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9
次編輯
變更
三道眉草鹀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三道眉草鹀</big> '''|-|[[File:三道眉草鹀.jpg|缩略图|居中|'''三道眉草鹀'''[https://pic.birdnet.cn/forum/2013/03/02/71/12482623281793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birdnet.cn/thread-461451-1-835.html 原图链接]]]|-|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三道眉草鹀</br> 拉丁学名:Emberiza cioides </br>别 称:大白眉、犁雀儿、三道眉、山带子、山麻雀 </br>界: 动物界 </br>门:脊索动物门 </br>纲:鸟纲 </br>目:雀形目 </br>科:鹀科</br>属:鹀属 </br>种: 三道眉草鹀</br> 亚 种: 5亚种 </br>命名者及年代:Brandt, 1843 </br>英文名称:Meadow Bunting </br>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 三道眉草鹀 ''' (学名:Emberiza cioides)共有五个亚种,体长 约16 约[[16 厘米 ]] ,是一种 [[ 棕色鹀 ]] 。具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纹和栗色的胸带,以及白色的眉纹。繁殖期雄鸟脸部有别致的褐色及黑白色图纹,胸栗,腰棕。雌鸟色较淡,眉纹及下颊纹黄色,胸浓黄色。三道眉草鹀的冬春季食谱以野生草种为主,夏季以昆虫为主。喜欢在开阔地环境中活动,见于丘陵地带和半山区地稀疏阔叶林地,山麓平原或山沟的灌丛和草丛中以及远离村庄的树丛和农田。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蒙古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国。 == 形态特征 == 一般成年的三道眉草鹀体长15到18厘米,体重大约在19到28克左右。在区分雌雄三道眉草鹀时,'''雄鸟'''的[[头部十分好看]],眉纹围绕耳羽在颈部与[[淡灰色]]的颏和喉部相交,从颈侧面看为一横放的[[白色“V”]]字形,将[[栗色]]的耳羽包围起来。还有一条[[白色宽带状]]的眼下纹,从嘴基部至眼下方几乎与围绕耳羽的眉纹相交,眼先、眼下纹与颏和喉部所夹的部分为黑色。在头面部形成了[[两道白纹夹一条黑纹]],这就是“[[三道眉]]”的由来,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叫此鸟为三道眉草鹀了吧。它头顶和背部呈栗色,并杂有黑斑,胸部有[[栗色]]横带。相对于雄鸟,雌鸟头顶和前胸均无栗色,一般羽色较雄鸟浅。 虹膜栗褐色,嘴灰黑色,腿脚肉色。其实一比较,还是很好区别雄雌鸟的<ref>[https://www.360kuai.com/pc/9aa2e5028c7ddb9a3?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三道眉草鹀形态特征],快资讯,2019-04-15 </ref>。== 生活习性 == 夏季多见于丘陵及高山上;冬季抵达山脚或山谷及平原等地。常三道眉草鹀栖息在草丛中,矮灌木间、岩石上,或空旷而无掩蔽的地面、玉米秆上、电线或电杆上等。冬季常见成群活动,由数十只结集在一起;繁殖时则分散成对活动。'''雄鸟'''有[[美妙动听]]的歌声,特别是在繁殖时期。 到了冬季,它们就会冲到山脚下和平原处生活。在电线杆上、岩石上、空旷的地面上、草丛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如果在天气寒冷的时候,一般它们都是成群结队的集体活动。在进入繁殖期时,它们就会分散找配偶,此时它们的叫声会更加的动听,可以说的上是惟妙惟肖。 鹀属鸟类多系[[食谷]]鸟,三道眉草鹀亦不例外。据野外观察,三道眉草鹀冬春季食谱以野生草种为主,夏季以[[昆虫]]为主。他们所取食的草籽包括蓼、稗、狗尾草、葶荠、萝卜、鹅观草、稻谷、小麦等的种子;取食的动物性食物包括鞘翅目、直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同翅目昆虫、蜘蛛等,在5-8月的育雏期其食谱几乎全部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叫声:鸣声为[[短而急]]的短句似戈氏岩鹀,常由突出的栖处作叫,但开始音tsitt不如戈氏岩鹀的音高。叫声为偏高的zit-zit-zit声,为快速而成串的3~4个音节<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3184.html 三道眉草鹀生活习性],鸟类_百问中文,2017-08-03 </ref>。== 栖息环境 == 三道眉草鹀喜栖在开阔地带,在吉林地区栖于丘陵地带的稀疏阔叶林,人工林和其他小片林缘;在半山区的开阔地区也有分布;在沈阳它喜栖于明亮的丘岗,而有浓厚的杂草、稀疏的散布着小柞树、小松林和小桑树地区;在胶东半岛它喜栖山麓和沟谷附近的灌木丛和草丛间;在秦岭常在山麓平原地区;在湖南和贵州见于离村较远的树丛和田地中活动;但在青海见于湟水河谷的丘陵草地中。有的亚种于夏日见于海拔[[2800m]] 的高山上,但不进入密暗林内。据统计三道眉草鹀垂直分布界在1100m以下,而500-1100m间此鸟为优势种。 == 生长繁殖 == 三道眉草鹀的繁殖开始于每年的[[4月]],在这期间雄鸟开始占区,与雌鸟配对,4月底至5月初间开始营巢,巢呈碗状,以草茎交织而成,内垫马鬃兽毛,平均外径约11厘米,平均内径约6厘米,高10厘米,深6厘米,巢址选择在光线充足的林间灌木中,山坡草丛的地面上,全部营巢工作均由雌鸟完成。本物种产卵期在每年的[[5-6]]月间,每巢产卵[[5枚]]左右,卵色呈白色或浅天蓝色,表面散布褐色细纹稍具斑点,孵化期12-13天。雏鸟生长迅速,留巢期12-13天。 离巢的雏鸟在亲鸟带领下活动一段时间后于8月末结成2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 每年繁殖[[二次]]。营巢于山地的灌丛中,小松树或茶树上,也见于溪边、田边小而密的荆棘丛中,离地多不及1米高。巢为较精巧的杯形构造,用草及细嫩的攀藤、撕碎的高粱叶等作材料,干草是最主要的成分,内垫以特别细嫩的草茎或根等。卵壳色泽变化甚大,浅蓝色或呈橄榄蓝色,或呈浅橄榄褐色,斑纹为棒状、粗线状、丝状等,底斑紫褐色、灰白或稍显红色有斑,表层斑橄榄褐和黑褐色<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3184.html 三道眉草鹀生长繁殖],鸟类_百问中文,2017-08-03 </ref>。 == 地理分布 == '''分布区域''':中国北部,西抵[[新疆]],南至福建。西伯利亚南部、蒙古、中国北部及东部,东至日本。 '''分布状况''':亚种castaneiceps为留鸟,见于[[华中及华东]],冬季有时远及[[台湾]]与南部沿海<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3184.html 三道眉草鹀地理分布],鸟类_百问中文,2017-08-03 </ref>。== 亚种分化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1 || 三道眉草鹀天山亚种 || Emberiza cioides tarbagataica|-| 2 || 三道眉草鹀指名亚种 || Emberiza cioides cioides|-| 3 || 三道眉草鹀东北亚种 || Emberiza cioides weigoldi|-| 4 || [[三道眉草鹀普通亚种]] || Emberiza cioides castaneiceps|-| 5 || 三道眉草鹀日本亚种 || Emberiza cioides ciopsis |-|} ==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视频 ==三道眉草鹀,这个繁殖季节的叫声最动听<center>{{#iDisplay:qq.com/x/page/r0695zb9xwl |640|380|qq}}</center> <center>{{#ev:youku|XNDU5NTM1MjI2OA|640|inline|三道眉草鹀2019-05-05 |frame}}</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