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恩里科·費米

增加 3,510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恩里科·費米(義大利語: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義大利裔物理學家。他對量子力學、核物理、粒子…”
恩里科·費米(義大利語: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義大利裔物理學家。他對量子力學、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統計力學都做出了傑出貢獻,並參與創建了世界首個核反應爐,芝加哥1號堆。他還是原子彈的設計師和締造者之一。 費米擁有數項核能相關專利,並在1938年因研究由中子轟擊產生的感生放射以及發現超鈾元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物理學日漸專門化後少數幾位在理論方面和實驗方面皆能稱作佼佼者的物理學家之一。

費米在統計力學領域做出了他第一個重大理論貢獻。物理學家沃爾夫岡·包立1925年提出了包立不相容原理。費米依據這一原理對於理想氣體系統進行了分析,所得到的統計形式現在通常稱作費米–狄拉克統計。現在,人們將遵守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稱為「費米子」。之後,包立又對β衰變進行了分析。為使這一衰變過程能量守恆,包立假設在產生電子時同時會產生一種電中性的粒子。這種粒子當時尚未觀測到。費米對於這一粒子的性質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它的理論模型,並將其稱為「微中子」。他對β衰變進行理論分析而得到的理論模型後來被物理學家稱作「費米交互作用」。這一理論後來發展為弱交互作用理論。弱交互作用是四種基本交互作用之一。費米還對由中子誘發的感生放射進行了實驗研究。他發現慢中子要比快中子易於俘獲,並推導出費米壽命方程式來描述這一放射過程。在用慢中子對釷核以及鈾核進行轟擊後,他認為他得到了新的元素。儘管他因為這一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這些元素後來被發現只是核分裂產物。

費米1938年逃離義大利,以避免他的夫人蘿拉因為猶太裔出身而受到新通過的義大利種族法波及。他移民至美國,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曼哈頓計劃。費米領導了他的團隊設計並建造了芝加哥1號堆。這個反應爐1942年12月2日進行了臨界試驗,完成了首次人工自持續鏈式反應。他之後著手建造位於田納西州橡樹嶺的X-10石墨反應爐和漢福德區的漢福德B反應爐。這兩個反應爐先後於1943年和1944年進行了臨界試驗。他還領導了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F部,致力於實現愛德華·泰勒設計的利用熱核反應的「超級核彈」。1945年7月16日,費米參與了三位一體核試,並利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了爆炸當量。

戰後,費米參與了由羅伯特·歐本海默領導的一般顧問委員會,向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提供核技術以及政策方面的建議。在得知蘇聯1949年8月完成了首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後,費米從道德以及技術層面都極力反對發展氫彈。他1954年在歐本海默安全聽證會上為歐本海默作證。但歐本海默最終仍是被剝奪了安全許可。費米對於粒子物理,特別是π介子以及緲子的相關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推測宇宙射線產生於星際空間中受磁場作用加速的物質。在他身後,有許許多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獎項、事物以及研究機構,其中包括:恩里科·費米獎、恩里科·費米研究所、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恩里科·費米核電站以及元素鐨。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