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472
次編輯
變更
四明公所
,创建页面,内容为“四明公所事件是19世纪发生在上海法租界,由于征地筑路迁坟引起的法租界公董局与宁波同乡会之间的中外流血冲突事件,前…”
四明公所事件是19世纪发生在上海法租界,由于征地筑路迁坟引起的法租界公董局与宁波同乡会之间的中外流血冲突事件,前后共有两次。
==四明公所从创建==
在清末民初前,上海宁波人的主要同乡团体是四明公所。四明公所在创建初期是一个殡舍义冢,最早称四明义厂,又称四明义园。创建者为钱随、费元圭、潘风占、王忠烈等人,他们发起以“一文善愿”的倡议:凡旅沪宁波同乡,每人每天捐一文钱,以三百文为一愿,这一倡议得到在沪的宁波同乡们广泛响应。经过几年的积累,在清嘉庆二年(1797),于上海县城北郊购地三十亩,次年建成殡舍,清嘉庆八年(1803)建成关帝庙,正门题额为“四明义厂”。
据《上海四明公所大事记》载,清嘉庆二年丁巳(1797),甬人始建四明殡舍于上海县北郊二十五保四图。又载:“甬治滨海,东饶鱼盐之利,群山互抱,其主峰奇挺插天,上有四穴,如牌通光晷,故称四明,会稽之支别也。乡之地不足于耕,人多业贾,国以内名都大埠,工商所期会,必甬人开其先,外而欧美列邦,舟车所至,人力所通,罔不至焉。海通以来,沪为五洲绾毂地,来者尤众。先是乡人钱随、费元圭、潘风占、王忠烈,谋所以安旅榇者,创一文善愿,旅沪之乡人,各日输一钱,历年积累,于城固北郊购地三十亩强,为之基础,殡舍始建,即今之法租界民国路公所是也。”(宁波政协文史委编《上海四明公所史料》第371页)
==三次重修扩建==
第一次重修和扩建 - 四明义厂开业后,旅沪甬人厝柩日众,殡舍颇显狭隘。到道光年间,义厂因岁无常费,殿宇日渐败落,无人经营其事。道光十一年(1831),有董事谢绍心、方亨宁、方亨黉、庄锦等发起重修,修饰殿宇,设赊材所,又推广冢地,增建殡舍,改为“四明义园”。义园赊售棺材以助贫困同乡遗属,定期舟送寄柩归籍,以圆同乡叶落归根的遗愿。方亨宁倾其所有,购置市房、土地,将存款生息,以充公所财源。“岁无常费,殿宇剥落,旅客加多,殡舍狭隘,柩莫能容,冢地又低洼不洁。董事谢绍心、方亨宁、方亨黉、庄锦,惄焉伤之,建议兴修,既而募捐集成,拓地涓吉,鸠工庀材,自甲午七月至丙申八月工始竣。是役也,历时二载又一月,集资一万六千余缗(蓝志作一万六千余愿,愿四百八十文)。”(宁波政协文史委编《上海四明公所史料》第372页)
道光二十三年(1843),定海人蓝蔚雯任上海知县,为宁波同乡人。方亨宁侄子方仁照和方仁荣兄弟俩趁此机会与公所的董事谢心、庄巨等人商议,呈请蓝蔚雯将义园土地编入官图,给予免赋。由于有了乡情的关系,蓝蔚雯满口答应,还为公所义冢写志,镌成石碑。(中国宁波网)
第二次重修和扩建 - 5年以后,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是岁八月,缮修告竣,添建殡舍,增筑冢地,设赊材局,贫乏者得先领棺木,随时量力纳赀,不索偿,亦不取盈。更以余资营市房,租息所人,以充经费。时董其事者,谢、方而外,为庄钜、方椿,复举邵炳协理之。”(宁波政协文史委编《上海四明公所史料》第372页)
第三次重修于扩建 - 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五口通商约成,上海居五口之一,时徇法兰西之请,四明公所之地划入法兰西租界。咸丰三年 (1853),红巾会匪刘丽川等作乱(即小刀会起义),据上海县城,四明公所毁于战乱。董事方仁照、方仁荣兄弟召集同乡富贾商议,带头捐资,进行重建,恢复旧观,拓建济元堂,附设办事房,作为旅沪宁波人集会场所。“事平,董事方仁照等建议重修。八年戊午(1858),重修议起,董事方仁照、方椿、邵炳,首输巨资,应者坌集。乃举邵炳总其成,经营二载,始复旧观,且加拓焉。前为关帝殿,后为地藏殿,旁为土地祠、祀事所。祠之两翼设龛,奉先董、申崇报也。祠旁启丙舍,得纳岁捐,厝柩其中。其殡厂之分男女者,更别为鄞、慈、镇、奉、象、定六邑各为一所。建济元堂,为乡人集会处,而办事室附焉。又后为赊材局及馆丁寓舍。即今制也。”(宁波政协文史委编《上海四明公所史料》第373页)历时两年乃成,更名为“四明公所。(中国宁波网)
==四明公所从创建==
在清末民初前,上海宁波人的主要同乡团体是四明公所。四明公所在创建初期是一个殡舍义冢,最早称四明义厂,又称四明义园。创建者为钱随、费元圭、潘风占、王忠烈等人,他们发起以“一文善愿”的倡议:凡旅沪宁波同乡,每人每天捐一文钱,以三百文为一愿,这一倡议得到在沪的宁波同乡们广泛响应。经过几年的积累,在清嘉庆二年(1797),于上海县城北郊购地三十亩,次年建成殡舍,清嘉庆八年(1803)建成关帝庙,正门题额为“四明义厂”。
据《上海四明公所大事记》载,清嘉庆二年丁巳(1797),甬人始建四明殡舍于上海县北郊二十五保四图。又载:“甬治滨海,东饶鱼盐之利,群山互抱,其主峰奇挺插天,上有四穴,如牌通光晷,故称四明,会稽之支别也。乡之地不足于耕,人多业贾,国以内名都大埠,工商所期会,必甬人开其先,外而欧美列邦,舟车所至,人力所通,罔不至焉。海通以来,沪为五洲绾毂地,来者尤众。先是乡人钱随、费元圭、潘风占、王忠烈,谋所以安旅榇者,创一文善愿,旅沪之乡人,各日输一钱,历年积累,于城固北郊购地三十亩强,为之基础,殡舍始建,即今之法租界民国路公所是也。”(宁波政协文史委编《上海四明公所史料》第371页)
==三次重修扩建==
第一次重修和扩建 - 四明义厂开业后,旅沪甬人厝柩日众,殡舍颇显狭隘。到道光年间,义厂因岁无常费,殿宇日渐败落,无人经营其事。道光十一年(1831),有董事谢绍心、方亨宁、方亨黉、庄锦等发起重修,修饰殿宇,设赊材所,又推广冢地,增建殡舍,改为“四明义园”。义园赊售棺材以助贫困同乡遗属,定期舟送寄柩归籍,以圆同乡叶落归根的遗愿。方亨宁倾其所有,购置市房、土地,将存款生息,以充公所财源。“岁无常费,殿宇剥落,旅客加多,殡舍狭隘,柩莫能容,冢地又低洼不洁。董事谢绍心、方亨宁、方亨黉、庄锦,惄焉伤之,建议兴修,既而募捐集成,拓地涓吉,鸠工庀材,自甲午七月至丙申八月工始竣。是役也,历时二载又一月,集资一万六千余缗(蓝志作一万六千余愿,愿四百八十文)。”(宁波政协文史委编《上海四明公所史料》第372页)
道光二十三年(1843),定海人蓝蔚雯任上海知县,为宁波同乡人。方亨宁侄子方仁照和方仁荣兄弟俩趁此机会与公所的董事谢心、庄巨等人商议,呈请蓝蔚雯将义园土地编入官图,给予免赋。由于有了乡情的关系,蓝蔚雯满口答应,还为公所义冢写志,镌成石碑。(中国宁波网)
第二次重修和扩建 - 5年以后,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是岁八月,缮修告竣,添建殡舍,增筑冢地,设赊材局,贫乏者得先领棺木,随时量力纳赀,不索偿,亦不取盈。更以余资营市房,租息所人,以充经费。时董其事者,谢、方而外,为庄钜、方椿,复举邵炳协理之。”(宁波政协文史委编《上海四明公所史料》第372页)
第三次重修于扩建 - 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五口通商约成,上海居五口之一,时徇法兰西之请,四明公所之地划入法兰西租界。咸丰三年 (1853),红巾会匪刘丽川等作乱(即小刀会起义),据上海县城,四明公所毁于战乱。董事方仁照、方仁荣兄弟召集同乡富贾商议,带头捐资,进行重建,恢复旧观,拓建济元堂,附设办事房,作为旅沪宁波人集会场所。“事平,董事方仁照等建议重修。八年戊午(1858),重修议起,董事方仁照、方椿、邵炳,首输巨资,应者坌集。乃举邵炳总其成,经营二载,始复旧观,且加拓焉。前为关帝殿,后为地藏殿,旁为土地祠、祀事所。祠之两翼设龛,奉先董、申崇报也。祠旁启丙舍,得纳岁捐,厝柩其中。其殡厂之分男女者,更别为鄞、慈、镇、奉、象、定六邑各为一所。建济元堂,为乡人集会处,而办事室附焉。又后为赊材局及馆丁寓舍。即今制也。”(宁波政协文史委编《上海四明公所史料》第373页)历时两年乃成,更名为“四明公所。(中国宁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