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八掌溪橋

增加 2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center>'''八掌溪橋二側'''<br><img src="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9/mobile01-437cbcfa8f7ab57bc82b89ed53a1bdbb.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02&t=5574249 圖片來自mobile01]</small> |}'''八掌溪橋'''位於[[中華民國]]([[台灣]])[[嘉義縣]][[水上鄉]]與[[臺南市]][[後壁區]]的一座 [[ 鐵路[[ 橋樑]],跨越[[八掌溪]],連接[[嘉義縣]][[水上鄉]][[南靖車站]]與[[臺南市]][[後壁區]][[後壁車站]],現役橋梁在1990年重建完成並於次年(1991年)通車。
[[臺灣總督府]]公告河川名於1921年5月27日改為[[八掌溪]],因此[[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自1938年起,將[[八獎溪橋]]改名為[[八掌溪橋]]。
===第一代橋===八掌溪 渡槽 1926的開通,<ref>[https:/9/23~1930/2/17(水橋) 長259M寬4ipoem.63M八掌溪渡槽橋 1926/9/23~1930/2/17(水橋)長 259M寬 4.63M八掌溪渡槽橋是座純鐵筋混凝土構造箱型渡槽橋體。背後所支持起的,是現代化工業的製鐵、水泥煉製、土木工程等技術,這些技術及材料在農業為經濟主體的 1920 年代臺灣,除大正 5 年(1917)起淺野セメント株式會社生產水泥外,多半仰賴日本的輸入,所以這些工業發展所遺留,可說是日本當代工業的木株式會社鐵筋混凝土八掌溪支線橋是一座兩孔的鋼樑橋,還留有枕木nmtl位於臺灣中南部,屬於中央管河川,發源於嘉義縣阿里山奮起湖。於嘉義縣布袋鎮虎尾寮入海。支流為赤蘭溪、頭前溪。是臺南縣與嘉義縣的縣界溪。全長約有80gov.86 公里,流經嘉義縣的義竹、布袋、鹿草、水上、嘉義市、中埔、番路;還有臺南市的北門、學甲、鹽水、後壁、白河等區。 tw/nmtlpoem?uid=70&pid=1175 八掌溪橋 開通 感賦] 愛詩網</ref> 昭和5 年(1930)年8 月21 日《臺灣日日新報》07 版有「八掌溪橋の開通祝賀式   二十日盛大に擧行」預告,但這距翁元章發表此詩時間太遠,經查昭和10 年(1935)年5 月8日《臺灣日日新報》08 版有「三橋竣功 曾文溪橋名君代   八掌溪橋名八千代 來十日擧式兼開祝賀會」消息,可知1935 年亦有過築橋一事。詩中首句點明建築費用及材質,第二句則標明此橋重要性,開啟下聯,指出其位於鹽水及義竹間的重要要衝。頸聯從視覺著手,上句寫溪水清澈,下句寫夕陽映照水面的景致,紅白相間,美不勝收。末句則肯定此橋貢獻,可以保障過河民眾的安全。
== 沿革與設計 ==
===第一代橋===1895年[[日本]]統治[[台 總督府於1921年5月27日公告河川名 ]]後,除了 為「八掌溪」 建原北部之[[清代鐵路]]以外,並自1899年起由[[南]]、[[北]]兩端建設[[縱貫線]] 因此 南部路線由 臺灣總督府 交通局 鐵道部 自1938 打狗出張所從打狗往北鋪設,1902 初路線推進到[[嘉義]] 將「八獎溪橋」改名為「 在跨越 八掌溪 處所先建臨時便 應急,長97.5公尺,1902年2月20日試運轉,並隨着嘉義至[[水堀頭]](今[[水上車站]])至後壁藔至新營庄路段於1902年4月20日通車而啟用
第一代橋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除了改建 北部之清代鐵路以外,並自1899年起由南、北兩端建設縱貫線,南部路線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打狗出張所從打狗往北鋪設名[[1],1902年初路線推進到嘉義,在跨越 處所先建臨時便 應急 ]] 長97長196.5 6 公尺 ,1902 ,為10孔每孔跨徑60呎的鈑梁橋,橋墩以磚、石混砌,沉箱基礎深入河床15至20呎,1903 年2月20日 試運轉,並隨着嘉義至水堀頭(今水上車站)至後壁藔至新營庄路段於1902年4月20日通車而啟用 竣工
=== 第二代橋===
1914年7月13日暴風雨來襲,第一代八掌溪橋三處橋墩遭洪水沖倒、鋼梁落橋流失,導致交通中斷。同月24日下午,臨時橋架設竣工通車,二代新橋則在隔年(1915年)重建完成,為12孔每孔跨度19.2公尺上承式鋼鈑梁橋,沉箱基礎深10至13公尺。 
二代橋使用至1991年3月20日第四代橋東正線通車後廢棄,遺留在行水區的舊紅磚橋墩,於2003年由 [[ 水利單位 ]] 拆除。
=== 第三代橋===戰後中華民國時期之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自1967年9月起分階段將縱貫線 [[ 彰化 ]] [[ 民雄 ]] 間、 [[ 嘉義 ]] [[ 新市 ]] 單線鐵路擴建為 [[ 複線鐵路 ]] ,於第二代橋下游側新建第三代橋,做為西正線(北上線)橋。
第三代八掌溪橋是單線上承式鋼鈑梁橋,長236.37公尺,共12孔橋孔,每孔跨度19.2公尺,基礎採用長度21至27公尺深的場鑄樁,橋墩為RC造,於1970年4月完工,最遲在同年6月隨南靖與後壁間雙軌化通車而啟用。第三代橋通車後,原二代橋改為東正線(南下線)橋。
1979年7月1日,包含本橋在內的 [[ 縱貫線 ]]<ref>[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145 縱貫線],台灣大百科</ref> 完成 [[ 電氣化通車 ]] 營運,本橋橋上增設電車線電桿等設備。
三代橋使用至1991年1月30日第四代橋西正線通車後廢棄,遺留在行水區的舊RC橋墩,於2003年由水利單位拆除。
===第四代橋(現役)===台灣日治時期後期及戰後時期,台鐵局陸續改建或補強老舊鐵路橋梁,並自1980年代起,大規模重建舊橋,除了已經重建完成者[註 3] 之外,盤點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及「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劃[16] ,而八掌溪橋是以前者的工程計劃重建,是為第四代橋。<ref>[http://milkyrailway.blogspot.com/2018/04/ 台鐵路線僅存的戰前鋼樑橋],時光土場,2018-04-07</ref> 第四代橋建造於第三代橋北端下游側約40公尺及南端下游側約80公尺處,橋台為懸臂式,主橋下部結構為單圓柱形懸臂式橋墩及直徑80公分預鑄式(部分為場鑄式)預力混凝土基樁、上部結構為上承式預力箱型梁,全長297公尺,計15孔橋孔,每孔跨徑19.8公尺,1990年12月竣工並完成南、北引道鋪軌,橋面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第四代橋完工後,臺鐵局於該橋北方(嘉義縣境)路線東側設置「八掌乾坤」四字石碑,以資紀念。<ref>[http://ir.lib.pccu.edu.tw/retrieve/64359/%E8%8E%8A%E7%8E%89%E8%8C%B9.pdf 台灣橋樑型式研究],文化大學莊玉茹,98-06</ref>
== 第四代橋建造於第三代橋北端下游側約40公尺及南端下游側約80公尺處,嘉連營造有限公司承包建造,橋台為懸臂式,主橋下部結構為單圓柱形懸臂式橋墩及直徑80公分預鑄式(部分為場鑄式)預力混凝土基樁、上部結構為上承式預力箱型梁,全長297公尺,計15孔橋孔,每孔跨徑19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evu:https://www.youtube.8公尺,自1987年11月決標開工,1990年12月竣工並完成南、北引道鋪軌, com/watch?v=q1bTMVQFWcE|alignment=center|dimensions=480|container=frame|description=經八掌溪 面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的113 年(1991年)1月30日切換西主正線通車並停用第三代橋、3月20日完成撥接東主正線通車,自此第二代橋功成身退[10]。}} </div> {{-}}
== 第四代橋完工後,臺鐵局於該橋北方(嘉義縣境)路線東側設置「八掌乾坤」四字石碑,以資紀念[18]。參考文獻 == {{reflist}}
365
次編輯