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汪兆銘

移除 24,86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original_name =
| honorific-suffix =
| image = [[File: 精衛照片兆銘.jpg|缩略图|居中|[https://kknews.cc/history/om384q.html 原圖連結]]]
| imagesize = 235px
| smallimage =
| caption =
| order =
| office = {{nowrap|[[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Nanjing (Peace, Anti-Communism, National Construction).svg|22px]]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br /><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span>
| term_start = 1940年3月20日
| term_end = 1944年11月10日
| successor2 = [[蔣中正]]
| order3 =
| office3 = {{ROC}}[[國民政府]][[國民政府主席|委員會主席]]
| term_start3 = 1925年7月1日
| term_end3 = 1926年3月23日
| predecessor3 =
| successor3 =
| office4 = {{KMT|24px}} 第1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副總裁]]
| term_start4 = 1938年4月1日
| term_end4 = 1939年1月1日
| successor4 = [[陳誠]]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83|5|6}}
| birth_place = {{QING-1862}}[[廣東省_(清)|廣東省]][[三水區|三水县]](今属[[佛山市]])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44|11|10|1883|5|6}}
| death_place = {{EOJ}}[[名古屋市]]
| restingplace = 梅花山 (南京)(后被炸毀)
| nationality = {{QING}} (1883-1912)<br>{{Flagdeco|ROC|1912}}{{ROC-1928}}(1912-1940)<br> {{flagicon imag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Nanjing (Peace, Anti-Communism, National Construction).svg|size=22px}}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1940-1944)| party = {{Kmt|20px}} 國民黨 (被永久开除)
| otherparty =
| spouse = [[陳璧君]]
1929年9月17日,[[張發奎]]在[[湖北]][[宜昌]]解除[[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個師武裝,並發表反蔣通電,要求汪兆銘回國主政。11月汪兆銘回國,聯合桂系共同抗蔣。
 
[[File:Yan and Wang.jpg|150px|thumb|right|閻錫山與汪精衛在北京,1930年9月9日]]
 
1930年8月7日,中原大戰期間,在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黨部擴大會議」。
 
===下野===
由於[[張學良]][[東北軍]]挺蔣中正而造成反蔣陣營失敗,1931年1月1日,汪兆銘在天津宣佈下野。2月,蔣中正软禁[[胡漢民]]。5月,國民會議在南京集會,通過[[訓政時期]]約法<ref name=表 />{{rp|22}}。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ref name=表 />{{rp|22}}。5月27日,胡漢民派在粵成立“軍政府”<ref name=表 />{{rp|22}}。又和汪精衛派、[[孫科]]派、[[西山會議]]派和兩廣軍人[[陳濟棠]]、李宗仁等在廣州成立中央執監委員會非常會議,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形成寧粵分裂。粵、桂、胡、汪聯合反叛<ref name=表 />{{rp|22}}。9月初,廣州政府開始北伐,然而幾天後[[九一八事變]]爆發,粵、寧合流,合組以孫科為首的政府,蔣中正下野,汪兆銘在野。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之際,孫科辭職,汪兆銘出任行政院長。汪在[[中國抗日戰爭|抗戰]]初期抗日態度堅決,遷都[[洛陽]],積極備戰。然而由於指揮不動蔣中正人馬,遂委請蔣中正出山指揮軍隊,自己主政。7月17日,日軍進攻[[熱河]],汪對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一再命張學良出兵抵抗。8月6日,汪公開致電張,宣稱「毋使熱河平津為東北錦州之續」,願辭去行政院長職務來勸告張同時下野<ref name=討 >羅敏:〈蔣介石的政治空間戰略觀念研究——以其「安內」政策為中心的探討〉,刊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香港:天地圖書,2014年1月</ref>{{rp|356}}。汪、張互訐,結果汪宣佈辭職,10月前往歐洲<ref>[[王克文]]:〈是歷史還是神話?〉,《[[明報月刊]]》,[[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1998年4月號</ref>{{rp|113}}。
 
1933年,由於民眾的呼聲,蔣中正請汪回國主持[[抗日戰爭]]。汪要求[[張學良]]先辭職,蔣中正說服張學良去歐洲考察,3月汪回國復職。此後汪兆銘主張對日和平交涉,得到蔣中正的支持。5月31日,[[何應欽]]與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天津[[塘沽]]舉行會談,共同簽訂了《[[塘沽協定]]》,引發當世對汪兆銘與何應欽所签订的是“賣國協定”的譴責。
 
1935年1月22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表示對中國「不威脅、不侵略」的政策,汪兆銘認為有談判的空間。但由於國民黨主戰派的反對,汪兆銘於8月8日表示辭職,後在蔣中正的強力挽留下復職。11月1日國民黨的四屆六中全會上,汪精衛遇刺,被軍人、[[鐵血鋤奸團]]團員[[孙凤鸣 (刺客)|孫鳳鳴]]擊中三槍,造成重傷,被救後前往歐洲療養。後來執行對日妥協政策的外交部[[常務次長]][[唐有壬]]又遭暗殺。
 
蔣在[[西安事變]]之後加強抗日而減緩內戰,聲望大增,并受到[[苏共]]及[[中共]]支持。1937年1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中政會主席汪精衛乘德輪抵上海<ref name=民 >{{cite book |editors=[[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title=《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2011 |isbn=9787101079982}}</ref>{{rp|5339}}。1月18日,汪精衛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紀念周演說稱,對外願本兩利原則與任何國家攜手,對內不得有兩種政府與軍隊<ref name=民 />{{rp|5342}}。1月22日,汪精廣播講演《怎樣救亡圖存》,謂「不特中國目前實行共產可以亡國,即使接近共匪,受其操縱,也足以引起大亂,而至於亡」<ref name=民 />{{rp|5346}}。1月24日,汪精衛與蔣在溪口商談外交與內政方針,議定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於2月15日如期舉行<ref name=民 />{{rp|5347}}。2月15日,日本駐華大使[[川樾茂]]首次訪問中國國民黨中政會主席汪精衛,談三中全會情形<ref name=民 />{{rp|5367}}。
 
===抗戰時期===
{{seealso|汪兆銘政權}}
[[File:Wang Jingwei 1.JPG|thumb|180px|汪兆銘於南京國民政府前,匾額刻有「[[四维八德|忠孝 仁愛 信義 和平]]」。]]
[[File:Wang and Nazis.jpg|thumb|180px|1941年汪兆銘接待一些[[德国]][[纳粹]]党员]]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汪兆銘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中正。
 
另據朱子家(金雄白)《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记载:
{{cquote|有一天,汪氏在重慶上清寺的官邸宴客,…….吳稚暉,趨向汪氏的座前跪下了,無限悲戚,無限激動地對汪氏說:「救救中國吧!懸崖勒馬,能救中國的也只有你了,怎樣去結束這不利的戰事,你有你對黨國的責任,不應為了一己求自全自保之私,再這樣袖手旁觀下去!」汪氏為吳氏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弄得錯愕不知所措,於是也只好離座對跪,彼此握手欷歔。闔座看到這情形,沒有一個不為這悲涼的場面所感動,有人甚至於隨著泣下沾襟。……}}
 
此后的汪兆銘主張对日本親善,主張「和平運動」,主要的論點為:
:(一)中國不可能打贏這場戰爭,在徹底失敗之前以談判實現和平將更為有利;
:(二)他曾和蔣中正有過談判經驗,因此認為蔣是不可信任的人;
:(三)他關心日占區人民的利益,認為日占區需要照料;
:(四)根據汪兆銘的助手周佛海说,如果蔣贏得了這場戰爭,那麼汪和日本的協定自然被取消,如果蔣不能獲勝,那麼協定還可以限制日本的行為<ref>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593頁</ref>。
 
1938年8、9月間,[[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與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的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談判,日方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支持汪兆銘的和平運動。
 
11月3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宣佈了一項包含了六原則的所谓的“亞洲新秩序”聲明:
:(1)東亞的永久和平;
:(2)善鄰友好和國際正義;
:(3)聯合防共;
:(4)經濟合作;
:(5)創建新文化;
:(6)世界和平。
 
12月19日,汪兆銘向國民政府申請[[護照]],借道[[雲南]]前往[[越南]],主張與[[日軍]]媾和。蔣發電報給香港《[[大公報]]》[[張季鸞]],希望輿論對汪寬留餘地。
 
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了第三次對華聲明,表示以下幾個條件的基礎上和一個新的中國政權調整中日關係:
:(1)親善友好:日本對中國不要求領土、不要求賠款、歸還外國[[租界]]、撤銷[[治外法權]];
:(2)按照軸心國之間,反共產國際協定之同樣的精神,共同防共;
:(3)經濟合作,日本一方絕無壟斷中國經濟的意圖。
 
汪兆銘響應近衛聲明,離開重庆出走至越南[[河內]],發表艷電,主張中止抗戰<ref name=表 />{{rp|38}}。12月29日,汪兆銘發出《致中央常務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書》和[[電報]](29日[[韻目代日|電報代碼]]為「艷」字),是為「[[艷電]]」,電文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使中國「完成其獨立」,以「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原則,「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這樣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蔣回重慶,嚴詞駁斥汪電<ref name=表 />{{rp|38}}。然而由於[[近衛文麿|近衛]]內閣數天後(1939年1月4日)突然辭職,以及雲南軍閥[[龍雲]]并未支持汪兆銘,和平運動失败。
 
[[File:Greater East Asia Conference.JPG|thumb|參加[[大東亞會議]]時的汪精衛(左三)]]
{{Quote box
|width=20%
|align=left
|quote=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br>
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source=《自嘲》,汪兆銘<br />1944年于病榻
}}
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临时会议一致决议,开除汪兆銘的国民党党籍和一切公职。3月,汪兆銘和他身邊的重要[[幹部]],在河內多次遭到刺殺,日本派人將汪營救,5月8日汪抵上海。
汪兆銘雖為病死,但死因有不同的說法:一說10年前汪兆銘被[[铁血锄奸团]]成員[[刺杀]]受伤,[[子弹]]深陷體內,無法取出,[[铅]]毒逐漸扩散,終至藥石罔效;不過[[張學良]]之調查則指出,當時所使用之子彈為鋼彈而非鉛彈。日本作家[[上坂冬子]]訪問汪氏子女後写的書支持病死之說。一說是其妻[[陈璧君]]誤信中醫才造成汪兆銘病死。另一說則是汪兆銘遭日本軍下毒謀殺,但被汪兆銘長女汪文惺、女婿何文傑斷然否認<ref>高伐林p82</ref>;何文傑表示汪精衛患的是“多發性脊骨瘤腫”<ref>高伐林p85</ref>。
 
====墓地====
 
[[日本投降]]後,1946年1月21日[[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奉命將汪墳炸毀;打开棺木時,见汪精衛的遺体上覆盖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身穿南京政府的文官礼服,头戴礼帽。由于使用过[[防腐剂]],遺体尚未腐烂<ref>[http://dy.163.com/wemedia/article/detail/BQ32F1FA05218P82.html 汪精卫棺材被炸开:尸体未腐 口袋装4字神秘纸条]</ref>。汪精衛遺體被送往清凉山火葬场火化,将他的骨灰抛到[[长江]]里。1994年,原汪墓所在的梅花山顶放置一座汪精衛跪像<ref>[http://news.163.com/05/0317/09/1F1LKGG80001122B.html 南京梅花山发现汪兆銘跪像 曾面朝孙中山灵堂]网易,2005-03-17</ref>,因被游客吐痰便溺污秽不堪,于1997年被移走。另外2004年11月8日上午在[[紹興市]]市區挖出一個汪精衛跪像<ref>[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50714/12482659.html 150公斤TNT炸墓劈棺:大汉奸汪精卫的末日结局]</ref>,上刻有「'''汪逆精衛'''」四字。
 
== 身後評價 ==
汪兆銘一生前段部分,年少時滿腔熱血,以[[排滿主義]]為己志<ref>[http://view.news.qq.com/zt2013/wjw/index.htm 汪精卫投日算不算“曲线救国”]</ref>。在革命屢敗、同志人心動搖之際,一直擔任[[參謀]]工作的汪兆銘卻自告奮勇投入第一線,自杀式的[[行刺]][[攝政王]][[載灃]],失敗後一度問死。身為革命元勋卻又在革命成功後,主动远離權力核心携陈璧君赴法读书。后因革命需要数度回国主持大局,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
 
孫文逝世後,[[西山会议派]]试图在国民党内除去共产党的势力,后来蔣中正動用武力[[清黨]],欲徹底剷除[[中国共产党]]人,汪兆銘卻堅持孫中山[[聯俄容共]]和平路線,造成[[寧漢分裂]]。《五月指示》后,[[中国共产党]]宣布退出国民政府;两天后,主张以和平方式遣散共产党人;又一天后,将国民党内共产党党员停职,矛盾升温。八月[[南昌起义]]后,汪兆銘完全转变态度,决定剿共。
 
中日戰爭期間,汪兆銘為了救民於水火,推動和平運動<ref>林思雲,〈真實的汪精衛〉[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2/wangjingwei_linsiyun.htm 真實的汪精衛]</ref>,主張在淪陷區成立[[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日本原本不同意,後來接受。重慶國民政府與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不遺餘力地在政治、教育各方面加以批判。
 
另一方面,在汪兆銘投奔日本的事實背後,其動機與實際努力是否和賣國求榮的漢奸一致,仍待後世檢討。<ref>[http://www.storm.mg/lifestyle/73176 風傳媒:「論德,當屬汪精衛!」曾撼動全中國的熱血革命文青,為何最後背負漢奸罵名?]</ref>
 
汪精衛乃第一美男子,其投奔日本為了和平主義,因為他認為中國不可能打贏日本,為了人民生存,不如簽訂合約和平共處,因為當時各國勢力早已瓜分整個中國,尤其是上海。在他生前記載的許多文集顯示,他是想和平救中國,但是對於共產黨卻也是極力抵擋,蘇聯當時培植了中國共產黨員,對於汪精衛而言,蘇聯的馬克思思想也是外來文化。
=== 正面评价 ===
汪兆銘在[[辛亥革命]]之初,作为革命元勋,能够比较坚定奉行孙文意旨,坚持推翻满清政府。並且能以文學輔佐孫文,此為諸家所公認者。
 
[[File:朱執信先生墓表1.jpg|thumb|180px|汪兆銘為[[朱執信]]先生撰並書的墓表,位於廣州[[先烈路|先烈東路]]。]]
在文学方面,汪精卫頗能文墨,是南社成员,在晚清至民国的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有重要影响,作品在南京政权时代结集为《双照楼诗词稿》出版。其作品也会于中国大陆大学文学史教材中出现。<ref>陈洪、张峰屹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九编第一章,ISBN:9787301194010</ref>
另外,备受争议的网络写手[[林思云]]在《真实的汪精卫》<ref>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13977/</ref>一文中,替汪兆銘鸣冤。首先,文中高度讚揚汪的人格,认为他有严肃的生活作风,在国民党任高層時「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性交易|近女色]],这在当时的国民党高官中,都是鲜有人能够做到的」。其次,汪的行動都比較能貫徹[[孫中山]]的思想。例如,汪在1927年提議中央军事委员会不设主席,由7人集体领导;同年在未得悉[[五月密令]]之前,依然力排眾議貫徹[[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再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後,汪屬於第一批抗日主戰派,欲邊作戰邊爭取與日本談判籌碼,惜苦無軍權;後以[[雜牌軍]]力戰不果,於1933年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簽訂[[塘沽协定]]。這種屈服原因,並不如蒋介石在抗战前,一般為了確保既得利益;事實上,汪的權力只有聲望而沒有軍事基礎,他背上污名對他的[[政治]]仕途非常不利。後來,汪在被行刺、受重傷后,仍然繼續宣傳和平救国理念,期間也與日本主和派接觸並談判講和條件。在一片對日抗爭聲中,林認為「這條主和的路比主張抗戰的路,艱難得多。」此點在汪兆銘離開[[重慶]]時給蔣留書中,「今後兄為其易,而弟為其難。」一語可見端倪。林的另一篇文章《怎样看待汪精卫政府》中亦認為,汪兆銘在1940年同意出掌日本成立的汪兆銘政權一事,乃為了取得保障中國人民力量的必要措施,是谓“曲線救國”。汪政權成立後,日本人承認這個政權,也給予相對權利。事實上,[[江澤民]]少年时期,就是在汪政權下,入讀免費的[[中央大學 (汪精衛政權)|汪政權的中央大學]]。另外,汪精衛在二戰期間,站在日本一方,而蔣中正則站在美國一方,那麼戰後無論[[同盟國]]還是[[軸心國]]勝利,中國其實都是戰勝國,亦即免除了戰敗國割地賠款損失。只是這項觀點是否汪的原意,需要汪的中期文件,方可印證。
 
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教授、中日戰爭史專家約翰·亨特博伊爾在《中日戰爭時期通敵內幕》一書中稱:汪政府和[[法國]][[維希政府]]相似,“當他們認為[[軸心國]]會取得勝利時,他們設法為自己的國家在“新秩序”中取得一席較為有利的地位。當戰爭勝利誰屬已經沒有把握的時候,他采取哄騙、拖延的辦法來避開日本的勒索,並且多少為自己的管轄區保持一些自治的模樣。”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走投無路的日本人不得不對汪政權的勢力重視起來,“汪就越來越有可能為同胞爭取到生存保障,拖延敵軍進攻。在享有中國物產和資源方面同日本人競爭。在汪看來,簽訂一些協定和條約,都是一種競爭的方法。一旦戰爭結束,假如同盟國獲勝,反正這些條約也不過是一堆廢紙而已。”“汪出走時留函給蔣說:從此以後他要挑起較重的擔子,讓蔣挑較輕的。究竟這封信有沒有感動過蔣則很難說,但是汪在此後六年的余生裏,的確是挑起了很重的擔子,這一點是十分明顯的。”<ref>John Hunter Boyle .中日战争时期的通敌内幕1937-1945 :商务印书馆 , 1978 </ref>
汪兆銘政權承认了[[满洲国]],但也以和平交涉方式,逐一取消各國在中國的[[租界]],例如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杭州]]、[[天津]]等八市的日本租界,7月收回[[上海法國租界]],8月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上海英租界]],十月宣布廢除不平等的《中日基本條約》等。
汪兆銘多次遊說日本政府,但是汪兆銘政權沒有得到多大自主權,對於限制日軍在華軍事行動影響有限,如此一來汪兆銘提倡的政治結構號召力不大。即便在汪政府主持下的東南半壁,亦有日軍於1942年之[[浙贛戰役]]中發動細菌戰,散播霍亂、傷寒、腺鼠疫及痢疾病原體,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其和平建國運動未能完全實現。
 
新華網《蘇進強,汪精衛第二》一文稱:[21] 汪精衛及其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本在華的侵略活動起了積極的配合作用。在軍事上,大量策反了國軍(近百萬),尤其是雜牌軍,組織「偽軍」,多次進行清鄉,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難。汪精衛自兼清鄉委員會主任,打擊其統治區的地下抗日武裝(主要中共游擊隊),使得日軍可以抽身進行其他戰役。在經濟上,南京國民政府協助日軍對淪陷區的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強迫實施儲藏物資的全面登記,並對棉紗棉布進行強制性收買,以供日軍之需。在思想教育上,汪精衛在學校推廣與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發動「新國民運動」,從思想上削弱民眾的反日情緒。另外,汪精衛承認偽滿洲國、德王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出賣中國的領土的不可饒恕的嚴重罪行。
汪精衛,在他叛國「豔電」中,曾美化日本的侵略,說自己的投降、賣國是為了「和平」和「主權」,把日本侵略說成「日本沒有領土要求」。其實,他是為了自己的勢力不被邊緣化,忍受不了在國民黨中失去兵權的現實。想在政治舞台上留下名字,留不下芳名,也要留下罵名。當年汪精衛過高估計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勢力,以為落個漢奸的罵名,能換來榮華富貴。沒想到沒幾年他的主子就倒台了。
 
陳寅恪:阜昌天子頗能詩,集選中州未肯遺。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淵遲死更堪悲。千秋讀史心難問,一局收枰勝屬誰。世變無窮東海涸,冤禽公案總傳疑。
 
1944年12月17日吳宓到成都存仁醫院看望正在因眼病住院治療的陳寅恪先生,「寅恪口授其所作挽汪精衛詩,命宓錄之,以示公權」。「 公權」係指史家蕭公權,陳寅恪和吳宓的詩友。《吳宓日記》在記錄此詩時,在詩行間有注,「阜昌」後註:「劉豫為齊帝年號。」「集選中州未肯遺」後註:「元遺山選《中州集》,列入齊曹王劉豫詩。按豫曾為進士。」有了吳宓日記的出版,我們才能明白知道,陳寅恪先生的「阜昌」詩是挽汪精衛的。從「阜昌」詩中可以看出:陳寅恪先生把汪精衛和南宋偽齊政權的傀儡皇帝劉豫是相提並論的。作為一個精神和情感世界豐富而又深邃的詩人,陳寅恪先生對汪精衛的態度又不是簡單的譴責,這裡面還有惋惜之情,憐才之意。汪精衛的哥哥汪兆鏞罵了汪精衛一輩子,被當時重慶的一些國民黨大員十分讚頌。在這一點上,倒是陳寅恪先生的幽微心緒更具史家情懷。
 
毛澤東:1940年2月1日,毛澤東出席延安民眾聲討汪精衛大會,並發表題為《相持階段中的形勢與任務》的演說。這篇演說在建國後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時,改題為《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汪精衛集團於1939年12月30日於日本秘密簽訂了旨在出賣民族利益的《日支新關係調整綱要》。1940年1月,這件事被揭露後,中共中央於1月28日發出由毛澤東起草的《克服投降危險,力爭時局好轉》的黨內指示,指示各地應普遍舉行民眾大會,掀起全國反投降、反漢奸、反磨擦的熱潮。於是,延安民眾聲討汪精衛大會於2月1日召開。
 
大會還一致通過了毛澤東為大會起草的聲討汪精衛的通電,通電提出全國討汪、加緊團結、厲行憲政、制止磨擦、保護青年、援助前線、取締特務機關、取締貪官污吏、實行《總理遺囑》、實行三民主義等10項要求。建國後,這篇通電以《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為題,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出於評價者之不同立場,對汪精衛這一複雜人物的歷史爭議,將在長時間內持續下去。歷史以否定之否定式的曲折運動緩慢展現其真實,汪從千夫所指的單一形象,出現出多元、兩分之模糊空間。汪人生後期所作所為,或有出於「保存實力、曲線救國」之苦衷,但其變節投敵充當傀儡之事實,卻是任何民族史上所不齒不容之罪,一切正如汪本人對此之預料。
 
=== 妻子辯護 ===
[[File:烈士王昌之墓碑.JPG|thumb|180px|汪兆銘為烈士[[王昌 (刺客)|王昌]]題之墓碑,位於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在汪兆銘死後,其妻陳璧君在法庭上為汪的責任與行為辯護:
 
「日寇侵略,中央政府領導無力護民,國土淪喪,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於鐵蹄下,這是蔣中正的責任,還是汪先生的責任?說汪先生賣國?有那一吋國土是汪先生賣去日寇的?
 
反而重慶統治下的地區,汪先生從未向一將一兵招降。南京統治下的地區,是日本人的佔領區,並無寸土是汪先生斷送的,相反汪先生以身犯險,忍辱負重,在敵前為國民生存謀福祉,每天生活在敵人槍口下,這有什麼國可賣?
 
汪先生創導和平運動,赤手與日本人往還。收回淪陷區,如今完璧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ref>《本期社會要聞之二“盪氣迴腸”的新式婚戀——陳璧君初識汪精衛》載於張研:《1908帝國往事》,重慶出版集團出版</ref>
 
==汪精衛與蔣介石==
部份史料與說法指出,汪精衛出走河內,與日本人和談,此事是由[[蔣介石]]策劃([[戴笠]]與汪精衛政權之間的緊密連繫,也被當成這個說法的重要旁證之一<ref>{{cite news |language = zh-tw |url =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308/112013042100273.html | title = 兩岸史話-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publisher = 旺報 | date =2013年4月21日 | accessdate =2013年5月16日}}</ref>)。這個說法,主要來自汪精衛的幕僚[[胡蘭成]],以及[[馮玉祥]]。
 
== 家庭 ==
汪兆銘与[[陈璧君]]夫妇育有6名子女,除一名夭折外,其他5名为:<ref>[http://nrch.cca.gov.tw/ccahome/newspaper/newspaper_coll_item_list.jsp?dtdid=38&collectionname=%E6%99%82%E4%BA%8B%E6%94%BF%E6%B2%BB&group_by_index=date&group_by_value=1946+06+27&SortBy=title&pagesize=9&page=4 国家文化资料库]</ref>
*長子:[[汪文嬰]](1913年-)曾留學[[德國]]學習政治經濟,後來任[[汪精衛政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三廳軍需處處長。晚年定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ref name=zsw>[http://www.zsnews.cn/Culture/2009/12/08/1299973.shtml 汪精卫女儿女婿细述往事:一生与刺杀结缘,中山网,2009-12月-08]{{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長女:[[汪文惺]](1914年-)早年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學習,後來在香港任教於多所小學。退休後定居美國[[新澤西州]]。<ref name=zsw/>
*次女:[[汪文彬]](1920年-)曾任[[印度尼西亞]]政府醫藥部門高級主管,後來在[[印度尼西亞]]當修女。<ref name=zsw/>
*三女:[[汪文恂]](1922年-2002年)早年為父親汪精衛整理文稿,後來任[[香港大學]]教育系教授。<ref name=zsw/>
*次子:[[汪文悌]](1928年-)自[[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來在[[香港]]從事橋梁建築工作。<ref name=zsw/>
==註腳==
*《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黄美真 张云<!--请补充出版社和ISBN-->
*《歷史塵埃——袁世凱、汪精衛、林彪後人訪談錄》,高伐林著,明鏡出版社ISBN 9781932138382
 
==延伸閱讀==
*[[最新支那要人傳]],東京:朝日新聞社,昭和16年
 
== 外部連結 ==
 
*余英時:[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7-81-11233 〈以史推解汪精衛心境演替〉](2012)
*李國祁:〈[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925.pdf 民國十四年汪精衛的爭權]〉。
* 林思雲:《[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2/wangjingwei_linsiyun.htm 真實的汪精衛]》
*[http://neobservation.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5780.html 汪精卫和平运动始末]
* 金雄白:《[http://neobservation.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971.html 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
* 林思雲:《[http://www.hkfront.org/20060201ch-7a.htm 怎樣看待汪精衛政府]》 2000年5月2日
* 高伐林:《[http://hi.baidu.com/wccj/blog/item/a8f2dd54a6218e58d0090625.html 羅列河內刺殺汪精衛事件疑點——訪談札記]》
* 博伊尔:《[http://www.small-island.org/books/tdnm/ 中日战争时期的通敌内幕]》
* 張有朋:《[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74967 蔣介石與汪精衛的絕世祕密]》
 
{{中华民国政府首脑}}
{{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Wang汪}}
[[Category:中國革命家]]
[[Category:國民政府主席]]
[[Category:行政院院長]]
[[Category:辛亥革命人物]]
[[Category:中华民国反共主义者]]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
[[Category: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與大日本帝國合作的中國人]]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
[[Category:被開除中國國民黨黨籍者]]
[[Category:广东政治人物]]
[[Category:中國刺客]]
[[Category:三水人]]
[[Category:绍兴人]]
[[Category:汪姓|J精]]
[[Category:暗殺未遂倖存者]]
[[Category:法政大學校友]]
[[Category:里昂大學校友]]
4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