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稻埕長老教會

增加 17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center>'''大稻埕長老教會'''<br><img src="https://www.taiwangods.com/imageServices/upload/Image/S2016PM00049_1280_960.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landscape/1_0011.aspx?i=14 圖片來自台灣宗教百景]</small>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ref>[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359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台北旅遊網,</ref> 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甘州街40號,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由[[馬偕]]博士設立,是[[臺北市]]最早建立的禮拜堂。民國91年(西元2002年)公告為市定古蹟。
大稻埕長老教會、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中山基督長老教會、淡水禮拜堂是臺北地區僅存的4座建於[[臺灣日治時期]]的長老教會教堂,4座教堂興建年代最早為大稻埕長老教會。
==歷史==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前身是「大龍峒教會」,為馬偕牧師於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所創立,因中法戰爭民眾攻擊各地禮拜堂,大稻埕教會亦受損嚴重成廢墟。運用臺灣巡撫劉銘傳撥付的賠款,在[[牛磨車街]]重建,並更名「枋隙教會」,為當時全臺教會最具規模的殿堂。 日本大正4年(西元1915年)有[[臺灣茶業之父]]美譽的李春生提議獨資捐地建造,並改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即今日舊禮拜堂樣貌。大稻埕教會民國96年(公元2007年)新建後方教會大樓,舊禮拜堂當時保留左右兩側牆面,立面以原貌原磚原圖重新砌成並往前移動6公尺,成為現在舊教堂崁入新教會大樓特殊景象,民國91年(公元2002年)舊禮拜堂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日本大正4年(西元1915年)有[[臺灣茶業之父]]美譽的[[李春生]]提議獨資捐地建造,並改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即今日舊禮拜堂。
*大稻埕教會民國96年(公元2007年)新建後方教會大樓,舊禮拜堂仍保留左右兩側牆面,立面以原貌原磚原圖重新砌成往前移動6公尺,成為現在舊教堂崁入新教會大樓特殊景象。
*民國91年(公元2002年)舊禮拜堂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建築==
*大稻埕教會建築以仿歌德式建築為主調,據悉為「臺茶之父」李春生以福建廈門一帶,西方傳教士所建教堂為參考,立面上面有西方歌德式對稱式窗戶、小尖塔和山牆,加上希臘柯林斯式(古希臘古典建築的一種形式)之挺立、高大、古典柱頭的雙柱,將教堂立面做完美的三分切割,表達基督教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立面洗石子裝飾的山牆,融合經典中西風格,有許多臺灣傳統圖案。山牆上方有流暢的曲線形山頭,山牆兩端 該教堂又因為老舊及空間不敷使用而 拆除改建之議 一座小尖塔,下方是一對仿柯林斯式柱頭的柱子 而後臺北市文化局逕行決定將 山牆中央有一扇周圍有泥塑裝飾的牛眼窗(西式 建築物 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然而教堂卻遭教會雇用[[怪手]]於2002年5月26 上,兼具裝飾與採光的圓形窗子,形狀如牛的眼睛,故名牛眼窗),下方有哥德式的尖拱和傳統浮雕,是 凌晨1時20分破壞<ref>{{cite news|title= 治大正時期 大稻埕 教會漏夜拆除 文化資產再凋零|url=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4270|publisher=[[公視]]|date=2002-05-27|accessdate=2015-09-20}}</ref>,造成正立面毀損{{r|史}}。後來由教會利用奉獻基金進行 一帶 建築 常見 修復工程,現在已經完成修復工程,並架 管風琴
*臺灣建築形式一般都是開單門(城門、民宅)、3門(牌樓、寺廟)或5門(寺廟前殿、牌坊)…等單數門,很少見到雙數門。大稻埕教會禮拜堂因當時民風保守,為區隔男女,所以在左、右各開一個門分別進出,在當時的建築實屬少見。
== *民國96年(西元2007年)禮拜堂立面已損毀,為保留原貌,並空出新 築 == 地興建新 會大樓,遂將舊禮拜 的正立面山牆 整個地基挖起後,連同 端各有一座小尖塔,其下則是一對仿[[科林斯柱式|柯林斯式]]柱頭的柱子。而在山 側磚 中央有一扇周圍有泥塑裝飾的牛眼窗 向前推動6公尺 則有[[哥德式建築|哥德式]] 再利用原來 尖拱 磚頭,以原貌原圖重新砌成 新大樓則設計成凹字型,將舊禮拜 內部空間挑高,有兩層 崁入新教會大 予人 種莊嚴感{{r| 特殊外觀,在臺灣 }} 無前例
*大稻埕教會是臺灣少數禮拜堂內,擁有大型管風琴的教會,這組由瑞士Mathis公司承製的40支音栓,共有2,377支音管管件,機械式觸鍵裝置,建於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是全臺灣第四大管風琴組。
== 歷史年表參考文獻 ==* 1875年8月15日:由[[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馬偕]]博士於[[大龍峒]]地區設立「大龍峒禮拜堂」,是[[臺北市]]最早建立的禮拜堂。* 1884年8月:[[中法戰爭]]爆發,禮拜堂被憤怒的民眾攻擊毀壞。* 1885年7月:禮拜堂於枋隙地區重建。* 1886年10月:禮拜堂重建完成,並改名為「枋隙禮拜堂」(地址為[[迪化街]]二段67號,今大橋長老教會現址)。* 1915年8月:枋隙禮拜堂停用後,有「台灣茶葉之父」之稱的[[李春生]]長老於現址獨資捐獻土地及建堂,禮拜堂本月完工並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1922年、1927年:分別首次有女性任執事、長老。* 1975年3月2日:奉獻位於枋隙地區的「枋隙禮拜堂」給大橋長老教會。* 2007年6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同意禮拜堂以保留左右兩側牆面,正面用原磚原圖重新砌成,並向前移動6公尺等三條件重建禮拜堂,本月開工。* 2009年:現今禮拜堂重建完工。* 2010年8月15日:舉行設教135週年暨聖殿重建獻堂感恩禮拜。* 2011年3月:成立大稻埕學苑。* 2014年7月:增設第二場(華語)禮拜。{{reflist}}
1,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