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銀耳相思鳥

增加 4,128 位元組, 4 年前
[[File:银耳相思鸟001.jpg | thumb | 300px | '''银耳相思鸟''' <br> [https://kknews.cc/culture/r82blr.html 原圖鏈接] ]]
'''银耳相思鸟'''<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culture/r82blr.html |title=红嘴相思鸟还是银耳相思鸟?您知道吗?|date=2016-08-09|work=每日頭條}}</ref>(学名:Leiothrix argentauris)小型鸟类,体长14——18厘米。头顶黑色,耳羽银灰色,前额橙黄色;外侧飞羽橙黄色,基部朱红色,极为鲜艳、醒目。尾圆形,尾上、尾下覆羽朱红色,尾暗灰褐色,外侧尾羽橙黄色,其余上体橄榄绿或橄榄黄色。喉、胸朱红色或黄色,嘴橙黄色。相似种[[红嘴相思鸟]]嘴为红色,头顶绿褐色,耳羽浅灰色,尾呈叉状,黑色。区别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银耳相思鸟发悦耳的笛声般的鸣啭声,有时饲为笼鸟。

==外形特征==
雄鸟前额橙黄色,头顶至后颈、脸、眼先和颊黑色,眼后至耳羽银灰色,后颈下部有一道棕橄榄色、茶黄色或橙黄色领圈,颈侧亦为茶黄或橙黄色,其余上体橄榄灰色,腰部沾绿。尾上覆羽赤红色,尾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外侧尾羽外翈边缘橙黄或淡黄色;两翅覆羽与背同色,飞羽暗褐色,除最内侧几枚次级飞羽与背同色外;其余飞羽外翈边缘均为金黄色,从第三枚初级飞羽以次的飞羽外翈基部为朱红色,形成鲜明的朱红色翼斑。颏、喉、胸朱红色或橙黄色,其余下体浅棕色或橄榄黄色,尾下覆羽赤红色。
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尾上和尾下覆羽多为橙黄色。

[[虹膜]]红褐色或褐色,嘴橙黄色或黄色,脚趾黄褐色、褐色或肉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23~29克,♀22~28克;体长♂153~180毫米,♀140~173毫米;嘴峰♂14~16毫米,♀12~17毫米;翅♂70~80毫米,♀68~80毫米;尾♂69~79毫米,♀76~78毫米;跗蹠♂23~27毫米,♀23~26毫米(滇西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群,特别是秋冬季节。性活泼而大胆,不怕人,常在林下灌木层或竹丛间以及林间空地上跳跃,很少静栖于树上,也不远飞,人常常可以靠得很近。

*迁徙:中国为西南部较常见的留鸟。

*叫声:带回音的嘁喳嘟声及欢快的哨音鸣声chi-uwi、chi-uwi或chi-uwi-chiu。

*食性:主要以[[甲虫]]、[[瓢虫]]、[[蚂蚁]]、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草莓、悬钩子、榕果、草子等植物果实和种子,有时也吃谷粒、[[玉米]]等农作物。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林下灌木上,巢呈杯状,主要由草叶、草茎、根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3~5枚,卵的大小为21~23.4毫米×15~17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4天。

==地理分布==
原生种分布:[[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

已灭绝区域:[[孟加拉]]。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和云南西部、南部、东部及广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属常见物种。尼泊尔部分地区较为稀少(del Hoyo et al. 2007)。银耳相思鸟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丰富,由于该鸟羽色艳丽,深受人们喜爱,是重要的笼养观赏鸟之一,每年都受到严重的捕猎压力,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应控制猎取,加强保护。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