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次編輯
變更
崔伯銓
,创建页面,内容为“崔伯銓(1927年10月2日-),生於江蘇省海門縣,是臺灣物理光學家。他自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取得學士學位之後,於1953年…”
崔伯銓(1927年10月2日-),生於江蘇省海門縣,是臺灣物理光學家。他自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取得學士學位之後,於1953年進入該系工作,服務於該系光學實驗室。1962年,他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研究光譜學,返臺後自行研製滑行火花放電光源,使得原子游離態光譜實驗有更好的設備。1958年,崔伯銓接替方聲恆主持了光學實驗室。日後崔伯銓與他的團隊也在鋅、鈉、鎂等元素光譜中發現了一些未曾有文獻發表的譜線,其中鋅的未知光譜線就發現了700多條。在這段期間,崔伯銓也曾研製投影機等器件,替地質系製造伊伯特攝譜儀,以及和許雲基合製氦氖雷射。
1971年8月,崔伯銓接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並於1977年7月卸任。1978年起,他主要致力於該系普通物理實驗儀器、講義與內容的研製、革新與設計。原先由崔伯銓主持的光學實驗室則交由曹培熙主持。
另外,根據國立臺灣大學校方於2013年出版的校史稿顯示,崔伯銓曾於1951年以物理學系教授的身份提議建造傅鐘以紀念該校已故校長傅斯年。然而崔伯銓是在1953年才開始在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任職的,且2004年版的校史稿則說明是植物系的柏銓所提議。崔伯銓被認為是「臺大物理系務實精神的代表」。
1971年8月,崔伯銓接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並於1977年7月卸任。1978年起,他主要致力於該系普通物理實驗儀器、講義與內容的研製、革新與設計。原先由崔伯銓主持的光學實驗室則交由曹培熙主持。
另外,根據國立臺灣大學校方於2013年出版的校史稿顯示,崔伯銓曾於1951年以物理學系教授的身份提議建造傅鐘以紀念該校已故校長傅斯年。然而崔伯銓是在1953年才開始在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任職的,且2004年版的校史稿則說明是植物系的柏銓所提議。崔伯銓被認為是「臺大物理系務實精神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