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9
次編輯
變更
绿背山雀
,無編輯摘要
|}
'''绿背山雀''' <ref>[https://www.360kuai.com/pc/9ca1df1e58e4cdb52?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脊椎动物·绿背山雀(附图)],快资讯,2020-01-10 </ref> (学名:Parus monticolus)也叫青背山雀,是一种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区的雀鸟。绿背山雀是一种体型略大( 约13 约[[13 厘米 ]] )的山雀。在中国其分布仅与白腹的大山雀亚种有重叠。绿背山雀雄雌同形同色,最为显眼的是肩部绿色区域与颈部黑色区域交界处有一条细的亮黄色环带。与大山雀一样,绿背山雀亦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绿背山雀属于 [[ 稀有鸟种 ]] 。
== 外形特征 ==
虹膜褐色;喙黑色足亦为黑色。鸣叫时发出“啧吱、啧吱”的声音。
亚种yunnanensis较指名亚种上体 [[ 绿色 ]] 更为鲜亮。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青石灰色 <ref>[http://www.xzwyu.com/article-21356-1.html 绿背山雀外形特征],鸟纲行者物语网,2016-3-19</ref>。==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 绿背山雀与[[大山雀]]绿背亚种的区别: (1)绿背山雀上背绿色且具两道[[白色翼纹]];而大山雀仅仅具有一道翼斑;飞羽黑色,羽缘色略浅 。
(2)绿背山雀在中国其分布仅与[[白腹大山雀]]亚种有重叠,大山雀绿背亚种仅分布于[[新疆]]等地<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4090.html 绿背山雀与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鸟类_百问中文,2017-02-28</ref>。
== 生活习性==
== 栖息环境 ==
绿背山雀喜欢成群活动,见于海拔在1000-4000米的中高山区,它们常活动于这个海拔的 [[ 森林 ]] 或 [[ 林缘 ]] 中。用苔藓、枯叶、树皮纤维及羽毛作为建造巢穴的材料。
夏季主要栖息在海拔1200-3000米的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和次生林,海拔高度较大山雀高。冬季常下到低山和山脚及平原地带的次生林、人工林和林缘疏林灌丛,有时也出现在果园、庭院和农田地边的树丛中。
== 生长繁殖 ==
繁殖 期4期[[4-7 ]] 月。营巢于天然树洞中,也在墙壁和岩石缝隙中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巢呈杯状,主要由羊毛之类的动物毛构成,有时混杂有少量苔藓和草茎。巢的大小据对在四川宝兴海拔2200米处的一棵李树树干洞中的一个巢测量,外径9厘米,内径6厘米,高8厘米,巢深5厘米,巢距地高1.5米。每窝产卵通常4-6枚,有时多 至7至[[7-8 ]] 枚。卵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大小为17.1毫米×12.8毫米,和大山雀的卵很相似。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常带食物喂雌鸟,雏鸟晚成性 <ref>[http://www.360doc.cn/article/35845722_793816966.html 绿背山雀戴繁殖],个人图书馆,2018-10-11 </ref> 。
== 分布范围 ==
== 亚种分化 ==
| 1|| 绿背山雀指名亚种 || Parus monticolus monticolus || Vigors,1830|| 喜马拉雅山脉
|-
| 2 || [[ 绿背山雀台湾亚种 ]] || 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 Swinhoe,1866|| 台湾
|-
| 3 || 绿背山雀西南亚种 || Parus monticolus yunnanensis || Touche,1921|| 云南蒙自弥勒
== 种群状况 ==
种群 [[ 数量较丰富 ]] ,是较为常见的森林鸟类。
== 保护等级 ==
本物种尚未被列入保护动物目录,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域虽然非常广泛,但并非优势种,属于稀有种。另外,本物种还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 视频 ==
绿背山雀 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