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大橋梁重建工程

移除 1,49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enter>'''五大橋梁重建'''<br><img src="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0/04/18/3137933_3_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37933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small>
|}
'''五大橋梁重建工程'''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於1983年7月至1992年5月間辦理的一項鐵路橋梁改建工程 <ref>[https://thereaderwiki.com/zh/%E9%90%B5%E8%B7%AF%E6%B2%BF%E7%B7%9A%E8%80%81%E8%88%8A%E6%A9%8B%E6%A2%81%E9%87%8D%E5%BB%BA%E5%B7%A5%E7%A8%8B 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THE READER VIEW OF WIKIPEDIA</ref>
由南至北五大橋梁分別為[[大肚溪橋]]、[[下大甲溪橋]]、[[下大安溪橋]]、[[第二大嵙崁溪橋]]、[[華翠大橋|新店溪橋]],各分別屬於縱貫線及[[臺中線|山線鐵路]],原橋上部結構計畫改建為上承式或半穿式下承式[[預力混凝土]]梁,下部結構設計為[[鋼筋混凝土]][[橋墩]],基礎則採用反循環基樁、圓形沉箱或楕圓形沉箱興建。
[[臺灣鐵路]]肇建於[[清朝]]後期,並於[[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時代]]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的前身)予以改建、延伸路線。囿於當時施工技術,多數鐵路橋梁之[[橋台]]、[[橋墩]]材料為石砌或磚砌,橋基採用松木樁或擴大基礎,部分採用沉箱基礎的橋梁,植基亦不深。
鐵路橋梁使用至二戰前、後年代許多已不符設計或載重標準,加以長年受河流沖刷,使[[橋墩]]覆土更淺,危及橋梁與行車安全,甚而發生橋梁遭洪水沖毀致路線中斷之事故<ref>〈[[大甲溪]]鐵橋[[橋墩]]遭山洪沖垮〉,《[[中國時報]]》,1982年8月11日,第3版。</ref><ref>〈[[海岸線 (臺鐵)|海線]]下[[大甲溪]]橋沖毀 約需一月始能修復 勢必影響縱貫路列車準點〉,《[[聯合報]]》,1985年8月24日,第3版。 </ref> ,因此,[[臺灣鐵路管理局]]決定改建這些老舊橋梁。該局計畫重建的鐵路橋梁,除了已重建完成、或已局部改建、或將來另有重大路線工程計畫需配合重建者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及[[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畫之老舊橋梁,於日本時代後期重建者,例如配合[[台南車站]]至[[高雄車站]]間雙線工程,於1931年完工通車的第二代[[二層行溪橋]]。已配合戰後[[美援]]時期重建者,例如1953年第二代[[臺鐵曾文溪橋]]。已配合水利計畫重建者,例如1985年5月[[急水溪]]橋。已列入其他鐵路擴建雙線計畫重建者,例如配合高屏鐵路擴建雙軌工程,於1987年6月17日完工通車的新[[高屏溪]]橋。另計有29座橋梁,分別納入「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及「[[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畫。
==五大橋梁重建前及重建情形==
===[[下大甲溪橋]]===
位於[[海岸線 (臺鐵)|海線]][[大甲車站]]至[[台中港車站]]間,重建前舊橋為雙線61孔上承式鋼鈑梁橋 [海岸線 (臺鐵)|海線]]舊下大甲溪橋1921年7月10日竣工<ref>[[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三年報(大正十年度)》,[[臺北市]],1922年12月25日,頁63。</ref> 時為單線橋梁,並附設人道橋<ref>[[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四年報(大正十一年度)》,[[臺北市]],1923年12月17日,頁61。</ref> 。1933年,鐵路橋旁側完成縱貫道路為台1線的前身[[大甲溪]]橋<ref>[[臺中州]]:《[[臺中州]]要覽》,[[臺中市]],1933年12月26日,頁116。 </ref> 成為[[公路鐵路兩用橋|鐵公路共用橋]]。[[臺灣戰後時期|戰後]]該橋公路橋部分於1975年8月26日改線停用<ref>〈西部幹線[[大甲溪橋 (台1線)|大甲溪橋]]定廿六日完工通車 下月開始征車輛過橋費〉,《[[聯合報]]》,1975年8月17日,第2版。</ref> ,恰好[[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1974年起辦理「改善瓶頸區間雙軌工程」(計七個區間),[[大甲車站|大甲]]~甲南(今[[台中港車站|台中港站]])間路段包含舊下[[大甲溪]]橋為其中一個區間<ref>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華民國]]63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75年7月,頁152。</ref> ,故該局順勢改建下[[大甲溪]]橋舊公路橋部分,鋪設第2線鐵路,於1977年3月完成舊下[[大甲溪]]橋雙線化<ref>[[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交通篇(第一冊),[[南投縣]],1993年1月15日,頁54、93、295、314。</ref> 。因此,舊下[[大甲溪]]橋在新橋重建之前已經是雙線橋梁。新橋建於舊橋上游20公尺處,為雙線39孔32.1公尺之下承式U型(半穿式)預力梁橋,全長1,252公尺,於1987年6月30日完工通車(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下大安溪橋]]===
===[[第二大嵙崁溪橋]]===
位於縱貫線[[浮洲車站]]至[[樹林車站]]間,跨越[[大漢溪]],重建前舊橋為上、下行單線橋梁各1座。下行線(東正線)舊橋原為北端8孔上承式鈑梁及南端4孔下承式桁梁,1953年7月完成加建橋墩及撤除桁梁,改建為20孔上承式鈑梁橋;上行線(西正線)舊橋係日本時代[[臺北車站|台北]]~[[竹南車站|竹南]]間雙線工程中於1931年2月竣工之21孔上承式鈑梁橋<ref>[[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三十二年報(昭和五年度)》,[[臺北市]],1931年12月,頁66。 </ref> 。本工程計畫之新第二大嵙崁溪橋,建於原上行線舊橋下游15公尺處,原設計長度460公尺,1984年4月9日[[中華民國經濟部|經濟部]]核定需配合防洪計畫,應予增加橋長,故該橋重建工程變更設計,橋位提高3.21公尺,橋梁長度增為802.5公尺,為雙線25孔32.1公尺之下承式U型(半穿式)預力梁橋,於1991年8月28日完工通車(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 [[華翠大橋|新店溪橋]]===
[[新店溪]]橋」,1992年5月雙線通車。位於縱貫線[[萬華車站]]至[[板橋車站 (臺灣)|板橋車站]]間鐵路尚未地下化之前的[[新店溪]]上,重建前舊橋為上、下行單線橋梁各1座。下行線(東正線)舊橋為1901年2月20日竣工之14孔上承式鈑梁橋<ref>[[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中卷(未定稿),臺北,1911年3月25日,頁133。</ref>;上行線(西正線)舊橋係日本時代 [[臺北車站|台北]]至[[竹南車站|竹南]]間雙線工程中於1932年竣工之上承式鈑梁橋<ref>[[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三十四年報(昭和七年度)》 ,[[臺北市]],1933年12月,頁58。</ref>。 新的[[華翠大橋|新店溪橋]]建於原上行線舊橋下游17公尺處,1983年12月26日開工,橋位配合防洪計畫提高3.54公尺,為全長701公尺之雙線橋梁,下部結構為大口徑反循環基樁與ㅠ型橋墩,上部結構分別為跨度26公尺上承式預力梁19孔、14.2公尺上承式預力梁10孔、13公尺上承式合成梁5孔。新橋開工後因水中基樁打設困難及障礙物清除不易,復又經過4次變更設計,並衍生長期停工,最終於1992年1月27日切換上行線(西正線)通車,並於同年5月31日完成下行線(東正線)切換通車(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耗時八年餘,為五大橋梁重建工程中最後完工通車的鐵路橋梁。
== 參考文獻 ==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