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9
次編輯
變更
岩燕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岩燕</big> '''|-|[[File:岩燕.jpg|缩略图|居中|'''岩燕'''[https://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802/10/c4/74884503_1518247775705_mthumb.jpg 原图链接][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4836773.html原图链接]]]|-|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岩燕</br> 拉丁学名:Hirundo rupestris </br>界: 动物界 </br>门:脊索动物门 </br>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br>纲:鸟纲 </br>亚 纲:今鸟亚纲</br> 目:雀形目 </br>亚 目:燕雀亚目科:燕科 </br>属:燕属 </br>种: 岩燕 </br>亚 种: 2亚种 </br>命名者及年代: Scopoli, 1769 </br>英文名称: Eurasian Crag-martin </br>英文名称: Crag Martin</br>英文名称: Eurasian Crag Martin</br>英文名称: European Crag Martin</br>|} '''岩燕'''<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8898.html 岩燕 (附图)],鸟类_百问中文,2016-09-10 </ref> (学名:Hirundo rupestris)为燕科燕属的鸟类。体长约14-15 厘米,体重20-22克,是一种小型的深褐色燕。方形尾的近端处具两个白色点斑。似纯色岩燕但色较淡,且于飞行时从下方看其深色的翼下覆羽、尾下覆羽及尾与较淡的头顶、飞羽、喉及胸成对比。活动敏捷,以擅长飞行而著称,善于在高空疾飞啄取昆虫。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背部颜色为黑色而有光泽,腰部为白色,尾羽略为分叉。腹部灰白色,脚、趾有白色羽毛。
通常出现于中、低海拔上空或岩石、峭壁或隧道内,夏季会出现于高海拔上空,而冬季亦会出现于平原上空。栖息于山崖,以蚊,蝇及虻等昆虫为食。
== 外形特征 ==
岩燕 [[ 雌雄羽色相似 ]] 。头顶 [[ 暗褐色 ]] ,头的两边、后颈和颈侧、上体,包括尾上覆羽、翅上小覆羽和内侧翅上大覆羽褐灰色。两翅和尾暗褐灰色,尾羽短、微内凹近似方形,除中央一对和最外侧一对尾羽无白斑外,其余尾羽内侧近端部1/3处有一大型白斑。颏、喉和上胸污白色,有的颏、喉具暗褐色或灰色斑点,下胸和腹深棕砂色,两胁、下腹和尾下覆羽暗烟褐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跖肉色。
== 生活习性 ==
== 栖身环境 ==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5000米的高山峡谷地带,尤喜陡峻的岩石悬崖峭壁。
== 生长 繁殖 方式 ==
繁殖 期5期[[5-7 ]] 月。营巢于临近江河、湖泊、沼泽等水域附近的山崖上或岩壁缝隙中。到水岸边叼泥土在嘴里咀嚼粘在崖壁上或岩石下,再选用茅草然后重复叼泥土 继续往上粘直至收口。巢由小泥丸混以羽毛堆积成半球形,内铺以细软杂草、根,苔藓和羽毛等。常成对单独营巢,偶尔也见少数对呈松散的群体在一起营巢。每窝产 卵3卵[[3-5 ]] 枚白色的卵,上面布有褐色和灰色的斑点,雌鸟孵化14天 <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2016/0910/178898.html 岩燕的生长繁殖],鸟类_百问中文库,2016-09-10</ref> 。
== 地理分布 ==
== 亚种分化 ==
==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 [[ 无生存危机 ]] 的物种。
== 保护级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