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9
次編輯
變更
山鹨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山鹨</big> '''|-|[[File:山鹨.jpg|缩略图|居中|'''山鹨'''[https://bbswater-fd.zol-img.com.cn/t_s1000x1000/g5/M00/06/0B/ChMkJ1Y3RoGIPIOLAAM9PZxWJy0AAEaMQKUkmkAAz1V559.jpg 原图链接][https://m.zol.com.cn/dcbbs/d33997_6056.html 原图链接]]]|-|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山鹨 </br> 拉丁学名:Anthus sylvanus </br>界: 动物界 </br>门:脊索动物门 </br>纲:鸟纲 </br>目:雀形目 </br>科:鹡鸰科</br>属:鹨属 </br>种: 山鹨 </br>亚 种: 无亚种 </br>命名者及年代: Blyth, 1845 </br>英文名称: Upland Pipit </br>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山鹨'''<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3111.html 山鹨(附图)],鸟类_百问中文,2017-01-30</ref> (学名:Anthus sylvanu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体型较大,体长 约17 约[[17]] 厘米,是一种羽毛主要是浓棕黄色而具褐色纵纹的鹨。眉纹白。似理氏鹨及田鹨但褐色较浓,下体纵纹范围较大,嘴较短而粗,后爪较短且叫声不同。尾羽窄而尖,小翼羽浅黄色。上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野外停栖时,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
主要栖息于1000-3000米的灌丛、草坡地带。以昆虫为主食。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留鸟)。
== 外形特征 ==
山鹨上体 [[ 棕色 ]] 或棕褐色,从头顶至尾上覆羽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有一条窄而不明显的 [[ 乳白色 ]] 或棕白色眉纹,耳覆羽暗棕色。尾羽黑褐色具淡棕白色狭缘,中央一对尾羽甚为细尖、呈箭状,其余尾羽仅末端尖细、呈尖形,最外侧一对尾羽除基部呈黑褐色外,其余呈棕白色或褐白色,次一对外侧尾羽端部具棕白色或褐白色楔状斑,第三对外侧尾羽仅端具小的白斑。两翅黑褐色具窄的褐白色羽缘,中覆羽、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外侧具较宽的棕褐色羽缘。下体棕白或褐白色微沾灰色,除喉和下腹中央无纵纹外,其余均具黑褐色纵纹,其中胸、腹纵纹较细窄,像发丝一样,而体侧纵纹则较宽阔粗著,腋羽淡黄色,后爪明显弯曲,长度约10毫米。
虹膜褐色,嘴暗褐色,下嘴基部较淡,脚、爪淡肉色 <ref>[http://www.xzwyu.com/article-15489-1.html 山鹨的外形特征],鸟纲 行者物语网,2015-1-21 </ref> 。
== 生活习性 ==
== 栖身环境 ==
== 生长繁殖 ==
繁殖期 为5 为[[5 - 8 ]] 月份,通常营巢于林缘及林间空地,河边或湖畔草地上,也在沼泽或水域附近草地和农田地边营巢。巢多置于草丛旁或草丛中地上凹坑内,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垫以兽毛、羽毛、枯草叶、枯草茎。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每窝产 卵4卵[[4-5 ]] 枚,卵灰绿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亲鸟15天左右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
== 分布范围 ==
== 亚种分化 ==
==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 [[ 无生存危机 ]] 的物种。
== 保护级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