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次編輯
變更
綠島
,创建页面,内容为“'''綠島''',舊名火燒島(亦稱雞心嶼或青仔嶼),位於臺東市東方約33公里的海面上,面積16.2平方公里,由火山集塊岩所構成…”
'''綠島''',舊名火燒島(亦稱雞心嶼或青仔嶼),位於臺東市東方約33公里的海面上,面積16.2平方公里,由火山集塊岩所構成的島嶼,因長年受風化及海水侵蝕,形成曲折多變的海岸景觀。巍峨奇岩巨石、陡峭台地海岸、潔淨的白色沙灘、翠綠草原、獨特的海底溫泉、嶙峋珊瑚礁裙、綺麗海底世界、以及豐盛的植物等優渥的條件,使得綠島這個遺世獨立的小島,搖身一變成東部的海上樂園。<ref>[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23&id=243 綠島],交通部觀光局</ref>綠島原先是原住民居住地,為台灣第四大附屬島,行政上属臺東縣'''綠島鄉'''。島上居民以[[清朝]]中期從[[小琉球]]、東港移民而來的[[汉族|漢人]]([[闽南民系|閩南民系]])爲主。在戒嚴時期曾經是關押政治犯的所在,如今則是以觀光產業聞名。在台東地區人口大量外移至西半部的形情下,綠島及蘭嶼是少數人口呈現正成長的鄉鎮,而且以每年2%成長。
== 歷史 ==
綠島於漢人移入之先,約於二千年前之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金石併用時期,已有人類定居,由島上史前遺址發現之大量石器如石網墜、陶片、石斧等先民遺物中,可知當時人類活動已頗活躍。日本人類學家鹿野忠雄認為綠島史前人類與臺灣東海岸之阿美、卑南、噶瑪蘭、凱達格蘭等族有密切往來之關係。由出土及各族文物考證,與各族傳說,已可略知一、二。據鹿野氏云:「火燒島北自加走灣(今長濱)南至阿塱衛(今大武),晴天時均可望見」,「阿美族、卑南族謂該族與火燒島有關係,有一部份則認為祖先是火燒島移居的,稱呼火燒島或Sanasai或其似音」,「臺灣北海岸之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有其祖先來自火燒島之傳說。」,「阿美族稱火燒島為Sanasai或Sanayasai。『海岸群阿美族亦稱之為Vasai或Navasayan等』。阿美族固非單一族群,其祖先發祥地傳而有差異,惟皆認為其祖先來自紅頭嶼、火燒島。尤以加只來、麻荖漏兩社(均在成功鎮境),確認火燒島為其故鄉。名考古學家台灣大學宋文薰教授,亦時類似之推論,據稱「居於與綠島對峙的台東地區之卑南族,本身並無此類傳說,而僅其小群舉行有關綠島之祭祀而己。」
漢人遷入,根據史籍考證漢人入墾綠島,初期應在清乾隆至嘉慶初年,小琉球人士為伐木或捕魚往還於屏東與綠島之間,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陳必先率各姓族人30餘人自公館登陸搭寮定居,是為漢人正式入墾綠島之始,之後先民陸續遷入,自公館向西開墾楠仔湖、柚仔湖、大湖;向南開發柴口、中寮、南寮,聚落逐漸形成,到了清道光年間草山埔、海參坪、龜灣等地也相繼開發之後,全島拓墾就此完成。<ref>[https://xiaobubnb.pixnet.net/blog/post/10992577 綠島的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介紹],台東民宿-砂城小布,20110108</ref>
== 地理環境 ==
綠島位在台灣東南方的太平洋海域,約位於東經 121 度 30 分,北緯 22 度 42 分,距離台東 33 公里,海岸線長約 20 公里,全島而積約 16 . 2 平方公里,為台灣第四大島,僅次於澎湖本島、蘭嶼、漁翁島,面積會隨漲潮、退潮時有些許增減。 全島以海階台地為主體,經侵蝕切割而成平緩的丘陵地形,其與海岸地區則以高落差之險峻陡崖相接。火燒山為第一高峰,海拔 280 公尺高,緊臨龜灣鼻;阿眉山位於中央, 276 公尺高,兩者都是火山口遺跡。島上河川短促,較著者僅流麻溝溪。海岸則豐富多樣,有海蝕平台、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溝、海崖等地形和岬灣海岸等各種樣貌的海岸;不僅如此,多層的海階、整片的裙礁海岸及砂質海灘、沙丘也是一特色。<ref>[https://www.ntsec.edu.tw/LiveSupply-Content.aspx?cat=6841&a=0&fld=&key=&isd=1&icop=10&p=1&lsid=8260&print=1 綠島地質之旅],台灣網路科教館</ref>
受到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綠島正以每年八公分的速度旋轉、移向台東,約五十萬年後綠島就會在[[台東市]]位置連接。
==綠島監獄==
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設立於1972年至1987年,隸屬國防部,位於今臺東縣綠島鄉公館村將軍岩20號(同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舊址:公館村6鄰流麻溝15號,現為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占地約兩公頃。綠島感訓監獄係因臺東泰源監獄爆發「泰源事件」,而於綠島當時已停止使用的「新生訓導處」西側規劃興建一新式監獄,為一九七○至八○年代戒嚴時期專供執行重刑及案情特殊之叛亂犯的監獄。
綠島四面環海的特殊地理環境,故在日治時期1911年至1919年(明治四十五年至大正八年)為隔絕犯罪者即在此設立「火燒島浮浪者收容所」,讓犯人放牧為生,因逃脫困難而自生自滅。
戰後,國民政府在綠島分別設立三處監禁矯正機關:
「新生訓導處」:隸屬保安司令部(後改制警總),設立期間為1951至1965年,位於綠島公館村,另稱「莊敬營區」,專門用作囚禁和思想改造政治犯之用。於1965年至1991年另設立一處「警備總部感訓第三總隊」,1991年至2002年改作「綠島技能訓練所」(另稱進德山莊),主要收容給予強制工作的累犯施行職能訓練。
「綠島感訓監獄」:隸屬國防部,設立期間為1972年至1987年,位在新生訓導處同址的西側,另稱「綠洲山莊」,主要關押景美看守所和臺東泰源監獄的政治犯。
「綠島監獄」:隸屬司法行政部(後改制法務部),設立期間為1972年迄今,位於綠島鄉中寮村(現改制為法務部矯正署綠島監獄),另稱「崇德山莊」,主要收容一清專案及治平專案的重刑犯和幫派流氓份子,綠島亦稱「惡魔島」,即以此得名。
綠島感訓監獄屬典型的高牆封閉式監獄,背山臨海,監舍稱八卦樓,呈十字放射狀,採賓州式監獄的設計,便於中央監控管理。監舍共四棟,一棟兩層,分為八區,各有大小牢房52間,多數受難者拘押在一樓,二樓則用來關押身分特殊者。監獄有四個放封區,另有戒護/醫療室、獨居房、廚房、倉庫、禁閉室,並於行政大樓設有親友面會室。
1972年綠島感訓監獄竣工後,便從景美看守所、泰源監獄押送第一批三百多名的政治犯移監至此,而押解至綠島感訓監獄的叛亂犯,多為經宣告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者。囚禁人數最高多達五百人,郭振純、鍾謙順、蔡財源、柏楊、黃英武、陳映真、柯旗化、陳三興、陳三旺、陳明發、楊碧川、魏廷朝、施明德、呂秀蓮等人都曾被關押至此。
綠洲山莊羈押的為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犯,包含不同立場的白帽仔(推動臺獨)跟紅帽仔(推動社會主義統一),著名的受難者有柏楊、郭振純、陳映真、柯旗化等人。根據口述,牢房為四坪大小,拘禁十人左右,由於空氣潮濕,海風強烈,醫療設備缺乏,容易罹患關節炎等疾病,病逝獄中的有54人。「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人權紀念碑上由柏楊所提的碑文,見證了遙遠的「火燒島」上,受難者被埋逝的歲月。
1975年蔣介石逝世後除實施全國大減刑,百名政治犯陸續以假釋、提前結訓、保外就醫等名義出獄。1987年解除戒嚴,綠島感訓監獄尚存的三十多名政治犯移至中寮村的臺灣綠島監獄繼續服刑,綠洲山莊改名國防部綠島監獄,1988年移交警總綠島指揮部。1990年5月5日,涉及郵包炸彈案的王幸男假釋獲准,坐滿13年5個月的牢獄,跨出綠島感訓監獄大門,成為最後一位離開綠島的政治犯,臺灣的政治犯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1997年至2000年原址撥交法務部,作為綠島監獄綠洲分監。
1997年起施明德等十六位立法委員提案,要求保留綠洲山莊並設置史蹟館。2000年法務部移交交通部觀光局接辦,2001年設立人權紀念碑,2002年12月10日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於世界人權日啟用。2006年由交通部觀光局移交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改制文化部)接辦,期間數度更名,2014年登錄為文化景觀類文化資產,2018年正式定名為「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園區主要保留戒嚴時期的三個監禁空間:1951年至1965年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警備總部新生訓導處」(莊敬營區),1972年至1987年的「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綠洲山莊),1965年至2002年的「警備總部感訓第三總隊/綠島技能訓練所」(進德山莊)。園區占地約32公頃,從綠島鄉公館村的公館鼻開始,包括將軍岩、人權紀念公園、綠洲山莊、莊敬營區、進德山莊,直至燕子洞的第十三中隊公墓,紀錄歷史變遷並體驗空間轉變下的人權發展。<ref>[https://hsi.nhrm.gov.tw/home/zh-tw/injusticelandmarks/112557 綠島感訓監獄],不義遺址資料庫 國家人權博物館</ref>
== 交通 ==
綠島與台灣本島的運輸方式有:
*空運:[[臺東機場|台東機場]]-[[綠島機場]],以小飛機為主,班次少位置更少,機票極不易買到。
*海運:[[臺東縣]][[富岡漁港]]-[[蘭嶼鄉]]; [[臺東縣]][[富岡漁港]]-綠島鄉(南寮漁港),約2小時有一班航次
島上的主要交通工具為機車,騎機車環島一圈20公里,約1小時左右,島上有相當多的機車出租店家,住宿的民宿會提供汽油(另一個租車會提供汽油的離島是小琉球)
綠島唯一的加油站位於南寮村,營業時間為08:00-17:00,請注意晚上不營業,夜遊的旅客須注意。
島上交通安全,故可騎乘自行車。
綠島鄉主要道路為環島公路,編為東90。已鋪有[[柏油路]],沒有[[紅綠燈]]。
== 旅遊 ==
*[[朝日溫泉]]:台灣罕見的海濱溫泉,常有遊客前往泡湯煮食。
*[[哈巴狗岩]]:形狀很像[[哈巴狗]]的島礁 ,趴在太平洋上 , 彷彿守護著綠島。
*[[綠島燈塔]]:在機場之北方,可騎機車去參觀。在本島台東可看到其亮光。
*[[過山古道]]:早期尚未有環島公路前南村與公館村溫泉聚落兩地民眾來往的重要道路,現已闢建為健行步道。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綠島人權紀念園區]]
*[[綠島觀音洞|觀音洞]]:在清朝發現此石灰岩洞,洞內有座石筍,高約120公分左右,形態酷似觀世音菩薩,鄉民膜拜至今已數百年之久。其觀音是背向信眾的,須以反射方式拜拜,所以廟方在前方放置一片不銹鋼片。
*海參坪
*夜訪[[梅花鹿]]:自從開設私立鹿場之後,野生梅花鹿之數量開始減少很多。
*[[津田氏大頭竹節蟲]]:此為特有種之昆蟲,在鹿場門口前的[[林投樹]]林中生長,植食性以林投的樹葉為食,有[[保護色]]需耐心觀察尋找,不可抓下來玩,以免觸法。當地保育員曾試放養在其他地區的林投樹上,結果都不成功。此蟲受到干擾時,會分泌一種像薄荷味的一種體液,還驅趕敵人,[[若蟲]]會以[[自割]]的方式逃命,斷掉的腳會藉著蛻皮,數次後會慢慢長回來。
*巨岩奇石:綠島海濱有為數不少的石頭,近年觀光化後以其外形賦與其各式名稱吸引旅客。包括<ref>李玉芬、田輝鴻,2008,〈綠島的地名與居民的維生方式〉,國史館台灣文獻館60週年系列活動:《台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ref>:
**哈巴狗:原名外塊石或放羊仔石,又稱[[哈巴狗岩]]
**睡美人:原名石崎
**孔子岩:原名尾澳仔險仔
**牛頭山:原名草山
**將軍岩:原名石浮腳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 歷史 ==
綠島於漢人移入之先,約於二千年前之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金石併用時期,已有人類定居,由島上史前遺址發現之大量石器如石網墜、陶片、石斧等先民遺物中,可知當時人類活動已頗活躍。日本人類學家鹿野忠雄認為綠島史前人類與臺灣東海岸之阿美、卑南、噶瑪蘭、凱達格蘭等族有密切往來之關係。由出土及各族文物考證,與各族傳說,已可略知一、二。據鹿野氏云:「火燒島北自加走灣(今長濱)南至阿塱衛(今大武),晴天時均可望見」,「阿美族、卑南族謂該族與火燒島有關係,有一部份則認為祖先是火燒島移居的,稱呼火燒島或Sanasai或其似音」,「臺灣北海岸之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有其祖先來自火燒島之傳說。」,「阿美族稱火燒島為Sanasai或Sanayasai。『海岸群阿美族亦稱之為Vasai或Navasayan等』。阿美族固非單一族群,其祖先發祥地傳而有差異,惟皆認為其祖先來自紅頭嶼、火燒島。尤以加只來、麻荖漏兩社(均在成功鎮境),確認火燒島為其故鄉。名考古學家台灣大學宋文薰教授,亦時類似之推論,據稱「居於與綠島對峙的台東地區之卑南族,本身並無此類傳說,而僅其小群舉行有關綠島之祭祀而己。」
漢人遷入,根據史籍考證漢人入墾綠島,初期應在清乾隆至嘉慶初年,小琉球人士為伐木或捕魚往還於屏東與綠島之間,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陳必先率各姓族人30餘人自公館登陸搭寮定居,是為漢人正式入墾綠島之始,之後先民陸續遷入,自公館向西開墾楠仔湖、柚仔湖、大湖;向南開發柴口、中寮、南寮,聚落逐漸形成,到了清道光年間草山埔、海參坪、龜灣等地也相繼開發之後,全島拓墾就此完成。<ref>[https://xiaobubnb.pixnet.net/blog/post/10992577 綠島的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介紹],台東民宿-砂城小布,20110108</ref>
== 地理環境 ==
綠島位在台灣東南方的太平洋海域,約位於東經 121 度 30 分,北緯 22 度 42 分,距離台東 33 公里,海岸線長約 20 公里,全島而積約 16 . 2 平方公里,為台灣第四大島,僅次於澎湖本島、蘭嶼、漁翁島,面積會隨漲潮、退潮時有些許增減。 全島以海階台地為主體,經侵蝕切割而成平緩的丘陵地形,其與海岸地區則以高落差之險峻陡崖相接。火燒山為第一高峰,海拔 280 公尺高,緊臨龜灣鼻;阿眉山位於中央, 276 公尺高,兩者都是火山口遺跡。島上河川短促,較著者僅流麻溝溪。海岸則豐富多樣,有海蝕平台、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溝、海崖等地形和岬灣海岸等各種樣貌的海岸;不僅如此,多層的海階、整片的裙礁海岸及砂質海灘、沙丘也是一特色。<ref>[https://www.ntsec.edu.tw/LiveSupply-Content.aspx?cat=6841&a=0&fld=&key=&isd=1&icop=10&p=1&lsid=8260&print=1 綠島地質之旅],台灣網路科教館</ref>
受到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綠島正以每年八公分的速度旋轉、移向台東,約五十萬年後綠島就會在[[台東市]]位置連接。
==綠島監獄==
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設立於1972年至1987年,隸屬國防部,位於今臺東縣綠島鄉公館村將軍岩20號(同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舊址:公館村6鄰流麻溝15號,現為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占地約兩公頃。綠島感訓監獄係因臺東泰源監獄爆發「泰源事件」,而於綠島當時已停止使用的「新生訓導處」西側規劃興建一新式監獄,為一九七○至八○年代戒嚴時期專供執行重刑及案情特殊之叛亂犯的監獄。
綠島四面環海的特殊地理環境,故在日治時期1911年至1919年(明治四十五年至大正八年)為隔絕犯罪者即在此設立「火燒島浮浪者收容所」,讓犯人放牧為生,因逃脫困難而自生自滅。
戰後,國民政府在綠島分別設立三處監禁矯正機關:
「新生訓導處」:隸屬保安司令部(後改制警總),設立期間為1951至1965年,位於綠島公館村,另稱「莊敬營區」,專門用作囚禁和思想改造政治犯之用。於1965年至1991年另設立一處「警備總部感訓第三總隊」,1991年至2002年改作「綠島技能訓練所」(另稱進德山莊),主要收容給予強制工作的累犯施行職能訓練。
「綠島感訓監獄」:隸屬國防部,設立期間為1972年至1987年,位在新生訓導處同址的西側,另稱「綠洲山莊」,主要關押景美看守所和臺東泰源監獄的政治犯。
「綠島監獄」:隸屬司法行政部(後改制法務部),設立期間為1972年迄今,位於綠島鄉中寮村(現改制為法務部矯正署綠島監獄),另稱「崇德山莊」,主要收容一清專案及治平專案的重刑犯和幫派流氓份子,綠島亦稱「惡魔島」,即以此得名。
綠島感訓監獄屬典型的高牆封閉式監獄,背山臨海,監舍稱八卦樓,呈十字放射狀,採賓州式監獄的設計,便於中央監控管理。監舍共四棟,一棟兩層,分為八區,各有大小牢房52間,多數受難者拘押在一樓,二樓則用來關押身分特殊者。監獄有四個放封區,另有戒護/醫療室、獨居房、廚房、倉庫、禁閉室,並於行政大樓設有親友面會室。
1972年綠島感訓監獄竣工後,便從景美看守所、泰源監獄押送第一批三百多名的政治犯移監至此,而押解至綠島感訓監獄的叛亂犯,多為經宣告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者。囚禁人數最高多達五百人,郭振純、鍾謙順、蔡財源、柏楊、黃英武、陳映真、柯旗化、陳三興、陳三旺、陳明發、楊碧川、魏廷朝、施明德、呂秀蓮等人都曾被關押至此。
綠洲山莊羈押的為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犯,包含不同立場的白帽仔(推動臺獨)跟紅帽仔(推動社會主義統一),著名的受難者有柏楊、郭振純、陳映真、柯旗化等人。根據口述,牢房為四坪大小,拘禁十人左右,由於空氣潮濕,海風強烈,醫療設備缺乏,容易罹患關節炎等疾病,病逝獄中的有54人。「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人權紀念碑上由柏楊所提的碑文,見證了遙遠的「火燒島」上,受難者被埋逝的歲月。
1975年蔣介石逝世後除實施全國大減刑,百名政治犯陸續以假釋、提前結訓、保外就醫等名義出獄。1987年解除戒嚴,綠島感訓監獄尚存的三十多名政治犯移至中寮村的臺灣綠島監獄繼續服刑,綠洲山莊改名國防部綠島監獄,1988年移交警總綠島指揮部。1990年5月5日,涉及郵包炸彈案的王幸男假釋獲准,坐滿13年5個月的牢獄,跨出綠島感訓監獄大門,成為最後一位離開綠島的政治犯,臺灣的政治犯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1997年至2000年原址撥交法務部,作為綠島監獄綠洲分監。
1997年起施明德等十六位立法委員提案,要求保留綠洲山莊並設置史蹟館。2000年法務部移交交通部觀光局接辦,2001年設立人權紀念碑,2002年12月10日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於世界人權日啟用。2006年由交通部觀光局移交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改制文化部)接辦,期間數度更名,2014年登錄為文化景觀類文化資產,2018年正式定名為「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園區主要保留戒嚴時期的三個監禁空間:1951年至1965年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警備總部新生訓導處」(莊敬營區),1972年至1987年的「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綠洲山莊),1965年至2002年的「警備總部感訓第三總隊/綠島技能訓練所」(進德山莊)。園區占地約32公頃,從綠島鄉公館村的公館鼻開始,包括將軍岩、人權紀念公園、綠洲山莊、莊敬營區、進德山莊,直至燕子洞的第十三中隊公墓,紀錄歷史變遷並體驗空間轉變下的人權發展。<ref>[https://hsi.nhrm.gov.tw/home/zh-tw/injusticelandmarks/112557 綠島感訓監獄],不義遺址資料庫 國家人權博物館</ref>
== 交通 ==
綠島與台灣本島的運輸方式有:
*空運:[[臺東機場|台東機場]]-[[綠島機場]],以小飛機為主,班次少位置更少,機票極不易買到。
*海運:[[臺東縣]][[富岡漁港]]-[[蘭嶼鄉]]; [[臺東縣]][[富岡漁港]]-綠島鄉(南寮漁港),約2小時有一班航次
島上的主要交通工具為機車,騎機車環島一圈20公里,約1小時左右,島上有相當多的機車出租店家,住宿的民宿會提供汽油(另一個租車會提供汽油的離島是小琉球)
綠島唯一的加油站位於南寮村,營業時間為08:00-17:00,請注意晚上不營業,夜遊的旅客須注意。
島上交通安全,故可騎乘自行車。
綠島鄉主要道路為環島公路,編為東90。已鋪有[[柏油路]],沒有[[紅綠燈]]。
== 旅遊 ==
*[[朝日溫泉]]:台灣罕見的海濱溫泉,常有遊客前往泡湯煮食。
*[[哈巴狗岩]]:形狀很像[[哈巴狗]]的島礁 ,趴在太平洋上 , 彷彿守護著綠島。
*[[綠島燈塔]]:在機場之北方,可騎機車去參觀。在本島台東可看到其亮光。
*[[過山古道]]:早期尚未有環島公路前南村與公館村溫泉聚落兩地民眾來往的重要道路,現已闢建為健行步道。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綠島人權紀念園區]]
*[[綠島觀音洞|觀音洞]]:在清朝發現此石灰岩洞,洞內有座石筍,高約120公分左右,形態酷似觀世音菩薩,鄉民膜拜至今已數百年之久。其觀音是背向信眾的,須以反射方式拜拜,所以廟方在前方放置一片不銹鋼片。
*海參坪
*夜訪[[梅花鹿]]:自從開設私立鹿場之後,野生梅花鹿之數量開始減少很多。
*[[津田氏大頭竹節蟲]]:此為特有種之昆蟲,在鹿場門口前的[[林投樹]]林中生長,植食性以林投的樹葉為食,有[[保護色]]需耐心觀察尋找,不可抓下來玩,以免觸法。當地保育員曾試放養在其他地區的林投樹上,結果都不成功。此蟲受到干擾時,會分泌一種像薄荷味的一種體液,還驅趕敵人,[[若蟲]]會以[[自割]]的方式逃命,斷掉的腳會藉著蛻皮,數次後會慢慢長回來。
*巨岩奇石:綠島海濱有為數不少的石頭,近年觀光化後以其外形賦與其各式名稱吸引旅客。包括<ref>李玉芬、田輝鴻,2008,〈綠島的地名與居民的維生方式〉,國史館台灣文獻館60週年系列活動:《台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ref>:
**哈巴狗:原名外塊石或放羊仔石,又稱[[哈巴狗岩]]
**睡美人:原名石崎
**孔子岩:原名尾澳仔險仔
**牛頭山:原名草山
**將軍岩:原名石浮腳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