療館(1樓)→剝皮寮歷史與建築介紹(亭仔腳)<br>動線三:服務台→醫療館(1樓)→醫療館(2樓)→剝皮寮歷史與建築介紹(亭仔腳)→剝皮寮的故事(1樓)→教育館(1樓)→教育館(2樓)→剝皮寮的故事(2樓)<br>動線四:服務台→教育館(1樓)→教育館(2樓)→剝皮寮的故事(2樓)→醫療館(2樓)→醫療館(1樓)→剝皮寮歷史與建築介紹(亭仔腳)→剝皮寮的故事(1樓)<br>
=== 注意事項 ===(1)館內嚴禁攜帶食物、飲料、吸煙、嚼口香糖、寵物及相關危險物品,並請共同維護秩序及清潔。<br>(2)參觀當日如遇無可抗拒之災害或臨時要務,中心得視情況改期或取消活動。<br>
(3)其他未盡事宜按中心相關規定辦理。<ref>[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4706.html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歷史街區)-TRAVEL KING旅遊導覽]</ref>
===營業(開放)時間===
。街區:週二~週日,每日09:00-21:00<br>。室內:週二~週日,每日09:00-18:00<br>。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br>
===費用簡介===
免費參觀<br>
◎以上費用僅提供參考,請以現場公告為準,不另行通知!
===遊程建議===
分為團體預約參觀和個人自由參觀二種<br>。團體預約參觀:(請於七日前預約)<br>(1)團體預約人數以15人以上,90人以下為限。<br>(2)週二至週五開放團體(含各級機關學校、公司行號、民間團體)之預約導覽為主。<br>(3)每日導覽分為四場,時間為上午九點、十點半及下午一點半、三點。<br>  。個人自由參觀:<br>(1)以190人為限,若人數達此標準,將採入場人數管制。<br>(2)週六、日新增定時導覽服務。(全程40分鐘)<br>
(3)定時導覽分為二場,時間為早上十點及下午二點半。(於開始前十分鐘於服務台登記即可)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br>1.行駛國道一號(中山高)由「重慶交流道」下,沿著重慶北路南行重慶南路至愛國西路右轉,直行過中華路後接至桂林路,左轉康定路,再左轉廣州街即可到達。<br>2.行駛國道三號(北二高)由「中和交流道」下,往板橋方向台64甲、台106甲向西行,至民生路右轉文化路,上華江橋下環河南路,右轉廣州街即可到達。<br> 
【大眾運輸】<br>
公車:<br>
(1)捷運龍山寺─ 1、231、234、245、263、264、265、265(右)、265(左)、265(區間車)、310、38、38(區間)、628、651、656、657、658、701、702、703、703(副)、705、907、和平幹線、藍28、201、49、527<br>
(2)龍山寺(西園)─49、527、673、234、265、265(右)、265(左)、265(夜)、265(區間車)、38、628、673、705<br>
(3)龍山寺(康定路)─201、205、229、231、234、242、264、38(區間)、601、62、624、628、658、701、702、703、703(副)、705、9、藍29、49、527<br>
(4)老松國小─218、218(直達)、302、628、673、藍29<br>
(5)龍山國中─202(區間) 、231、245、263、265、265(右)、265(左)、265(夜)、265(區間車)、310、38、601、651、656、657、658、701、702、703、703(副)、9<br>
【大眾運輸】
公車:
(1)捷運龍山寺─ 1、231、234、245、263、264、265、265(右)、265(左)、265(區間車)、310、38、38(區間)、628、651、656、657、658、701、702、703、703(副)、705、907、和平幹線、藍28、201、49、527
(2)龍山寺(西園)─49、527、673、234、265、265(右)、265(左)、265(夜)、265(區間車)、38、628、673、705
(3)龍山寺(康定路)─201、205、229、231、234、242、264、38(區間)、601、62、624、628、658、701、702、703、703(副)、705、9、藍29、49、527
(4)老松國小─218、218(直達)、302、628、673、藍29
(5)龍山國中─202(區間) 、231、245、263、265、265(右)、265(左)、265(夜)、265(區間車)、310、38、601、651、656、657、658、701、702、703、703(副)、9
捷運:<br>
搭乘板南線於龍山寺站下車,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
捷運:搭乘板南線於龍山寺站下車,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
火車:<br>
搭乘火車於萬華火車站下車後,由康定路往北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ref>[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4706.html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歷史街區)-TRAVEL KING交通資訉]</ref>
火車:搭乘火車於萬華火車站下車後,由康定路往北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ref>[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4706.html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歷史街區)-TRAVEL KING交通資訉]</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8,2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