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夏洛特·佩里昂

增加 582 位元組, 4 年前
生平
夏洛特在巴黎市中心長大,但她的心卻始終留在薩瓦省(Savoie)的阿爾卑斯山區,那是她祖父母的家鄉。她在那裡很早就體驗到空間與自由的奇妙:這兩個詞是她的人生座右銘。父母都是手工藝職人,為各家服裝品牌工作。她是獨生女,對上學沒興趣,卻非常喜愛畫圖。1921年,她以獎學金生的身分進入裝飾藝術聯盟學院就讀,逐漸蘊釀出當建築師的夢想,同時選修裝飾藝術家沙龍主席杜弗內(Maurice Dufrêne)的繪畫課程,充實自己。經杜弗內建議,並得到雙親金援,她在1926年發表〈沙龍角落〉,這套家具仍充滿裝飾藝術風格。她家中一位世交史洛菲爾德(Percy Scholefield)是布料批發商,立即全部收購成為買主。後續還有發展:他逐漸變成她的金主,然後…成為她的丈夫,完全無視兩人的年齡差距及夏洛特父母反對。<br>
她在聖許畢斯廣場設立一家小工作室,親自構思藍圖及擺設家具。她閱讀柯比意的文章,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決定走訪大建築師位於塞弗爾街的工作室,把自己的作品拿給他看。柯比意卻趕她走,輕蔑地說:「小姐,我們這裡可不需要人來繡枕頭!」然而幾天之後,他在1927年秋季沙龍展看到她的〈屋頂下的吧台〉,便立刻改變心意。在這套作品中,夏洛特呈現了用管子與金屬製成的家具,在當時,運用這些材料是非常新鮮的構想。媒體大力吹捧,大師心服口服,造就出他與合夥人未來十年的豐碩成果。1933年,也就是夏洛特離婚一年之後,柯比意的合夥人表親,尚納黑成為她的伴侶。剛滿25歲,她就負責柯比意工作室的家具及居家設備部分。工作很辛苦,而且不支薪水,但這份合約讓她能跟在大師身邊見習自學。她是團隊中唯一的女性,承接私家宅院的設置工程,如洛許別墅(Roche)和薩瓦伊別墅(Savoye);也負責執行一些公共社會計畫,如救世軍旅社、巴黎大學城的瑞士館。十年之間,她與柯比意和尚納黑一起散發這份熱忱:「築人類的巢,種能撐起巢的樹。」<br>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left; margin: 10px 20px 10px 0;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https://www.ppaper.net/ckfinder/connector?command=Proxy&type=Images&currentFolder=%2f&fileName=Charlotte%20Perriand%2C%20Travail%20et%20Sport%20(Work%20and%20Sport)%2C1927-1929%2C%20published%20in%20%E2%80%9CR%C3%A9pertoire%20du%20go%C3%BBt%20moderne%20II%E2%80%9D%2C%201929%20%C2%A9%20Adagp%2C%20Paris%2C%202019%20%C2%A9%20AChP%20%20.jpg" width="250"></center><small>夏洛特·佩里昂的室內設計速寫<br>[https://www.ppaper.net/page/1106 圖片來自PPAPER]</small>
|}
1930年,她加入現代藝術家聯盟基金會;這個組織的形成肇始於傳統裝飾家與現代主義推手之間的分裂。在加入這個團體的同時,夏洛特投入的領域範圍也擴大了。與當時許多知識份子一樣,她也對共產主義所勾勒出的烏托邦深深著迷。1931年,她前往蘇聯旅行,深受新世界的願景撼動,帶著複雜迷惘的心情回到法國。她從未加入共產黨,但在從事建築相關行業之同時,也積極推動共產思想,特別常與「人民陣線」(Front populaire,譯註:左翼政黨聯盟)並肩作戰。1936年,她在家居藝術沙龍展出一幅長達16公尺的相片剪輯作品〈巴黎大苦難〉,揭示大城市的生活條件,並試圖藉此引起人民重視城市化生活所引發的問題。<br>
一年之後,她離開柯比意工作室,主要也是因為政治意見上的分歧。她與皮耶.尚納黑一致左傾,和柯比意的立場相反。1940年,正當德軍壓境,她獲得日本政府邀請,擔任工商部長之顧問,為期一年。於是她出發赴日。此行的任務是指導當地工業藝術生產的走向。這趟旅行為她的工作帶來新的啟發。一年半之後,太平洋戰事爆發;她回不了法國,暫時避居在中南半島。在河內,她結識了經濟事務局局長賈克.馬當(Jacques Martin,也就是日後的法航亞洲區及拉丁美洲區負責人)。馬當指派她擔任應用藝術督察。她試著立即轉移日本任務之經驗,但當地的工藝素質落後太多。1943年,她嫁給賈克.馬當。一年後,兩人的女兒珮內特(Pernette)在日軍炮火轟炸下誕生。1946年,夏洛特總算帶著她登上一艘遣返艦,逃離戰火。<br>
回到法國之後,柯比意請求她支援〈光輝之城〉計畫。她以現代藝術家聯盟成員的身分,參與了「可用形狀」運動(Formes utiles);後來,她並特地撰寫〈居住藝術〉一文。這篇文章既可當實用指南,亦是一篇宣言,於1950年8月刊載於期刊〈技術與建築〉。在這篇文章中,她大力讚揚留白觀念,認為那是「思考與感動的唯一可能性」。然而,她也另外有一個野心,那就是盡可能製造最多作品。1952年,她與友人尚.普魯維(Jean Prouvé)所創立的工廠簽訂合作協定,根據合約,她要負責改良既有式樣,同時設計新款家具。於是,在巴黎的大學城裡,墨西哥之家和突尼西亞之家的書櫃誕生了;此外還有由史提夫.西蒙藝廊(Steph Simon)在後來15年中陸續出品的許多家具物件。1955年,她在東京舉辦一次大規模展覽,名為「綜合藝術」(Synthèse des Arts),結合了她自己的設計作品、畫家雷捷(Fernand Léger)和柯比意的畫作與織毯。她也為法國航空公司在倫敦、東京和里約熱內盧的辦事處設計格局裝潢佈置。<br>
在生涯尾聲,她回歸群山懷抱。1967到89年間,這位天生的冒險家,滑雪好手兼經驗老到的健行者,成為阿爾克(Les Arcs)滑雪站的工程主設計師。她主持一間研究室,構思兼顧都市生活、建築風格、滑雪設施與各建築中的佳句,目的在讓這座滑雪站能像徵「天空、山野與人類之間的完美和諧」。1993年,她還替聯合國文教組織設計了一座茶之屋(Maison de thé)。她在96歲高齡與世長辭,去世前兩星期,仍在修改她最後一件設計原型。
 
==設計風格==
夏洛特.佩里安的設計為家具界帶來革命,同樣地,她的方法也革命性地影響了室內建築。當她來到柯比意及尚納黑的工作室時,可以這麼說,那支團隊絲毫沒有應用金屬管的經驗。柯比意於1925年就研發的一套計畫:「格子、椅子和桌子」,結果是透過她,才能將設計巧思轉為實體呈現。1928年,在助手同心協力之下,她設計出知名的長搖椅LC4,從構思、設計到定稿,全由她一手包辦。這張椅子在1929年由Thonet公司出品,從1965年起,則改由卡希納(Cassina)家飾生活製造,以回應柯比意的一項計畫,他一直想要一張休憩沙發。這張椅子以金屬管製成,可以順著一個機關滑動,藉此變化出好幾種樣式。夏洛特生在機械時代,事先參考了許多飛機型錄,才做出腳架的U字流線造型。她很早就揮別裝飾工作,遵循阿道夫.魯斯的箴言:「把最好的做到最完美。」她把這句話詮釋為:「將最簡單的部分再簡化」。這種將既有物件不斷加以改善的邏輯最後引爆一場美學革命:骨架不需刻意隱藏,反而應該赤裸裸地呈現出來,讓它本身自成一項完整的美感元素。<br>
1,9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