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9
次編輯
變更
雪鹑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雪鹑</big> ''' |- | File:雪鹑.jpg|缩略图|居中|'''雪鹑'''[https…”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雪鹑</big> '''
|-
|
[[File:雪鹑.jpg|缩略图|居中|'''雪鹑'''[https://pp.qn.img-space.com/g1/M00/01/A2/Cg-4rFUUIF-IS3AGAAL4PHhvc4QAAFZEAHn94QAAvhU554.jpg?imageView2/2/w/1200/q/100/ignore-error/1/ 原图链接][https://pp.fengniao.com/424665.html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雪鹑</br>
拉丁学名:Lerwa lerwa</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br>
纲:鸟纲 </br>
亚 纲:今鸟亚纲</br>
目:鸡形目 </br>
科:雉科</br>
族:鹑族</br>
属:雪鹑属 </br>
种: 雪鹑</br>
亚 种: 3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 1833 </br>
英文名称: Snow Partridge </b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
'''雪鹑'''(学名:Lerwa lerwa)体长约[[35厘米]],中等体型,通体灰色,上体、头、颈及尾具黑色及白色细条纹,背及两翼淡染棕褐色,胸白且具宽的矛状栗色特征性条纹。各亚种野外难辨。栖息的自然环境极其严酷,多在海拔高度为3000-5500米之间的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和裸岩地带生活。食物有羊茅、早熟禾、风毛菊等40多种苔藓、蕨类、草本和灌木的叶、芽、花和种子及极少量动物性食物,并啄食一些沙砾。繁殖期4-5月,每窝产卵2-5枚,孵卵由雌鸟承担。分布于喜马拉雅山簏、阿富汗东部、印度阿萨姆邦和[[中国西南部]]。
== 外形特征 ==
雪鹑的头、颈和上体具细的[[黑色和皮黄白色]]相间排列的横斑,背部多[[棕栗色]],特别在肩部;尾为[[黑白]]相间的横斑,黑色横斑和白色横斑的宽度几相等。翅覆羽和初级飞羽黑褐色,第三枚初级覆羽以内,以及初级覆羽外翈缀有白色斑点的端斑;次级飞羽和大覆羽为黑色和皮黄色相间的横斑;次级飞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三级飞羽和翅中、小覆羽与背同。下体[[栗色]],腹和两胁缀有白斑;尾下覆羽亦为[[栗色]],尖端[[白色]]。
虹膜[[红色]]或血红色,嘴辉珊瑚红色,跗蹠和趾[[橙红色至深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560克;体长340-400毫米;嘴峰18-28毫米;翅179-205毫米;尾118-138毫米;跗蹠38-41毫米。
== 生活习性 ==
雪鹑善于[[行走和滑翔]],遇到敌害时常从一个山坡滑向另一个山坡。在地上行走时显得摇摇摆摆,踉踉跄跄,十分笨拙可笑。它们的羽色和周围环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护色,加上高山地带常常大雾迷漫,彼此之间大多通过叫声进行联络,因而经常是只闻其声,不见其踪。
雪鹑叫声[[尖细而短促]],雄鸟的叫声是连续的,不断加快且升高音调;雌鸟的叫声较低沉,而且较少鸣叫。
雪鹑对高山的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们的日活动一般有两个[[高峰期]],一个在[[清晨]],一个在[[傍晚]]。除了繁殖期外,都是集成群体活动。不甚怕人,有时人可以走得很近。当受惊后立即飞走,起飞时发出急速而尖细的叫声。它在地面上取食,食物有[[羊茅、早熟禾、风毛菊等40多种苔藓、蕨类、草本和灌木的叶、芽、花和种子]]及极少量动物性食物,并啄食一些沙砾。
== 栖息环境 ==
栖息的自然环境[[极其严酷]],多在海拔高度为[[3000-5500米]]之间的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和裸岩地带生活。这些地方气候恶劣,常有暴风雪降临,冬季长达[[8-9个月]],全年都没有无霜期,有时6月还下着大雪。春秋两季主要栖息于雪线以上的裸岩和风化岩屑堆积的山地,夜晚则栖宿在石缝之中或悬崖下面,这里只有石缝中生长着极少的高山流石滩植被,如雪莲、兔耳草和金莲花等,覆盖度还不到5%,但天敌较少,便于本种繁衍,在数量上得到顺利增长。繁殖期多在高山裸岩带下的高山草甸上活动,此处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植物生长茂盛,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有高山蒿草、草茅、青茅、火绒草等,极大地丰富了它们的食物。到了冬季,则主要在草甸之下的高山灌丛带,以及山地阳坡和山麓水区地段活动,这里气候干燥、温暖,生长着稀疏的锦鸡儿、绣线菊、杜鹃等灌木,是较为理想的越冬场所。由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栖息环境,使它们形成了季节性垂直迁移的习性,冬季从高山下迁到灌丛中越冬,待春天来临就又上升到草甸和裸岩地带。
常活动于着生有高山植物如杜鹃、蕨类、苔藓、地衣等的多岩陡坡上。夏季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多岩地区,冬季下降至4000-3000米左右,甚至2000米。在云南丽江至龙山,1月份也见它活动于海拔4700-4800米高处。
== 繁殖方式
雪鹑每年[[4-5月]]间开始分群、配对、交尾,在峭壁岩石下的洞穴或灌木、杂草丛中营巢。巢甚隐蔽,由草茎和苔藓等构成。每窝产卵[[2-5枚]],最多时可达7枚。卵的颜色为乳白色或暗黄色,密被以淡红色细点和斑块。平均大小为48.2-51.8×37.7-39.3毫米,平均重量为35.4-36克。孵卵由雌鸟承担。
== 地理分布 ==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至[[中国中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2900~5000米林线以上的高山草甸及碎石地带。指名亚种分布在[[西藏]]南部;major 分布于[[四川]],callipygia在甘肃南部及四川北部。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雪鹑甘南亚种 || Lerwa lerwa callipygia || Stegmann, 1938
|-
| 2 || 雪鹑指名亚种 || Lerwa lerwa lerwa || Hodgson, 1833
|-
| 3 || [[雪鹑康定亚种]] || Lerwa lerwa major || Meinertzhagen, 1927
|-
|}
== 种群现状 ==
雪鹑的种群数量随分布地区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但总的数量还比较多。在其分布区的核心地带数量较多;而处于分布区边缘地带的甘肃南部、中国云南西北部一带数量就很稀少。由于高山地区的当地居民“靠山吃山”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使雪鹑的生存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另外,窝卵数过低,以及恶劣的栖息环境也是限制雪鹑种群发展的主要原因。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保护级别 ==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 视频 ==
如果不认真寻找雪鹑很难被发现,它们通常在很高的地方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y08219ehgyf|640|380|qq}}
</center>
雪鹑只有在觅食时,才会暴露行踪,八朗山垭口是最适合观赏的地方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l078853u7bd |640|380|qq}}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雪鹑</big> '''
|-
|
[[File:雪鹑.jpg|缩略图|居中|'''雪鹑'''[https://pp.qn.img-space.com/g1/M00/01/A2/Cg-4rFUUIF-IS3AGAAL4PHhvc4QAAFZEAHn94QAAvhU554.jpg?imageView2/2/w/1200/q/100/ignore-error/1/ 原图链接][https://pp.fengniao.com/424665.html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雪鹑</br>
拉丁学名:Lerwa lerwa</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br>
纲:鸟纲 </br>
亚 纲:今鸟亚纲</br>
目:鸡形目 </br>
科:雉科</br>
族:鹑族</br>
属:雪鹑属 </br>
种: 雪鹑</br>
亚 种: 3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 1833 </br>
英文名称: Snow Partridge </b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
'''雪鹑'''(学名:Lerwa lerwa)体长约[[35厘米]],中等体型,通体灰色,上体、头、颈及尾具黑色及白色细条纹,背及两翼淡染棕褐色,胸白且具宽的矛状栗色特征性条纹。各亚种野外难辨。栖息的自然环境极其严酷,多在海拔高度为3000-5500米之间的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和裸岩地带生活。食物有羊茅、早熟禾、风毛菊等40多种苔藓、蕨类、草本和灌木的叶、芽、花和种子及极少量动物性食物,并啄食一些沙砾。繁殖期4-5月,每窝产卵2-5枚,孵卵由雌鸟承担。分布于喜马拉雅山簏、阿富汗东部、印度阿萨姆邦和[[中国西南部]]。
== 外形特征 ==
雪鹑的头、颈和上体具细的[[黑色和皮黄白色]]相间排列的横斑,背部多[[棕栗色]],特别在肩部;尾为[[黑白]]相间的横斑,黑色横斑和白色横斑的宽度几相等。翅覆羽和初级飞羽黑褐色,第三枚初级覆羽以内,以及初级覆羽外翈缀有白色斑点的端斑;次级飞羽和大覆羽为黑色和皮黄色相间的横斑;次级飞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三级飞羽和翅中、小覆羽与背同。下体[[栗色]],腹和两胁缀有白斑;尾下覆羽亦为[[栗色]],尖端[[白色]]。
虹膜[[红色]]或血红色,嘴辉珊瑚红色,跗蹠和趾[[橙红色至深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560克;体长340-400毫米;嘴峰18-28毫米;翅179-205毫米;尾118-138毫米;跗蹠38-41毫米。
== 生活习性 ==
雪鹑善于[[行走和滑翔]],遇到敌害时常从一个山坡滑向另一个山坡。在地上行走时显得摇摇摆摆,踉踉跄跄,十分笨拙可笑。它们的羽色和周围环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护色,加上高山地带常常大雾迷漫,彼此之间大多通过叫声进行联络,因而经常是只闻其声,不见其踪。
雪鹑叫声[[尖细而短促]],雄鸟的叫声是连续的,不断加快且升高音调;雌鸟的叫声较低沉,而且较少鸣叫。
雪鹑对高山的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们的日活动一般有两个[[高峰期]],一个在[[清晨]],一个在[[傍晚]]。除了繁殖期外,都是集成群体活动。不甚怕人,有时人可以走得很近。当受惊后立即飞走,起飞时发出急速而尖细的叫声。它在地面上取食,食物有[[羊茅、早熟禾、风毛菊等40多种苔藓、蕨类、草本和灌木的叶、芽、花和种子]]及极少量动物性食物,并啄食一些沙砾。
== 栖息环境 ==
栖息的自然环境[[极其严酷]],多在海拔高度为[[3000-5500米]]之间的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和裸岩地带生活。这些地方气候恶劣,常有暴风雪降临,冬季长达[[8-9个月]],全年都没有无霜期,有时6月还下着大雪。春秋两季主要栖息于雪线以上的裸岩和风化岩屑堆积的山地,夜晚则栖宿在石缝之中或悬崖下面,这里只有石缝中生长着极少的高山流石滩植被,如雪莲、兔耳草和金莲花等,覆盖度还不到5%,但天敌较少,便于本种繁衍,在数量上得到顺利增长。繁殖期多在高山裸岩带下的高山草甸上活动,此处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植物生长茂盛,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有高山蒿草、草茅、青茅、火绒草等,极大地丰富了它们的食物。到了冬季,则主要在草甸之下的高山灌丛带,以及山地阳坡和山麓水区地段活动,这里气候干燥、温暖,生长着稀疏的锦鸡儿、绣线菊、杜鹃等灌木,是较为理想的越冬场所。由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栖息环境,使它们形成了季节性垂直迁移的习性,冬季从高山下迁到灌丛中越冬,待春天来临就又上升到草甸和裸岩地带。
常活动于着生有高山植物如杜鹃、蕨类、苔藓、地衣等的多岩陡坡上。夏季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多岩地区,冬季下降至4000-3000米左右,甚至2000米。在云南丽江至龙山,1月份也见它活动于海拔4700-4800米高处。
== 繁殖方式
雪鹑每年[[4-5月]]间开始分群、配对、交尾,在峭壁岩石下的洞穴或灌木、杂草丛中营巢。巢甚隐蔽,由草茎和苔藓等构成。每窝产卵[[2-5枚]],最多时可达7枚。卵的颜色为乳白色或暗黄色,密被以淡红色细点和斑块。平均大小为48.2-51.8×37.7-39.3毫米,平均重量为35.4-36克。孵卵由雌鸟承担。
== 地理分布 ==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至[[中国中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2900~5000米林线以上的高山草甸及碎石地带。指名亚种分布在[[西藏]]南部;major 分布于[[四川]],callipygia在甘肃南部及四川北部。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雪鹑甘南亚种 || Lerwa lerwa callipygia || Stegmann, 1938
|-
| 2 || 雪鹑指名亚种 || Lerwa lerwa lerwa || Hodgson, 1833
|-
| 3 || [[雪鹑康定亚种]] || Lerwa lerwa major || Meinertzhagen, 1927
|-
|}
== 种群现状 ==
雪鹑的种群数量随分布地区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但总的数量还比较多。在其分布区的核心地带数量较多;而处于分布区边缘地带的甘肃南部、中国云南西北部一带数量就很稀少。由于高山地区的当地居民“靠山吃山”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使雪鹑的生存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另外,窝卵数过低,以及恶劣的栖息环境也是限制雪鹑种群发展的主要原因。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保护级别 ==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 视频 ==
如果不认真寻找雪鹑很难被发现,它们通常在很高的地方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y08219ehgyf|640|380|qq}}
</center>
雪鹑只有在觅食时,才会暴露行踪,八朗山垭口是最适合观赏的地方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l078853u7bd |640|380|qq}}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