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向日葵 (梵高)

增加 4,742 位元組, 4 年前
創作背景
梵高的某张信件上,记载了他本打算将他的作品《[[罗兰夫人的肖像]]》安置在中央,然后两侧各展示一副《向日葵》作品的想法。因此,这些相似的向日葵作品,与其说是他重复练习所产生的东西,不如认为是他本来就打算创作多张作品。<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91%E6%97%A5%E8%91%B5/7896456 向日葵 (法国1888年文森特·梵高创作的系列油画)],百度百科</ref>
 
== 作品賞析 ==
梵高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画中的向日葵色彩金黄,充满了生的欲望,好像在燃烧,感情笔触如此饱满有力,真正是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阳之花]]。画向日葵即画[[太阳]],也是[[自画]]。太阳、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体。梵高和向日葵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
 
《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它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在梵高短暂的一生中,画向日葵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而遗憾的是他却又在艺术面前走向了自我毁灭。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那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梵高是一位生活在法国的[[荷兰]]画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因此,他的艺术语言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也有孤独和抑郁的悲剧意识。他特别强调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他对[[色彩]]和[[线条]]有内在的敏悟。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如被世人熟知的《向日葵》就具有这种艺术特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梵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的生活和艺术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状态,即使穷困潦倒,也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梵高的艺术中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那种充满激情的色彩,那种畅神达意的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进入了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尽管梵高的艺术在其生前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却受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家们的青睐,尤其对[[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
 
细心研究梵高的《向日葵》,便能发现借鉴了[[米勒]]的《[[雏菊]]》。在《雏菊》中米勒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阳台上,同样梵高谙熟这些。因为名字出现在画面上太突兀了,几乎破坏了整个画面的感觉。所以米勒小心翼翼的用一个线包的绳带掩映住,以取得融入画面的作用,这代表了这个花束是米勒奉上的!梵高也是这样做的,他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花瓶]]上面。
 
米勒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拒绝晦暗。所以他的雏菊是亮眼的小雏菊,但是衬托这些亮眼雏菊的是米勒的另一个精彩的笔触:左右两边的小残花。这左右的两朵小残花,使得这幅《雏菊》具有了死亡诱发的生命力量。梵高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向日葵》中也用左右的残花对比中间盛大的向日葵。同样,在构图上,梵高也是对米勒的一脉相承。
 
向日葵就是梵高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描绘令人无法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在梵高看来,向日葵象征着一种激情,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永存。<ref>[http://www.lingganjia.com/site/1004.htm 梵高作品赏析——向日葵系列],灵感家</ref>
== 历史传承==
3,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