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白秋沙鸭

增加 8,183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白秋沙鸭</big> ''' |- | File:白秋沙鸭.jpg|缩略图|居中|'''白…”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白秋沙鸭</big> '''
|-
|
[[File:白秋沙鸭.jpg|缩略图|居中|'''白秋沙鸭'''[https://pic.birdnet.cn/forum/2012/02/21/70/86012793727606.jpg 原图链接][https://www.birdnet.cn/thread-322101-1-833.html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白秋沙鸭</br>
拉丁学名:Mergellus albellus </br>
别 称:斑头秋沙鸭、小秋沙鸭、川秋沙鸭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纲:鸟纲 </br>
目:雁形目 </br>
科:鸭科 </br>
属:秋沙鸭属 </br>
种: 白秋沙鸭 </br>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br>
英文名称: Smew </b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

'''白秋沙鸭'''(学名:Mergellus albellus)是鸭科秋沙鸭属的水鸭。全长约[[420]]毫米。雄鸟体羽以[[黑白色]]为主。眼周、枕部、背黑色,腰和尾灰色。两翅灰黑色。雌鸟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头顶栗色。栖息于湖泊、河流和池塘等地带,善游泳和潜水。以鱼类、无脊椎动物和少量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5-7月,巢营于绝壁上,也有的在洞穴中,每窝产卵6-10枚。栖息在湖泊、江河、水塘、水库、河口、海湾和沿海褐泽地带。食物主要为小鱼,也大量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类、石蚕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分布于欧洲和俄罗斯北部,往东到西伯利亚东部,直到太平洋沿岸,往南到伏尔加河下游,土耳其和黑龙江一带。

== 外形特征 ==

白秋沙鸭'''雄鸟'''[[繁殖羽]]头颈[[白色]],眼周和眼先[[黑色]],在眼区形成一[[黑斑]]。枕部两侧[[黑色]],中央[[白色]],各羽均延长形成羽冠。背[[黑色]],上背前部[[白色]]而具黑色端斑,形成两条半圆形黑色狭带,往下到胸侧。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外侧次级飞羽黑色而具白色端斑,其次2、3枚内侧次级飞羽外侧白色或银灰色,其余次级飞羽乌灰色。大覆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小覆羽也为黑色,中覆羽白色,在翅上形成一个大而明显的白色翼斑。肩前部白色,后部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尾羽银灰色。下体白色,两胁、具灰褐色波浪状细纹。雄鸟非繁殖羽似雌鸟,但眼先黑色部分较窄,且不甚明显。

'''雌鸟'''额、头顶一直到后颈[[栗色]],眼先和脸[[黑色]];颊、颈侧、颏和喉[[白色]],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肩羽灰褐色,前颈基部至胸[[灰白色]],两胁、灰褐色。

虹膜[[雄鸟红色]],[[雌鸟褐色]],嘴和跗跖雄鸟铅灰色,雌鸟绿灰色。

喙前端呈钩状,上喙长有尖利的齿状物,可以紧紧叼住滑溜的鱼。跗鳞盾片状;雄体气管有不对称的膨大部;两者鸣声不同,通常羽衣及行为亦异;配偶关系及家庭生活维持时间短;一年换羽2次;雄体常换“蚀羽”及鲜艳的婚羽各1次;幼雏的绒羽有明显花纹;雌体有“逗引”表演。

== 生活习性 ==

'''迁徙''':白秋沙鸭春季大量于[[3月中旬至4月初]]从南方越冬地往北[[迁徙]],少量迟至4月初至4月中旬才迁走。秋季于9月初至9月中旬开始从繁殖地迁走。[[10-11月]]陆续到达中国东北南部、华北和以南的越冬地。迁徙时常呈20-30只的小群迁飞。也见有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很少有单只活动的。

'''习性''':白秋沙鸭除繁殖外常[[成群]]活动。通常7-8只至10余只一群,有时也多至数十只的大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通常雌雄分别集群,雌鸟和幼鸟常栖息在更往南一些。一般喜欢在平静的湖上活动。善游泳和潜水,几乎整天都在湖面活动。通常一边游泳一边频频潜水取食。休息时多在湖边或河边水域中来回游荡,或栖于水边石头上和浸在水中的物体上,很少上岸。游泳时颈伸得很直,有时也将头浸入水中,并频频潜水。休息时多游荡在岸边或栖息于水边沙滩上。飞行快而直,两翅煽一动较快,常发出清晰的振翅声。起飞时显得很笨拙,需要两翅在水面急速拍打和在水面助跑一阵才能飞起。也能在地上行走,时常出现在城市公园湖泊中。

'''食性''':白秋沙鸭通过潜水觅食。日行性,白天优游于江湖间觅食活动,夜晚栖于芦苇丛或树洞中休息。觅食活动在白天。常常在平静的湖面一边游泳一边频频潜水觅食。潜水深度和每次潜水的时间长短均不及其他秋沙鸭,通常一次潜水时间多在15-20秒。白秋沙鸭属于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小型[[鱼类、甲壳类、贝类、水生昆虫石蚕]]等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水草、种子、树叶]]等。

'''叫声''':通常无声。雄鸟发情时发出[[呱呱]]低声及啸音。雌鸟发出[[低沉]]的哮声。

== 栖身环境 ==

白秋沙鸭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森林或森林附近的湖泊、河流、水塘等水域中,但更喜欢低地河岸森林。非繁殖季节则喜欢栖息在湖泊、江河、水塘、水库、河口、海湾和沿海褐泽地带。

== 生长繁殖 ==

白秋沙鸭通常繁殖于面有水生动物的森林河流、湖泊和水塘地区,尤其是流速平缓的森林河流低地和森林水塘地区最为喜欢。对的形成多在冬末和春季迁徙的路上,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基本形成。

每年2-5月交配繁殖,婚姻方式为[[一夫多妻制]],每次产卵[[6-9枚]],卵呈淡黄色,孵化期约26-28天,幼雏跟随母亲生活3-4个月后即可随群体南迁,1-2岁性成熟,最高寿命9年。繁殖期[[5-7月]]。营巢于林中河边或湖边老龄树上天然树洞中,一般筑巢于松树、橡树等乔木顶部的树洞中,有时也利用黑啄木鸟洞。每窝产卵6-10枚,通常8枚,偶尔多至11枚。卵的颜色为皮黄白色或白色。卵的大小为47-58×34-41毫米,平均52×38毫米,重39克。雌鸟孵卵。孵卵初期雄鸟守候在巢附近,以后则离开雌鸟独自去换羽。孵化期28天。雌鸟恋巢甚强。

== 地理分布 ==

'''分布范围''':北欧及北亚,越冬于印度北部、[[中国]]及日本。

'''分布状况''':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的沼泽地区,冬季南迁时经过中国大部分地区。分布广泛但通常并不常见。

== 种群现状 ==

白秋沙鸭外表美丽,泳姿逍遥,是著名的观赏鸟,唯一的缺陷是人工繁殖极其困难,但是幼雏的存活率非常高,且易于饲养,肉味腥,经济价值不高。尽管湿地环境的日益破坏已威胁到这一物种的生存,但2002年的调查表明全球约有13-21万只斑头秋沙鸭,没有灭绝的危险。

白秋沙鸭冬季在中国曾经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在长江以北地区,种群数量相当丰富,但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已变得相当稀少和不常见了,需要加强保护工作。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保护级别 ==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 视频 ==
丹东鸭绿江上的白秋沙鸭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v3065bwic48 |640|380|qq}}
</center>

<center>
{{#ev:youku|XMTQ5NjcyODIwMA|640|inline|白秋沙鸭与鹊鸭|frame}}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15,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