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9
次編輯
變更
曳尾鹱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曳尾鹱</big> ''' |- | File:曳尾鹱.jpg|缩略图|居中|'''曳尾鹱…”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曳尾鹱</big> '''
|-
|
[[File:曳尾鹱.jpg|缩略图|居中|'''曳尾鹱'''[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4bec895f80794c4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niaobaike.com/Baike/9240.html.html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曳尾鹱</br>
拉丁学名:Puffinus pacificus </br>
别 称:楔尾鹱、长尾水鸟、长尾水薙鸟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纲:鸟纲 </br>
目:鹱形目 </br>
科:鹱科</br>
属:剪水鹱属 </br>
种: 曳尾鹱 </br>
亚 种: 4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1789 </br>
英文名称: Wedge-tailed Shearwater </b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
'''曳尾鹱'''(学名:Puffinus pacificus)为鹱形目鹱科下的一种中型海鸟,[1] 体长39-43cm。嘴较细长,鼻管短,翅尖长,尾呈楔形,亦较长。体羽有两种色型,一种暗色型全身为黑褐色,嘴黑灰色,脚粉红色,飞行时翼下褐色,外缘黑褐色;淡色型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嘴淡粉红色,先端黑色,飞行时翼下白色,外缘黑褐色。区别于白额鹱体型较小,头顶无白色;暗色型全身都为黑褐色,易区别。
曳尾鹱飞行高度低,偶尔身子两侧倾斜而向下俯冲,常紧贴水面滑翔以至向下扑翼时翼尖触及水面。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分布于台湾。多见于远洋的岛屿,产卵于洞穴中。物种模式产地在太平洋克马德克群岛。
2012年8月,台风“海葵”将曳尾鹱迷鸟吹到上海,为上海的鸟类新记录。中国大陆曾于1916年第一次在福州看到曳尾鹱。台湾和香港也有曳尾鹱的目击记录。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曳尾鹱</big> '''
|-
|
[[File:曳尾鹱.jpg|缩略图|居中|'''曳尾鹱'''[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4bec895f80794c4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niaobaike.com/Baike/9240.html.html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曳尾鹱</br>
拉丁学名:Puffinus pacificus </br>
别 称:楔尾鹱、长尾水鸟、长尾水薙鸟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纲:鸟纲 </br>
目:鹱形目 </br>
科:鹱科</br>
属:剪水鹱属 </br>
种: 曳尾鹱 </br>
亚 种: 4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1789 </br>
英文名称: Wedge-tailed Shearwater </b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
'''曳尾鹱'''(学名:Puffinus pacificus)为鹱形目鹱科下的一种中型海鸟,[1] 体长39-43cm。嘴较细长,鼻管短,翅尖长,尾呈楔形,亦较长。体羽有两种色型,一种暗色型全身为黑褐色,嘴黑灰色,脚粉红色,飞行时翼下褐色,外缘黑褐色;淡色型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嘴淡粉红色,先端黑色,飞行时翼下白色,外缘黑褐色。区别于白额鹱体型较小,头顶无白色;暗色型全身都为黑褐色,易区别。
曳尾鹱飞行高度低,偶尔身子两侧倾斜而向下俯冲,常紧贴水面滑翔以至向下扑翼时翼尖触及水面。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分布于台湾。多见于远洋的岛屿,产卵于洞穴中。物种模式产地在太平洋克马德克群岛。
2012年8月,台风“海葵”将曳尾鹱迷鸟吹到上海,为上海的鸟类新记录。中国大陆曾于1916年第一次在福州看到曳尾鹱。台湾和香港也有曳尾鹱的目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