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870
次編輯
變更
直-8
,创建页面,内容为“直-8(Z-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法国SA321“超黄蜂”直升机的仿制版本,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昌河机械厂(现为昌河飞…”
直-8(Z-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法国SA321“超黄蜂”直升机的仿制版本,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昌河机械厂(现为昌河飞机工业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制。1976年开始研制,1985年12月11日在江西景德镇首飞。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使用,有扫布雷和反潜能力。1997年该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直-8量产后产量一直不大,可能有技术瓶颈,因此总量约15-20架之间。当时解放军未有海军大型舰艇,中小型舰艇上更适合直-9之类轻型直升机,直到2004年后直-8F型较多于媒体和航展上曝光,外界猜测量产技术获得突破,2007年后直-8F大批量出现,目前已超过百架,并出现了名为AC313的民用机版。
==需求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为提高部队的空中机动作战能力,提出研制一种可以装载一个排的新型直升机,编号为直-7。计划采用两台792涡轴发动机,旋翼为直-5的主桨叶6片,最大起飞重14.4吨,有效商载3.5吨,最大飞行速度240千米/小时,航程350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由于当时中国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直-7的研制进展并不顺利,难以在80年代初投入使用。而中国在70年代已经决定计划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即718工程。718工程包括舰载直升机分系统,执行返回舱低高度轨迹的测量、落点测量及返回舱的搜索与打捞。考虑到当时中国还没有舰载直升机,因此要提前进行相关系统的改装和训练,而直-7显然无法满足进度。
==引进法机==
根据718工程要求,自1973年起,中国从法国宇航公司陆续购进了14架SA.321Ja“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用于718工程。1975年中国开始对SA-321直升机的改装工作,共完成遥测、航测和搜索打捞飞机三型四架的改装。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718工程改装机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火箭返回舱的打捞任务。进入80年代为提高中国海军的反潜能力,相关厂所在SA-321的基础上改装了反潜直升机,为其配备引进的ORB-32WAS对海搜索雷达、HS-12吊放式声呐及音响处理设备和A-244S反潜鱼雷。首架改装反潜直升机于1987年在上海首飞成功,填补了海军装备的空白,并且通过该机的改装中国掌握了直升机反潜装备的研制。
==历程==
由于SA-321直升机的性能较好,航空工业部门研究认为该机的先进程度超过正在设计的直-7,且能舰载和水上起降,随后决定在“超黄蜂”的基础上测绘改进研制直-8大型多用途直升机。197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以常装(1976)10号文向三机部和国防工办明确下达测绘设计新直升机任务,并命名为直-8。
三机部直升机设计所(602所)和昌河飞机制造厂(372厂)共同组成直-8测绘设计室,全面开展工作。1980年3月21日,海军、三机部提出,研制直-8的主要目的是为海军提供反潜直升机,但由于测绘样机为运输型,国内研制搜、攻潜设备周期又较长,故拟先搞基本型,于1984年定型,同时抓紧反潜系统的研制,以便尽快搞出反潜型。1984年6月,国家计委、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正式批文加快直-8研制,并对研制工作做了明确安排,确定研制工作分两步走,先混装,同时抓紧研制,应于1990年设计定型,并下达了经费额度。1984年10月,航空工业部决定建立直-8现场指挥部和直-8总设计师系统,大大推进直-8的进展。为确保安全, 直-8进行了一系列可靠性试验,如风洞试验、疲劳试验、全机静力试验、全机偏航和最大正过载飞行情况试验、首飞前50小时地面长试等50项试验。1985年10月,完成了02架机总装,1985年12月11日,直-8的02架机首飞成功。1986年,完成调整试飞。1987年转场南昌、北京进行飞行表演,并完成03架机的调整试飞。1989年4月8日,直-8运输型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89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1993年6月1日,直-8首飞西沙获得成功。
中国仿制直-8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可靠的海军直升机,因此最初研制型号即为海军运输型。1989年8月起,直-8海军运输型交付海军使用,先后完成了军事演习、西沙航班、抢救病员、运输物资、抢险救灾和海防等任务,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开始仿制到设计定型,耗时18年。
==需求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为提高部队的空中机动作战能力,提出研制一种可以装载一个排的新型直升机,编号为直-7。计划采用两台792涡轴发动机,旋翼为直-5的主桨叶6片,最大起飞重14.4吨,有效商载3.5吨,最大飞行速度240千米/小时,航程350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由于当时中国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直-7的研制进展并不顺利,难以在80年代初投入使用。而中国在70年代已经决定计划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即718工程。718工程包括舰载直升机分系统,执行返回舱低高度轨迹的测量、落点测量及返回舱的搜索与打捞。考虑到当时中国还没有舰载直升机,因此要提前进行相关系统的改装和训练,而直-7显然无法满足进度。
==引进法机==
根据718工程要求,自1973年起,中国从法国宇航公司陆续购进了14架SA.321Ja“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用于718工程。1975年中国开始对SA-321直升机的改装工作,共完成遥测、航测和搜索打捞飞机三型四架的改装。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718工程改装机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火箭返回舱的打捞任务。进入80年代为提高中国海军的反潜能力,相关厂所在SA-321的基础上改装了反潜直升机,为其配备引进的ORB-32WAS对海搜索雷达、HS-12吊放式声呐及音响处理设备和A-244S反潜鱼雷。首架改装反潜直升机于1987年在上海首飞成功,填补了海军装备的空白,并且通过该机的改装中国掌握了直升机反潜装备的研制。
==历程==
由于SA-321直升机的性能较好,航空工业部门研究认为该机的先进程度超过正在设计的直-7,且能舰载和水上起降,随后决定在“超黄蜂”的基础上测绘改进研制直-8大型多用途直升机。197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以常装(1976)10号文向三机部和国防工办明确下达测绘设计新直升机任务,并命名为直-8。
三机部直升机设计所(602所)和昌河飞机制造厂(372厂)共同组成直-8测绘设计室,全面开展工作。1980年3月21日,海军、三机部提出,研制直-8的主要目的是为海军提供反潜直升机,但由于测绘样机为运输型,国内研制搜、攻潜设备周期又较长,故拟先搞基本型,于1984年定型,同时抓紧反潜系统的研制,以便尽快搞出反潜型。1984年6月,国家计委、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正式批文加快直-8研制,并对研制工作做了明确安排,确定研制工作分两步走,先混装,同时抓紧研制,应于1990年设计定型,并下达了经费额度。1984年10月,航空工业部决定建立直-8现场指挥部和直-8总设计师系统,大大推进直-8的进展。为确保安全, 直-8进行了一系列可靠性试验,如风洞试验、疲劳试验、全机静力试验、全机偏航和最大正过载飞行情况试验、首飞前50小时地面长试等50项试验。1985年10月,完成了02架机总装,1985年12月11日,直-8的02架机首飞成功。1986年,完成调整试飞。1987年转场南昌、北京进行飞行表演,并完成03架机的调整试飞。1989年4月8日,直-8运输型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89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1993年6月1日,直-8首飞西沙获得成功。
中国仿制直-8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可靠的海军直升机,因此最初研制型号即为海军运输型。1989年8月起,直-8海军运输型交付海军使用,先后完成了军事演习、西沙航班、抢救病员、运输物资、抢险救灾和海防等任务,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开始仿制到设计定型,耗时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