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銀元

增加 28 位元組, 4 年前
銀元發展史
[[File:14755739505550.jpg|缩略图|居中|光緒]]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戶部在[[天津籌建製造銀錢總廠]],於光緒三十一年建成,改名為“[[造幣總廠]]”。同年七月,清政府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製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在製造銀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製造金幣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於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這種幣制以黃金定價格標準,但國內實際流通的是銀元,銀元按黃金價值流通,是 [[ 黃金 ]] 的價值符號。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產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為單位。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9年),[[天津造幣總廠製造]][[光緒元寶]]銀元一套,幣面計重為: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幣值,回復到了幣面看似計重,實際當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這是光緒年間清朝中央政府製造發行的僅有的一套銀元。
在此期間,天津造幣總廠制有幣面標為光緒二十九年的戶部光緒元寶試樣幣一套,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共五等幣值。湖廣總督張之洞此時極力主張銀元重一兩,在湖北開制了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 [[ 大清銀幣 ]] ,重庫平一兩,背面為雙龍戲珠圖,此幣有少量進入市場流通。 由於“兩元之爭”一直沒有結果,天津造幣總廠於光緒三十二年試製了一套戶部丙午中字大清銀幣,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共四等;光緒三十三年又試製了一套丁未大清銀幣,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戶部所制的這幾套銀元,製作都極精美,有標準幣之稱,但都未正式發行。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有些省開始製造[[宣統元寶]]銀元,宣統二年頒布《幣制則例》,規定國幣以圓為單位,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輔幣有 [[ ]] [[ ]] [[ 銅幣 ]] ,規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造幣總廠還根據《幣制則例》規定,於宣統二年試製以圓為單位的大清銀幣一套。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製大清銀幣,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很多,計有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別。
[[File:0baf6309949b476a3961c214d198.jpg|缩略图|居中|大清宣統銀幣]]
===民國初年===
[[辛亥革命]]爆發後,所有已鑄成的銀幣均充作軍餉,故終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鑄的銀元,而無成色、重量都符合標準的全國統一鑄造的銀幣。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鑄造的鐫有 [[ 袁世凱 ]] 頭像的銀元和國民政府鑄造的鐫有 [[ 孫中山 ]] 頭像的銀元,是自鑄銀元中流通最廣的兩種。進入民國後,仍維持著銀兩、銀元並行的貨幣制度,
<gallery>
14755739461247.jpg|孫中山頭像的銀元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