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八堵橋 (台鐵)

增加 7,417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基隆八堵橋換新衣 天空藍好美'''<br><img src="https://p…”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基隆八堵橋換新衣 天空藍好美'''<br><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8/18/1/6704026.jpg&x=0&y=0&sw=0&sh=0&sl=W&fw=930&exp=3600&w=465&nt=1"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3995190 圖片來自聯合新聞網]</small>
|}
'''八堵橋'''位於[[中華民國]]([[臺灣]])[[基隆市]]暖暖區,是八堵鐵橋跨越基隆河的一座鐵路[[橋樑]],清光緒15年〈1889〉劉銘傳興建基隆臺北間鐵路,位在七堵庄與八堵庄間,用巨大木材建造一條鐵路橋樑,當時將之命名為[[石碇溪]]〈基隆河〉八堵橋,長36.58公尺,1891年完工通車後,由因被大水沖毀,1897年重新修建成弓形鐵橋,因此該橋又被稱之為[[八堵虹橋]]。鐵路縱貫線基隆相連接[[三坑車站]]與[[八堵車站]]八堵間必經的橋梁,也是基隆河鐵路沿線的特色景觀之一。

[[七堵大華橋]]前身,又稱[[基隆川橋]]、[[八堵鐵橋]] 、[[八堵虹橋]],是光緒15年劉銘傳所建基隆臺北段鐵路跨越基隆河的重要鐵路橋樑之一,在光緒16年夏天築橋時,工人無意間在橋下發現河中有大量的砂金而著名。

現役橋梁於2005年3月30日東正線(南下線)通車<ref>〈台鐵八堵鐵橋 即將通車〉,《[[聯合報]]》,2005年3月18日,C2版。</ref>、同年4月28日西正線(北上線)通車<ref>〈八堵舊鐵橋 功成身退 切換提前完成 下月底前拆除〉,《[[聯合報]]》,2005年4月29日,C2版。</ref>。此橋重建通車前,舊橋之名稱為'''基隆河橋'''」。

==沿革==
臺灣鐵路的發端,自清代[[劉銘傳]]撫臺時間開始,[[臺灣鐵路]]於1887年興築,分為南北兩路:北路由基隆至臺北,1887年動工,穿山渡水,工程十分艱鉅;南路由臺北至臺南,1888年開始勘測,1893年當鐵路修至新竹時,因資金及技術等原因停工,未能直下臺南,全長約99公里。

原有北路行駛路線,是自[[基隆車站]]起,經現在的安一路以千分之30的坡度上山,在[[安一路]]與[[崇德路]]交叉口為一U字形的盤山展線,轉崇德路後經劉銘傳隧道,以千分之33的坡度下坡,路線約為今八德路一帶,再經過一鐵桁構造的「基隆川橋」,抵達[[八堵車站]](即今[[七堵]]前站東北方位置),然後離開基隆範圍。自[[基隆]]至[[新竹]],長約百公里的鐵路沿線,車站均為土造,設有16個車站,稱為火車房,站長為驛長或司事。火車在途中遇有乘客招手便停,“華人往來稱便,附搭火車者日多,每月售出車票,約可五萬餘張”。

[[日本]]領臺後,鐵路成為快速輸送各項資源的工具,為了方便統治日本人對於全臺進行大規模調查,並檢討原有的鐵路設施,發現到原來清代的鐵路因為路線設計緣故,使得營運成本提高許多,經過調查評估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遂於大正年間進行長達數年的基隆臺北間鐵路改善計畫,縱貫線鐵道改道至今基隆自來街、龍安街一帶,再經[[八堵竹子寮隧道]]、[[八堵鐵橋]]、一直到[[五堵隧道]]後離開基隆。


==復舊工程==
八堵鐵橋跨越基隆河,台鐵配合基隆河整治工程。八堵鐵橋的鋼梁從日據時代至今,鐵橋早已老舊,維修費也高,依200年洪水頻率辦理改建,提高原橋面1.5公尺高度,八堵火車站沿線軌道亦跟著抬高。

===第一代至第四代橋===
第一代大華橋是從臺北到七堵庄通過石碇溪〈基隆河〉,轉往八堵北、田仔內,穿過獅球嶺隧道通達到基隆之最重要橋樑,1897年重修成弓形鐵橋,因此該橋又被稱之為八堵虹橋,同時改稱基隆川橋為大和橋,由於它是前清時期所留下來具有記念性的文物,所興築的第一代鐵路路線,由於設計標準較低,火車行駛速率低於40公里,且位於八堵端的切角太大,靠近基隆的劉銘傳隧道又無法加以拓寬,因此日本人在來臺初期,只好將舊有的七堵到基隆間劉銘傳鐵路路線廢除。

後改選新線,將鐵路設計速率提升為每小時60公里,新線改走現今之八堵竹仔嶺隧道,以及新的八堵鐵橋 ,且將新線易名改稱為[[臺灣縱貫鐵路]],舊有劉銘傳所建基隆臺北段鐵路大華橋,就保留改為僅供人車通行之公路橋。

1914年第二代橋、1923年第三代橋(雙線寬度)四代橋主跨之100呎下承式平行弦普拉特式桁梁(Pratt truss),於不明年代更換為下承式鋼鈑梁。該橋持續使用至1990年代初。
===第五代橋(現役)===
由於第三代八堵橋受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影響,需要整修或改建,所以[[中華民國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於2001年3月及8月將三代橋橋上路線暫時切換到隔鄰的二代橋與四代橋,只不過同年9月16日跨17日[[颱風納莉 (2001年) |納莉颱風]]來襲致河水暴漲,各橋均遭順洪而下的[[貨櫃]]撞斷。因此,[[臺灣鐵路管理局|臺鐵局]]專案工程處配合後續的基隆河整治計畫,在原二代橋與四代橋的位置重建新橋,是為第五代橋。

第五代'''八堵橋'''八堵鐵橋因2001年納莉颱風來襲時遭到摧毀,進行重建工程,並於2005年完工重啟,歷經13年,鐵橋多處已出現鏽蝕斑駁,影響觀瞻及結構安全,台鐵承諾進行除鏽上漆,融合在地景觀。依兩百年洪水頻率估算,橋面較舊橋提高1至1.5公尺([[八堵車站]]站場同步墊高及變更配線},在2003年8月動工,新橋採用大跨距下承式鋼拱橋設計,橋高24公尺、寬10.6公尺、長115公尺,單跨無橋墩,可避免阻礙水流。施工時以二代、四代橋舊橋墩臨時支撐,至2004年8月下旬完成鋼拱架設,2005年初開始上漆。考慮行車安全,鋼拱顏色排除與[[鐵路信號機|號誌機]]燈號相關的紅、黃、綠色等,最後採用地方人士建議的天空藍為新橋色彩,呼應[[基隆市]]海洋城市的風格<ref>〈八堵新鐵橋 煥藍一新〉,《[[聯合報]]》,2005年2月17日C2版。</ref>。八堵鐵橋在2005年改建重啟,但基隆多雨的氣候,使得如今橋身已出現斑駁鏽蝕,台鐵於2017年發包修繕,將會除鏽上漆,但為配合基隆市景觀自治條例,交旅處與台鐵協調,上漆時能以融合周邊景觀為原則來上色。

2005年3月左右,第五代橋上漆完成,並拆除橋下支撐的舊墩,橋面鋪設[[无砟轨道|無道碴道床]],同年3月29日夜跨30日切換新東正線(南下線)通車、4月27日夜跨28日切換新西正線(北上線)通車<ref>〈八堵舊鐵橋 功成身退 切換提前完成 下月底前拆除〉,《[[聯合報]]》,2005年4月29日C2版。</ref>,自此,第五代橋取代第三代橋,營運至今。

== 影片 ==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L1_9URkUs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2019.10.4 台鐵 八堵 - 基隆 八堵鐵橋整修後 線路 路程景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