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台北孔廟

移除 8,05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這座孔廟在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每年均如期舉行盛大祭典,為臺北讀書人之盛事。到了光緒17年(1891年,明治24年)邵友濂繼任巡撫之後,派員赴福建添購祭祀用器,且敦聘禮官樂師來臺北教習
 
 
 
 
 
由[[鹿港辜家]]、[[陳悅記家族]]獻地,自[[臺灣日治時期]]的1925年開始規劃,以替代[[臺北府文廟]],建物占地約四千多[[坪]],1927年動工,1939年竣工。建築為[[泉州]]風格,總工程師[[王益順]],1990年代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國曆9月28日[[教師節]]的秋祭[[釋奠禮]]時,政府官員會派代表祭祀,並有仿效明朝制度的[[佾舞]]。
==建築特色==
臺北市孔子廟為民間仕紳募款所建,出自泉州名匠師[[王益順]](1861-1931)之手,因此建築有別於臺灣其他清代官立孔廟,多以曲阜孔廟為樣板營造的北方建築樣式,而帶有明顯的閩南宮殿建築風格。
===興建===[[日本人]]因建立[[臺北州立第一高女]],拆除臺北府文廟(孔廟)後,1925年,臺北地方士紳群集永樂町(今[[迪化街]])[[漢醫]]醫師葉鍊金家宅,共議再建孔廟。陳悅記家族的詩人陳培根表示若如建於[[大龍峒]](今大同區{{efn|大同區名稱由來即因轄區內有此孔廟和大同路,為紀念[[大同 (思想)|大同]]的精神和大同路所具的代表性<ref name="沈長祿3"/>。}}),就願捐獻私地,後來他捐地兩千餘坪,[[辜顯榮]]亦購田獻地一千餘坪。<ref name="敖智寧"/>   辜顯榮、陳培根、[[洪以南]]、[[黃純青]]、[[陳天來]]、黃贊鈞、吳昌才、謝汝銓、李聲元等九位士紳號召倡捐<ref name="卓克華"/>。[[林右藻]]之子林凌霜之子{{efn|他曾在報紙發表〈 孔子 聖誕考證〉,主張孔子誕辰應定西曆10月27日,但被[[程發軔]]說對[[周正建子]]理解尚欠貫通<ref name="程發軔"/>。在1952年秋祭時,他還與[[林述三]]一同擔任至聖神位前禮生<ref name="1952-09-28孔誕"/>。}}也發起募建,並寫了《素王本紀》、籌設孔道宣講團,親自巡迴臺灣全島講學<ref name="李庭蘭"/>。   身為1925年由溪底派大木作匠師王益順規畫設計<ref name="劉于翔"/>,建於大龍峒保安宮 側<ref name="陳璟民"/>,1927年動土興工<ref name="劉于翔"/>。部分材料由集大成木材行供應,也獲得建築商林秀、建築師周財出力,日本政府亦贈2萬日圓作建廟補助<ref name="盧蕙馨"/>。大成殿建造由溪底派[[王錦木]]負責施工<ref name="吳志明"/>,至1929年竣工<ref name="敖智寧"/>。雕刻師們在大成殿內製作一百八十六座[[牌位|神主]] 西兩個入口 其中李松林{{efn|1977年,住[[鹿港]]的李松林受台中新建孔廟之請,雕刻孔子神主。他表示最叫他難過的是,台中孔廟的孔子神主只派小貨車 他家載送,比多年前臺北孔子廟孔子神主時的隆重,相差太遠。<ref name="習賢德"/>}}負責孔子神主,在樟木上刻出九隻五爪蟠龍,再敷以金箔片<ref name="習賢德"/>。至1930年8月,崇聖祠、儀 西廡 門)或泮宮 含東 西 等均先 進入 落成 然後擇吉恭奉先師、四配、十二哲暨後殿聖祖、兩廡先賢、先儒等神牌陞座<ref name="敖智寧"/>。1939年[[欞星門]]、 須通過 禮門 義路 、萬仞宮牆等完工後 整體建築群 才能抵達 功告 <ref name="陳璟民"/><ref name="陳秀玲"/>。耗資26萬日圓<ref name="卓克華"/>。  [[臺灣戰後時期]]的地址曾為蘭州街261號<ref name="1953-12-18"/> 今址為大龍街{{efn|1975年政府闢建[[大龍街]]<ref name="1975-06-14"/>。}}275號<ref name="洪惠琪1"/><ref name="李光儀1"/><ref name="蔡亞樺"/>,位於保安里<ref name="楊正敏2"/><ref name="鍾年晃"/>。  ===格局===建地總面積4164.94坪<ref name="洪惠琪1"/>。廟身在主軸線上,自前而後,為萬仞宮牆、[[泮池]]、與主軸垂直的禮門與義路、棂星门、儀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 通道 翼為東、西兩廡;而在大成殿與崇聖祠之間為東、西廊<ref name="沈長祿2"/><ref name="1983-02-11"/><ref name="陳盈珊"/>。明倫堂則在主軸的左 ,另成院落<ref name="1983-02-11"/><ref name="陳盈珊"/>。原先的各種平面圖、立面詳細圖及大樣圖均已遺失<ref name="1984-03-30"/>。   原先規劃左畔空地前為明倫堂,後為朱子祠,樓上奉祀朱子及文昌帝君,樓下闢為圖書館。右畔空地計劃興建武廟,後面建造奉祀魁星的奎樓。但當時因經費不濟,左右畔四座建築物均未興建。<ref name="陳盈珊"/>  廟前 六藝廣場,為2005年9月5日計畫宣告定案{{efn|當時學者[[辛晚教]]以日治時期的蘭州派出所是破壞大龍峒風水、阻礙孔廟與大龍國小、大屯山的整體視景為由,力主拆此建物<ref name="陳俍任"/>。}}<ref name="陳俍任"/>。  ====宮牆====[[File:台北孔子廟萬仞宮牆.jpg|thumb|萬仞宮牆]]該廟正南邊、[[酒泉街]]一側有一座高大的照牆,「 萬仞宮牆 」書於外側,內側繪麒麟<ref name="沈長祿2"/> 隔開 廟無正門,以 牆阻擋,入廟須從黌 設計象徵孔 (西邊門)或泮宮(東邊門)進入<ref name="習賢德"/>。一說萬仞宮牆是代表孔子學問道德高深<ref name="牛慶福"/><ref name="1994-09-26"/>、求 無捷徑<ref name="牛慶福"/>;另說[[台北州]]沒有出過狀元,依舊俗 孔廟 有狀元及第者才能建造正門──狀元門,並開正門迎接狀元入廟祭孔<ref name=" 先從學校學 賢德"/>。 門是此孔廟最重要出入口<ref name="洪淑惠2"/> 為古時學校 門口不置石獅<ref name="邱淑玲"/>。東邊的 泮宮 的出入則受貼近門牆的住戶影響<ref name="楊正敏1"/>。  ====欞星門和泮池====[[File:台北孔子廟泮池.jpg|thumb|泮池]]從黌門走進 為古代學宮) 再穿 門便能見到分列孔廟中軸左右的櫺星門和泮池<ref name="沈長祿2"/>。 泮池位於欞星門之前 萬仞宮牆之後,為半月形的水池,具防災、調節暑熱和風水之象徵意義<ref name="沈長祿2"/>。植 才可 桂花,意寓「折桂集 大成 」,比喻科舉及第<ref name="黃福其"/> 在泮池中有座三孔的石拱橋,橋面彎曲虹,兩側圍以石彫竹節形欄杆,稱為-{「}-泮橋-{」}-<ref name="沈長祿2"/>。泮池與欞星門間的路稱為「青雲路」,有兩棵1962年植樹節由[[蔣中正]]與[[陳誠]]種植的[[龍柏]],2011年園區整修時鋪設水泥鋪面<ref name="黃福其"/>。 欞星門有如牌坊,面寬七開間,用歇山重簷式屋頂,入口中央有泉州石材的蟠龍石,門板上的108枚凸出的門釘乃遵循古制的門扇作法<ref name="沈長祿2"/>。櫺星門墀頭裝飾著姚自來、[[林再興]]的交趾陶作品<ref name="陳妍君"/>。牆上也具各種花鳥圖案的石雕,多採簡潔的花鳥題材<ref name="沈長祿2"/>。[[File:台北孔子廟櫺星門.jpg|thumb|欞星門]]
====合院==== 進入 大成殿 、儀門及東西兩廡所共同組成 ,則呈現左右對稱,但講求階序 合院 空間結構 乃孔廟核心<ref name="沈長祿2"/><ref name="1994-09-26"/>。經過櫺星門後第二座是儀門,又稱-{ 這充分反映出傳統中國的 }-大成門-{ }-,為大成殿主門,門內放置祭孔用 鏞鐘和晉鼓,屋頂為露明造,樑架左右細部雕琢 場域概念。 不同 於其他宮廟的祭儀 面寬五開間, 孔廟講求講求 左右 的金聲門 對稱 玉振門作為 時出入之用<ref name="沈長祿2"/>。儀門東側在2006年後設 等,而沒 弘道祠<ref name="許雅筑"/>。左尊右卑的現象,因此無論是四配([[曾子]]、[[子思]]、[[顏回]]和[[File:台北孔 廟大成殿斜照.jpg|thumb|大成殿]]經過儀門就是立在花岡石庭院中央的大成殿<ref name="沈長祿2"/>,共用四 )、 十二 根泉州白石石柱<ref name="陳盈珊"/>。面寬五開間,進深六開間<ref name="劉于翔"/><ref name="沈長祿2"/><ref name="陳盈珊"/>。台基階級共5級,以代表尊貴 哲乃至於兩側東西廡祭祀 大殿才可用<ref name="1994-09-26"/>。殿四周設走馬廊,可沿屋簷迴廊繞行一周<ref name="沈長祿2"/>。殿前凸出的台座叫-{「}-月台-{」}-,也喚作-{「}-丹墀-{」}- 先儒先賢 ,乃 祭孔時安 講求數量與擺 樂器、供佾生佾舞之場所<ref name="沈長祿2"/> 的對稱與公平性 月台前方嵌有御路 至於在釋奠典禮上 又稱 則以 石陛 左(東)先右(西)後 的現象 不得踐踏<ref name="1994-09-26"/>。這些石彫出自泉州惠安一帶 以左(東)邊為儀式 匠師 開始 風格蒼勁古拙<ref name="陳盈珊"/> 右(西)邊為結束,呈現對稱性
其次,大成殿的空間也呈現出層次性,由神龕到大成門之間存在著由神到人的層遞關係。神龕屬於神的區位,在祭儀上僅由獻官在此行香禮與獻禮,以及擺置各種祭品。大成殿則是祭儀之中,正獻官向神靈稟報參與人員與年代等事項的區位。中庭是祭祀人員站立就位,準備祭祀的區域。中庭外的大成門,則是祭儀空間與現實世界的分界。
最後,釋奠典禮講求整體的階序安排, 具體呈現在擺設、活動區位 [[台南孔廟]]與[[彰化孔廟]]大成殿丹墀皆受空間限制 儀式流程上。神位安排上 時只能排定諸侯的六[[佾舞]](佾生三十六人)<ref name="林麗雪1"/>。1965年9月24日時 子最高 立委[[谷正鼎]]就有提議{{efn|他還主張佾生應該剃光頭 四配居次 獲得時任內政部長的[[連震東]]同意<ref name="1965-09-25"/>。}}要另建規模宏大的孔廟 十二哲再次 讓八佾舞應求合式<ref name="1965-09-25"/> 最後是先儒先賢 在1990年報導,民政局已研究在 孔中再加 武舞 以補文舞之不足<ref name="洪淑惠5"/>。該年原本有意擴大以八 從正獻官、分獻官到禮生、樂生和 舞取代六佾舞<ref name="洪淑惠4"/><ref name="1989-09-27"/> 但因預算遭市議會刪除而作罷<ref name="洪淑惠4"/>。直到2001年首度舉行八佾舞<ref name="楊正敏"/><ref name="姜穎"/>。第二次則是2008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 也呈現出相對應 [[馬英九]]親臨秋祭時<ref name="姜穎"/> 階序關係
孔廟也使用許多裝飾上的象徵意涵。大成殿屋頂左右兩側設有1公尺多的通天柱,此為宋代朱熹任泉州知府的創舉,意指唯有孔門思想能通天意,此為後世孔廟建築採用;另外屋頂上有「梟鳥」裝飾,此鳥據說十分殘暴,會在羽翼豐滿時吞食母鳥,是為不孝和不祥的符號,但傳說孔子講道時,有梟鳥因受到感化而停佇在孔子前聽道,為孔門「有教無類」的象徵。各殿門屋頂上設有龍頭魚尾「鴟吻」,則為古代宮殿建築防火難的吉獸;楹柱和門窗上不留對聯或題字,則象徵孔門身教重於言教,不重文章的特性。
樑柱上所使用斗栱,支撐中央 除了孔子廟本身 藻井及四周的天花板 特性外 其構造都以木榫結合,不用鐵釘,為典型的泉州風格<ref name="1994-09-26"/>。屋頂採閩南式歇山重簷,結合閩南廟宇及 灣在地 北孔子 宇裝飾,以黃瓦覆頂<ref name="劉于翔"/>。上有豐富的龍、馬、象、花、草、鳥、人物等剪黏及泥塑<ref name="陳璟民"/>。規帶上又有數十隻泥塑梟鳥<ref name="沈長祿2"/>,以身 惡鳥的梟鳥會聽孔子講道來代表有教無類<ref name="邱淑玲"/>。水車堵有[[ 洪坤福泉州]] 的文王聘子牙、堯聘舜、商湯聘伊尹、劉備聘孔明這些交趾陶系列作 匠師建造 合稱「四聘」<ref name="陳妍君"/>。屋頂上左右各 一根通天柱,傳說是代表儒教能通乎天意,或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時 濃厚 儒生在自宅屋頂上 泉州閩南宮殿 造煙囪狀來藏匿經書<ref name="習賢德"/>。1977年9月30日,[[林洋港]]面對台北市議員黃聯富市議會總質詢時說,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執行秘樑 築風格。其 上所 石皆 使用 斗栱,支撐中央的藻井及四周的天花板,其構造都以木榫結合,不用鐵釘,為典型的 泉州 風格<ref name="1994-09-26"/>。屋頂採閩南式歇山重簷 白石 結合閩南廟宇及臺灣在地廟宇裝飾,以黃瓦覆頂<ref name="劉于翔"/>。上有豐富的龍、馬、象 並使用大量燒彩陶製作之人物 、花 、草、 鳥、 人物等剪黏及泥塑<ref name="陳璟民"/>。規帶上又有數十隻泥塑梟鳥<ref name="沈長祿2"/> 魚獸 以身為惡鳥的梟鳥會聽孔子講道 代表有教無類<ref name="邱淑玲"/>。水車堵有[[洪坤福]]的文王聘子牙、堯聘舜、商湯聘伊尹、劉備聘孔明這些交趾陶系列作 裝飾建築 合稱「四聘」<ref name="陳妍君"/>。屋頂上左右各有一根通天柱,傳說是代表儒教能通乎天意,或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 的儒生 自宅 屋頂 上建造煙囪狀來藏匿經書<ref name="習賢德"/>。1977年9月30日,[[林洋港]]面對台北市議員黃聯富市議會總質詢時說,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執行秘書王國璠解釋時任[[福建]]漳州知府的朱熹於重修[[漳州府文庙]]時,在大成殿的 、屋簷、 頂上豎兩根通天柱,代表孔子人格道德 樑、牆壁等佈以彩瓷 天相通 木雕裝飾 被臺灣各地孔廟模仿<ref name="1977-10-01"/>。屋脊中央還有一座七級的小塔{{efn|彰化孔廟亦有<ref name="1987-08-19"/>。}}<ref name="沈長祿2" />。孔廟指導委員[[蔣復璁]]依據《舊都文物略》及重修台郡各 使 建築 圖說》,極力主張拆此佛教色彩的塔<ref name="陳小凌"/>。1987年8月18日廟方開會時,學者曾討論是否趁整修時,拆除有道教色彩的通天柱與佛教色彩的寶塔,結果無共識<ref name="1987-08-19"/> 充滿花樣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