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瓷器

增加 13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瓷器''' [[ 陶器 ]] 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种嶄新的東西。從 [[ 河北省 ]][[ 陽原縣 ]] 泥河灣地區發現的 [[ 舊石器時代 ]] 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 瓷器''' ]] 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 [[ 陶瓷 ]] 愛好者的珍重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 [[ 瓷器 ]] 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 [[ 鈞窯 ]] [[ 哥窯 ]] [[ 官窯 ]] [[ 汝窯 ]] [[ 定窯 ]] 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 [[ 青花瓷 ]] 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
<ref> 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zk2l2l3.html</ref>
[[File:213o0004q9o76n93p58p.jpg|300px|缩略图|右|瓷器<br>[https://kknews.cc/collect/e3gog54.html 原图链接] ]]
==夏、商、周朝時期的 [[ 陶瓷文化]]==  [[ 商朝殷虛 ]] 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 [[ 陶罐 ]] 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 [[ 甲骨文 ]] [[ 青器 ]] 有密切的關係。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 [[ 陶器 ]]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 [[ 硬陶 ]] 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 陶器 ]] 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範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refname=“kknews" >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q3elmr.html</ref>
==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 [[ 阿房宮 ]] 和漢代的 [[ 未央宮 ]] ,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中國瓷器的種類及分類==
 
清代仿銅胎畫琺瑯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瑯彩]]又稱「[[料彩]]」。。如清新優雅,氣韻生動,足與水墨畫並駕齊驅的永樂、宣德青花;鮮紅瑩亮,色若朝霞,燦如霽日宣德霽紅;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鬥彩;薄如紙、瑩如玉、吹之欲飛的永樂薄胎甜白;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嘉靖、萬曆彩;還有黃、綠、紫相間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綠、深沉幽凈的霽青,嬌艷柔美的淺黃,呈色穩定的礬紅等等,都創始於明代,如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盡態極妍。
=== 粉彩 ===[[ 瓷器釉 ]] 上彩裝飾手法的一種,又名「 [[ 軟彩 ]] 」。是在 [[ 清康熙 ]] 年間在五彩的基礎上受 [[ 琺瑯彩 ]] 的影響產生的新品種,是在彩繪時攙加一種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畫出的圖案可發揮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現一種粉潤的感覺,因此被稱為「 [[ 粉彩 ]] 」或「 [[ 軟彩 ]] 」。
=== 琺瑯彩 ===[[ 琺瑯彩 ]] 是將畫 [[ 琺瑯 ]] 技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裝飾手法,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 [[ 薔薇彩 ]] 」<refname=“kknews3" > 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5oy3ve2.html</ref> <refname=“kknews" >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q3elmr.html</ref>
==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 [[ 楊堅 ]] [[ 北周 ]] 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 [[ ]] ,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 [[ 白瓷 ]] 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refname=“kknews" >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q3elmr.html</ref>
==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 [[ 瓷器 ]] 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 [[ 唐代 ]] ,不但釉藥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 [[ 越窯 ]] [[ 邢窯 ]] 。<refname=“kknews" >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q3elmr.html</ref>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越窯到了 [[ 五代 ]] ,一度成為 [[ 吳越王錢氏 ]] 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當時又稱為「 [[ 秘色窯 ]] 」,皆屬於 [[ 青瓷 ]] 的製造<refname=“kknews" >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q3elmr.html</ref>
==宋朝時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後周 [[ 趙匡胤 ]] 奪取政權,建立 [[ 宋朝 ]] 定都 [[ 開封 ]] ,歷史上稱為 [[ 北宋 ]] [[ 宋代 ]] 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 [[ 宋瓷 ]] 」也是聞名世界。 [[ 定窯 ]] [[ 汝窯 ]] [[ 官窯 ]] [[ 哥窯 ]] [[ 鈞窯 ]] 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refname=“kknews" >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q3elmr.html</ref>
==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 [[ 青花 ]] [[ 釉里紅 ]] 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 [[ 白瓷 ]] 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refname=“kknews" >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q3elmr.html</ref>
==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 [[ 青瓷 ]] 為主,而明代之後以 [[ 白瓷 ]] 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refname=“kknews" >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q3elmr.html</ref>
==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 [[ 景德鎮 ]] 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 [[ 康熙 ]] [[ 雍正 ]] [[ 乾隆 ]] 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 [[ 瓷器 ]] 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refname=“kknews" >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q3elmr.html</ref>
==瓷器的種類大全==
從收藏角度來說,看瓷器種類,瓷器總體上分為兩大類:
[[ 單色釉瓷 ]] [[ 彩繪瓷 ]] 。單色釉瓷又分為 [[ 素瓷 ]] [[ 色釉瓷 ]] ,二者均俗稱為「 [[ 一道釉 ]] 」。中國明代以前是素瓷時代,明代以後才有了彩瓷的蓬勃發展。 [[ 素瓷 ]] 是指無論釉上和釉下都沒有色彩的瓷器,沒有繪製的花紋。素瓷是在通風狀態下燒制而成的,由於釉中所含氧化鐵的含量不同而導致不同的釉色。包括 [[ 青瓷 ]] [[ 黑瓷 ]] [[ 白瓷 ]] [[ 青白瓷 ]] 四種 <refname=“kknews3" >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5oy3ve2.html</ref>
==絲綢之路」與「陶瓷之路」==
[[絲綢]]與[[陶瓷]]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的兩件寶物,這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伊斯蘭]]民族用中國的[[大青花瓷盤]]盛飯裝菜,然後很多人圍著 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賓]]等民族將中國陶瓷作為神物頂禮膜拜;非洲人將中國瓷器裝飾於[[清真寺]]、宮殿等建築上。[[古羅馬]]人將中國的絲綢奉為上流社會和貴婦的奢 侈品,並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引發了一場絲綢與道德之間的爭論。絲綢與陶瓷作為物質產品出現,其意義不僅只此作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來的兩條大道, 徹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ref name=“kknews2" >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xbepqg.html</ref>
絲綢與陶瓷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的兩件寶物,這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伊斯蘭民族用中國的大青花瓷盤盛飯裝菜,然後很多人圍著 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賓等民族將中國陶瓷作為神物頂禮膜拜;非洲人將中國瓷器裝飾於清真寺、宮殿等建築上。古羅馬人將中國的絲綢奉為上流社會和貴婦的奢 侈品,並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引發了一場絲綢與道德之間的爭論。絲綢與陶瓷作為物質產品出現,其意義不僅只此作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來的兩條大道, 徹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ref>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xbepqg.html</ref> 「絲綢之路」一詞是由德國 [[ 地質學家 ]][[ 李希霍 芬1877 芬]]1877 年提出來的,他曾七次沿著這條商路來到中國,著有三卷本的《中國》一書,其後的「文化使者」——英國的 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著同行者的足跡,窺視中國文化的神秘。為此,許多無價之寶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一個世紀以前,一個無知的看 守佛教寺窟的中國道士—— [[ 王圓籙 ]] ,區區幾個銅板,拱手奉送了敦煌幾乎一半的文化財富,所幸這些文物現已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傳播,我想現世的中國人是否應該好好看看西方人如何對待文化、對 待傳統,在這些文物面前難道真的若無所思嗎?可喜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8年開始實施了「絲綢之路考察」的十年規劃,其主題是「絲綢之路:對話之 路的綜合考察」,進一步奠定了這條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絲綢之路]](The China Road )發端於唐代中後期,是中世紀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動脈。因瓷器的性質不同於絲綢,不宜在陸上運輸,故擇海路,這是第二條「 [[ 亞歐大陸橋 ]] 」。在這條商路上還有許 多商品在傳播,如 [[ 茶葉 ]] 、香料、金銀器……。之所以命名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為以瓷器貿易為主的性質,也有人將這條海上商路稱為「 [[ 海上絲綢之路 ]] 」。但有 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後期, [[ 土耳其帝國 ]] 的崛起等原因,「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開始削弱。「 [[ 陶瓷之路 ]] 」的起點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沿東海、南海經印度 洋、 [[ 阿拉伯海 ]] [[ 非洲 ]] 的東海岸或經 [[ 紅海 ]] [[ 地中海 ]] [[ 埃及 ]] 等地;或從東南沿海直通 [[ 日本 ]] [[ 朝鮮 ]] 。在這條商路沿岸灑落的中國瓷片象閃閃明珠,照亮著整個東南亞、非洲 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書記載,唐代與外國的交通有七條路,主要是兩條:安西入西域道、廣州通海夷道,即「 [[ 陸上絲綢之路 ]] 」和「 [[ 海上陶瓷之路 ]] 」。唐代商業 的繁榮不僅從 [[[ 長安 ]] 體現出來,在東南的 [[ 揚州 ]] 也更是如此, [[ 揚州 ]] 時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則就不會有李白之「煙花三月下揚州」, [[ 杜牧 ]] 的「十年一覺揚州夢」。 如果說陸上「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了宗教的虔誠,那麼「陶瓷之路」則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財富,同時也為殖民掠奪打開了方便之門。因此,16、17世紀 以後的「陶瓷之路」,在某種意義上講,成了殖民掠奪之路。<refname=“kknews2" >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xbepqg.html</ref>
[[ 陶瓷之路 ]] 」是日本古陶瓷學者 [[ 三上次男 ]] 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 作為日本中東文化調查團的重要成員,在埃及福斯塔特(今 [[ 開羅 ]] )的考古發掘,徹底啟開了這位對中國陶瓷有迷戀情結的人的心扉。於是他將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對中 國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道》這本影響世界的陶瓷著作,其意義深遠。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學界贏得了廣泛的讚譽,《陶瓷之路》同時也讓世人再一次了 解和認識了這個與中國同名的「china」。
陶瓷與絲綢作為中國兩大物寶,也為中國贏得了「 [[ 瓷之國 ]] 」與「 [[ 絲之國 ]] 」的美名,然而這兩條路的命名都為西方學者所為,的確值得國人好好思索一番。<refname=“kknews2" > 網址 https://kknews.cc/culture/lxbepqg.html</ref>
== 參考資料 ==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