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箫 ''' 又称洞箫,是中国古老的吹管 [[ 乐器 ]] ,特征为单管、竖吹、开管、边棱音发声[1] 。“箫”字在 [[唐朝| 唐代 ]] 以前本指排箫,唐宋以来,由于单管竖吹的箫日渐流行,便称编管箫为排箫,以示区别[2] 。至于“洞箫”之名,则来自于箫管底端之开孔[3] 。 其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 [[ 丝 ]] 竹乐演奏。
==历史==
[[汉朝| 汉代 ]] 以前,无论是横吹还是竖吹的管乐器,都可称为笛[4] ,从马融《长笛赋》可知,竖吹之笛原有四孔,皆在前侧,而后 [[ 西汉 ]] 京房多加一背孔,此型制已与今传之洞箫基本上一致[5] 。汉代王褒曾作《洞箫赋》,然而文中有“参差”一词,故应是指 [[ 排箫[6]]。
笛曲的最早记录见于 [[ 晋书[7]], 但只说“三弄”却并未记录曲名,此曲之谱已不存在,仅存有据此改编而来的古琴曲 [[ 梅花三弄[8]]。
唐代,开始以“笛”专称横吹之 [[ 笛 ]] ,至于竖吹之箫,则因其长度为一尺八寸,称之为“尺八”[9] ,并传到日本成为“古尺八”[10] 。而“箫”在唐代以前则是用来称排箫[11] 。
[[元朝| 元代 ]] ,宴乐之器已有五孔箫的记载,也将箫与排箫做了区别[12] 。箫在之后的宫廷礼乐都有广泛的应用[13] 。
[[明朝| 明代 ]] ,单管直吹的“箫”、多管的“排箫”、横吹的“笛”有了更明显的区别[14] 。现存最早的独立谱见于《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为 [[ 工尺谱 ]] 。 [[清朝| 清代 ]] 有任兆麟的《箫谱》一书[15] 。
到二十世纪,彭祉卿于《今虞琴刊》发表〈新制雅箫图说〉,发明8孔雅箫,又名琴箫,便于与 [[ 琴 ]] 音合奏,现在的八孔箫是据此发展得来,强调其十二平均律便于乐器合奏。
==形制==
===粗短型===
[16]管体较粗而短之箫,为传统古洞箫,或称“南箫”[17] 。以南管 [[ 洞箫 ]] 为代表,桂竹、孟宗竹、石竹制成,前五孔、后一孔,十目九节,吹口为V字形。 [[ 音色 ]] 浑厚深沉,吹奏时双臂抬成凤凰展翅之势。
===细长型===
[18] 管体较细而长之箫。如琴箫,又称“北箫”,是中国北方后来发展出的箫种[19] 。由彭祉卿发展出来的琴箫体型比较细小,故音量较少。管身较长,没有竹根头,有箫盖,多以紫竹制作。传统洞箫是一体成形。琴箫出现后,有于吹口与按孔之间加上金属套环,把箫管一分为二,便可以像单簧管、木笛那样调整音准。而三节箫的出现,据前 [[ 香港中乐团 ]] 乐师陈树桂忆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香港粤曲乐师向 [[ 广州 ]] 的乐器厂特别订制一些箫,除了要在吹口与按孔之间加上 [[ 金属 ]] 套环外,还要在第一按孔下再加上金属套环,得以分为三节,便于携带。
U口/V口/唐口:吹口内削而切割成U字或V字则称U口或V口。唐口则是尺八的开口,外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