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909
次編輯
變更
运-5
,無編輯摘要
[[File:运-5.jpg|350px|缩略图|右|<big>运-5</big>[http://news.cpd.com.cn/n3557/c18293034/part/18293047.jpg 原图链接][http://news.cpd.com.cn/n3557/c18293034/content.html 来自 西部网 的图片]]]
==试制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空军面对的是 [[ 美国 ]] 这个强大的对手,于是 [[ 战斗机 ]] 的需求被排到第一位。航空工业也将力量集中到战斗机的研制和制造方面。由于中国航空工业初创,不具备生产大型飞机的条件,同时空军对于大型运输机的需求也并不迫切。于是中国选择比较容易制造的小型运-5运输机试制起步。作为运输机运-5确实太小了,有效载重只有1.5吨。只能运十几个人。
运-5是仿制原型是苏联安-2运输机,安-2由安东诺夫设计局从1946年开始 [[ 设计 ]] ,1947年8月31日首次试飞,1948年10月交付使用。该机在前苏联国内和国外已经生产了一万八千多架。
==试制试飞==
运-5试制是1957年1月在 [[ 南昌 ]] 飞机制造厂(320厂)开始,该机曾被命名为22号、“丰收-2号”,最后定名为运-5型飞机。运-5飞机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和 [[ 经济 ]] 性,使用维护简单,飞行 [[ 安全 ]] ,并且可以在平坦的场地或草地上起飞降落。
试制的第一仗是 [[ 工艺 ]] 装备制造。运-5试制工装制造特点是项目多、任务重周期短,重点是样板和型架。由于提前进行了工装 [[ 标准件 ]] 的制造和储备,减轻了试制的不少压力。木模样板车间从1957年3月1日至5月30日完成了样板11352块。在加工机身外检和夹具样板时,想方设法解决了大尺寸钢板对焊后的平面度问题。型架车间从3月5日至8月30日共完成型架和标准工装143项。制造中使用了型架装配机、划线钻孔台,并使用快干水泥固定型架元件,使用甲醇水泥进行型面复制移形,使用了Theo-2秒读经纬仪,HA-1精密水平仪安装组合式型架。在应用这些方法制造过程中,车间工人和工艺员解决了不少 [[ 技术 ]] 难题,如10米多长的机身型架梁在型架装配机上的移位安装问题,客货舱门的外形塑造问题,座舱骨架样件的制造问题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进一步掌握了基准孔工作法,也提高了技术水平。零件制造中着重解决了座舱骨架变形和掌握发动机架的焊接技术。主要是改进焊接和校正方法,把有关参数记入工艺规程,从而保证了装配协调质量。部件装配是飞机试制的重要阶段,副总 [[ 工艺师 ]] 徐培麟、工艺科长徐贻庭带领装配组全体人员,深入生产现场解决装配铆接中发生的技术问题。
部装车间对关键部件、关键工序采取措施,专人负责。零件一到,生产工人就不分昼夜争分夺秒进行装配; ; 生产调度人员和型架车间工人全力以赴配套零件,抢修型架故障。前方后方配合紧密,促进了整个部件装配工作顺利进行。总装车间经过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于1957年10月初总装出第一架作 [[ 静力试验 ]] 用的032002号运-5机。因320厂静力试验室和设备条件不具备,于10月10日将其发往 [[ 沈阳 ]] ,委托112厂进行静力试验。同时派静力试验室主任吴家粹等协同112厂静力试验室主任刘昌琼共同完成此项任务。试验工作从10月18日开始至11月27日顺利结束。112厂静力试验室对320厂首批静力试验做出了具有足够强度的符合使用条件的结论。
1957年12月7日,运-5的01号机首飞成功。国家鉴定委员会对飞机进行了全面 [[ 技术鉴定 ]] ,认为飞机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1957年12月24日国家临时鉴定委员会正式批准运-5飞机投入批量 [[ 生产 ]] 。运-5飞机在320厂生产了700多架,1970年5月转到石家庄飞机制造厂(522厂)生产。截至1985年底,又生产了215架,其中,民航购买45架,出口71架。自1985年起,运-5基本型停止生产。加上新生产的型号运-5各型号的总产量超过1000架。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