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尤增輝

增加 3,44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80年,尤增輝隨即因為車禍離世,留下了一本讓後世望其項背的《鹿港三百年》巨作<ref>{{Cite web |url =https://gramho.com/media/1998053800637567846| title =作家王定國,在他剛滿二十歲時結識了當時剛出版《鹿港斜陽》的報導文學家尤增輝}}</ref>。
 
==斜陽之後 晨曦將至==
 
《鹿港斜陽》是尤增輝(一九四八-一九八O)的第一本書,出版的那一年他二十九歲,正任教於烏日東園國小,這一本書可以說是戰後台灣民間研究鹿港的首部專書,兼具知性與感性。
 
出生於彰化[[鹿港]]的尤增輝,他的少年時期都在橫街(今民族路)度過,就在父親病逝過後幾年,舉家便移居[[台中]],那年他二十六歲。尤增輝後來在《鹿港三百年》的序言裏寫下了舉家搬離鹿港那日的心境:「使我難以忘卻的是離鄉那天的種種景象,該是連根拔除的痛苦經驗吧?」或許從離鄉的那一刻起,就開啟了這位文學少年回首探究家鄉的心。
 
移居台中的尤增輝,時常聽老母親提起家鄉舊事而有了回鄉報導的動機。這位少年家便時常帶著相機與筆穿梭在鹿港的街巷之中,將所見所思以「鹿港斜陽」為題發表在中國時報人間專欄〈現實的邊緣:本土篇〉上,引起廣大讀者的迴響。同時,尤增輝也在報刊陸續發表數篇以鹿港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如「落葉波的鑼鼓」、「板店街夜雨」、「醒靈宮的黃昏」等,這些作品對於底層人物的刻畫之深,更展現了一位知識份子對於社會誠摯的關懷。
 
一九七五年夏天,尤增輝陪同文壇前輩[[吳濁流]]與[[鍾肇政]]先生遊歷鹿港時,受了兩位文壇前輩的激勵而有了集結專欄文章出版成書的念頭,於是《鹿港斜陽》在隔年出版。這本書也結合了當時任職於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記者[[林彰三]]先生的紀實攝影,圖文並茂,製作精緻,出版以後銷售狀況熱烈。
 
尤增輝帶著濃厚的鄉土情感完成了這本以「鹿港」為題的地方誌書寫,文學式的筆調彷彿讓讀者置身於鹿港的街弄之中,貼近了在地的物件與氣息。這本著作試圖藉由文史的考究來思考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血緣/地緣關係,同時也透過今昔市街樣貌的變遷來反思現代化對於傳統文化的衝擊,《鹿港斜陽》以豐厚的地方紀實,可以說是間接了參與當時熱烈的鄉土文學論戰。
 
《鹿港斜陽》出版之際,尤增輝在鹿港結識了時任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漢寶德]]先生,當時漢寶德的研究團隊正來到鹿港進行古風貌調查研究,這是當時全台灣首件以維護歷史風貌為宗旨的大型研究計畫。
 
漢寶德對於街道建築與傳統文化的維護概念深深打動了尤增輝,這也促使他在完成《鹿港斜陽》之後,接下了撰寫興農月刊「鄉土獵影」、台灣時報副刊「鄉土印象」的專欄工作。尤增輝在報導紀實之餘仍不忘文學,他陸續發表了短篇小說集《掌聲之外》(一九七六)、民俗文學集《聖母媽祖》與長篇小說集《榕鎮春醒》(一九七七),更於一九七八年以童詩創作獲得洪建全文學獎,同年著手參與纂修彰化縣誌名勝古蹟篇。
 
尤增輝對鄉土懷著顆熾熱的心,如是反映在豐沛的報導與文學產出上,以及對地方文化的總體實踐。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七九年間,尤增輝接連策劃了兩屆鹿港民俗才藝競賽活動,這場盛況空前的活動將鹿港在地的傳統文化透過媒體推向全台灣,也奠基了今日鹿港觀光發展的條件。
 
 
==文學風格==
99,7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