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淡水海關碼頭

增加 6,49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淡水海關碼頭開放於清朝時期,曾是當時台灣最大的國際港口,在北台灣茶葉貿易最為興盛之際,每天皆有來自各國的輪船靠港。海關碼頭以觀音石及少許的唭哩岸石打造,採用十九世紀末的碼頭基本功法,在封港之後曾有許多漁家船塢停留於此,現今為軍方管轄範圍,為縣定古蹟。<ref>[https://okgo.tw/butyview.html?id=50 淡水海關碼頭-玩全台灣新北景點]</ref>
 
海關碼頭園區位於淡水紅毛城下坡的低矮平台上,視野良好,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四周景觀盡收眼底。淡水海關碼頭在臺灣近代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地位。兩百公尺的淺水碼頭共分三段,由觀音石或唭哩岸岩交丁相砌而成,工法精純,以及洋樓與兩座歷史悠久的港務倉庫,均是淡水港埠時代的見證物。 位於中正路上的海關碼頭,清朝時曾因1858年(咸豐八年)天津條約及1860年(咸豐十年)北京條約,而成為全臺極為重要的港口,在貿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當時的港務局碼頭及英國領事船屋就在此設立,中國政府後正式延請英國人李泰國(Horatio N. Lay)為「總稅務司」,海關管理權移轉給洋人,這是清末列強侵略北臺灣的重要史證。淡水海關碼頭區內現仍存有清代與日治時期海關之相關建設,計有碼頭本體、二層洋樓一棟、倉庫二棟、以及其他相關建築遺跡,現為市定古蹟。在河岸步道可清楚看見全長約150公尺,重力式岸壁構造的淡水海關碼頭,岸壁表面全為硬石,內填卵石的石材建造,這是為了阻擋潮水的侵蝕。當時石材多使用觀音石與唭哩岸石,還有「繫船石」與供船上下貨的「登船口」的碼頭景觀,目前為海軍的駐守碼頭,屬軍用營區範圍,遠眺這個清朝時期的遺跡,可遙想百年前的港口繁華。 「淡水海關碼頭園區」全長200公尺,與紅毛城隔街相對,是全台僅存的清朝「淡水海關碼頭」,視野良好,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目前規劃安排藝術團體、街頭藝人表演、文創商店、美食餐廳進駐,打造成「文創產業基地」。這裡的港務倉庫興建於1920年代,屬歐洲風格構造,很適合在夏日午後來碼頭邊一邊散步,一邊眺望眼前觀音山及淡水河的美景。附近還有陳列許多淡水風景明信片的「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及可觀賞山海景觀、落日美景的景觀咖啡廳可參觀與休息。<ref>[https://zip5.5432.tw/poi/?name=%E6%B7%A1%E6%B0%B4%E6%B5%B7%E9%97%9C%E7%A2%BC%E9%A0%AD%E5%9C%92%E5%8D%80 台灣景點資訊 - 淡水海關碼頭園區]</ref>
淡水海關自同治元年(1862)設立後,其設施包含:海關關署、長官官邸、碼頭區等。碼頭區則包括碼頭本體、洋樓、倉庫。淡水海關碼頭區域內現在有清代與日治時期海關之相關建設,計有碼頭本體、二層洋樓一棟、倉庫二棟、以及其他相關建築遺蹟。<ref>[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00627000002 淡水海關碼頭-國家文化資產網]</ref>
 
 
===淡水海關的誕生===
清代臺灣的政治中心在南部,為什麼選擇北部的淡水而不是臺灣府(今日臺南)?清政府於英法戰爭戰敗,1858年(清咸豐8年)分別與俄、美、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在明定通商口岸的過程中,清朝官員商定淡水為開港之地,是因臺灣的政治中心在臺灣府,以為開港在北部,可以減少跟外國人接觸往來。
 
 
英國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勘查通商港口情形,認為臺灣府(今日臺南)海口淤積,船隻難以停泊,最後議定滬尾(今日淡水)為通商碼頭。郇和將領事館設於滬尾港內英商怡和洋行所屬的「冒險號」上,通告通商範圍:「因為淡水港較臺灣島所有其他諸港,具有更大之便益……是以今後視淡水港為臺灣境內開放對英貿易之領事港口。該港之境內,經規定為自淡水河口沙洲向海方延展,又上溯淡水河約四哩處峽谷向陸地延展。」從此淡水成為國際商港,開啟淡水港輝煌年代。<ref>[https://historical-landmark-182.business.site/posts/5965386427299760418?hl=zh-TW 淡水海關的誕生]</ref>
 
===關於 淡水海關碼頭園區===
淡水海關碼頭園區位於淡水紅毛城旁,由於地理位置良好,這裡曾是清領時期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園區至今仍保存清代與日治時期的海關建設,包括碼頭本體、洋樓、倉庫兩棟及其他相關建築遺跡,並於2000年公告為市定古蹟。海關碼頭本體長約150公尺,使用觀音石、唭哩岸石打造為重力式岸壁構造,同時保有「繫船石」與供船上下貨的「登船口」景觀。園區內的洋樓與港務倉庫則可供民眾進入參觀,館內介紹淡水的相關歷史,並不定時舉辦各式主題特展。<ref>[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5556.html 關於 淡水海關碼頭園區-TRAVEL KING旅遊導覽]</ref>
 
 
===淡水海關碼頭園區介紹===
主要建築物包含有以下四棟A棟洋樓 B棟倉庫 C棟倉庫 D戰後海巡建物
 
 
淡水海關碼頭位在淡水區中正路259號、紅毛城對面,連接淡水老街河岸的最底端,全長150公尺、占地2771坪,碼頭上現在還可見到當年船隻停泊的繫船柱。於2000年6月27日公告為市定古蹟、類別為碼頭,面積9,248平方公尺,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
 
 
1861年7月,英國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來臺勘察後,以淡水港較臺灣所有其他各港,具有更大的便益,於是議定以滬尾為通商碼頭,洋船也開始停泊於淡水。當時臺灣仍隸屬於福建省,因此,設關事宜交由福建候補道區天民負責辦理。1862年7月28日(同治元年6月22日),區天民以滬尾守備署開設海關,正式收稅。
 
 
中國原有「海關」分為「新關」(又稱為「洋關」)及「常關」(又稱為「舊關」),前者徵收通過國境的貨物關稅,後者徵收屬於國境內交易貨物的稅款,由於「新關」負責國境關稅的徵收,主要交涉的對象均為外國人,於是將「新關」劃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經管。中國政府延請英國人為「總稅務司」,海關管理權移轉給洋人。滬尾關屬新關,為了確保關營收,清廷乃設「副稅務司」一名專管臺灣四口稅務。1863年(同治2)10月1日,英人侯威爾(John William Howell)擔任首任副稅務司。開始有洋人專駐滬尾,於是以滬尾為本關,雞籠、打狗、安平所設均為分關,徵稅銀冊均由滬尾關轉天津關庫。滬尾新關編制分為:稅務司、頭等、二等、三等、四等幫供事、總巡、二等、三等驗貨、頭等、二等、三等鈐字手、醫師、技師等。這些職員以英人為主。
 
 
1895年8月5日,淡水海關移交給日本。1916年,淡水稅關總關自淡水移設臺北大稻埕,並於1920年將原淡水稅關更名為「總督府稅關淡水支署」。總關的移動,顯示淡水已失去統領全臺關務的地位。
 
 
淡水海關自設立後,其設施包含:海關關署區、長官官邸區、碼頭區等三大區。
「關署區」:建於1896年,位於現在紅毛城下方的停車場,有辦公室、船員宿舍、倉庫等建築碼頭區則包括碼頭本體、洋樓、倉庫,今已不存在。
「官邸區」:在1866年~1875年間陸續興建稅務司官邸和宿舍,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為其中僅存一棟建築。
「碼頭區」:建設由清領時期開始直到日治時期碼頭工程才完工,而後逐漸形成後來的面貌,全長約為150公尺,全屬重力式岸壁構造,岸壁表面全為硬石,砌築得很堅固;另有「繫船石」15根以及「登船口」,可供船舶停靠、上、下貨之用,其建築構造於文化資產中別具特色。<ref>[http://edwardchang81679.pixnet.net/blog/post/348145628 淡水海關碼頭介紹]</ref>
8,2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